魅力朔城 第2期

时间:2022-06-17 05:34:28

金代文化艺术殿堂――崇福寺

崇福寺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目现存的三大辽金佛寺之一。它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结构奇特,寺内所有建筑与文物件件都是历代珍品。全寺五进院落,十大建筑,南北垂直,中轴对称结构严整,富丽恢宏,它始建于唐距今已有1340多年的历史,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总面积23520平方米,主殿弥陀殿是全寺的文物精华所在,被誉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据史料载,崇福寺乃鄯阳古刹,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辽契丹时其地为林太师府署,辽圣宗统和年间(公元983~1002年)复为僧居,名林衙寺。金熙宗皇统年问(公元1141~1149年)开国侯翟昭度建弥陀殿,天德年间(公元1149~1153年)赐额崇福禅寺。元末寺区辟为粮仓,文物受损。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太祖朱元璋崇佛,重兴寺庙。成化五年和十六年两次重修,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朔州知府翁应祥为寺院题额为“林衙古刹”,列为“朔州八景”之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司又曾多次修补,遂成今日状况。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建于近3米多高的台基上,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古建学家们称之为辽金巨构,毫不大言。它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九脊歇山顶,斗拱七铺作,梁架结构奇巧,保留有金代的门窗隔扇其中棂花图寨达15种之多,精致秀丽,工艺甚佳,堪称中国现存宋金建筑中之魁首,殿内中央砖砌佛坛上置三尊主像,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胁侍菩萨表情谦恭,别具神态。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跏趺面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造古朴精美。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南壁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十八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方为婆薮天,神青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为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殿顶九脊全为瓦条砌垒,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武士居中,神态昂扬。戗兽,垂兽巨口獠牙,气势威武。整个弥陀殿集建筑,壁画,塑像,背光,琉璃,棂窗匾额等于一体,虽经历代风雨寒暑,至今仍光泽灿烂。

观音殿位于弥陀殿后,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拱规整,梁架简练,其特点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是用减杜造的做法,增大殿内空间面积,以利礼祀活动,梁架中使用人字型大叉手是中国古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实例,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

儿女山位于宁武关外,长城脚下,朔城区西25公里,南临利民堡西,靠黑驮山,主峰海拔1938米,林木茂盛,景色秀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相传,东晋时期,儿女山称西山。当时有一对恋人,男叫金山,女叫香珍,常结伴上山砍柴。一天砍柴回来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一对匈奴兵,命令金山香珍为他们带路。这对恋人不顾生死,引匈奴兵走向深山,被风雪吞没。后人为纪念这对恋人,西山改名为儿女山。

千百年来,每逢游人路过儿女山,就从山下拾石块垒在金山,香珍的茎上,以纪念这对年轻人。日积月累,逐渐填平山河,形成一座6米高的山堆,成为儿女山的一标志景观。

紫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朔州市南部,总面积15万亩,保护区内山势雄伟,山岭巍峨,山脊北区宽阔,有一百多种野生动、植物,其中二十六种为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植物。保护区核心区有国内少有的森林与草原过渡区――5万亩天然次生林,这里森林茂密,泉水漫流,鸟语花香,野生动物多,林草长势好,森林景观好,林草总盖度达90%,是避暑的绝好地方。

紫金山保护区2004年已被列为朔州市重点旅游开发建设工程。

神头泉位于朔城区东北15公里的神头镇又名神头海,桑干温泉,由全龙池,黄道泉,水围寺泉,五花,云龙泉,三泉湾和莲花池等10个泉组百余个泉眼组成水温18℃,金龙池最大,分为东海和西海,享有“塞外西湖”美称。根据拓跋公主生三条神龙和尉迟恭擒海马的传说建有水围庙。

峙峪遗址位于朔州城西北15公里的黑驼山脚下,中国科学院1963年发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除发现大批细小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外,还发掘出数百件有刻划痕迹的兽片和一件人类初期的武器――石旋。以出土大批精巧的小石器和伴随大量的哺乳动物遗骨而著称。在两万多件人工砸击过的碎骨片中有数百件留有清晰的数目不等的直道。专家们根据兽骨片的刻划痕迹推测,在文字发明以前这很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数符号。在峙峪遗址的剖面上可以看到文化层中的两个灰烬层。下面的灰烬层中出土了一件有较为复杂图像的骨片,骨片刻划痕迹十分清楚,易于辨认,显然是峙峪人有意识的骨雕。峙峪遗址出土了一件石墨磨成的钻孔装饰品这说明峙峪人相当进步,已能使用技术很高的石制工具。另外,在这里亦发现一件石镞,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武器,证明当时人类已发明了弓箭。这些出土遗物告诉人们: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之时,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郁闭,平川草肥景胜,河里鱼游水涟。当时生活在峙峪一带的动物有羚羊、野马、野猪、鹿鸵鸟等。峙峪人猎食最多的是野马 所以峙峪人也称“猎马人”。在峙峪遗址还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化石,通过对枕骨化石特征的分析来推断峙峪人早于山顶洞人但晚于山西丁村人,距今至少有十万年的历史。

上一篇:右玉 第2期 下一篇:山阴寻古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