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与对策

时间:2022-06-17 05:19:29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4-01

我的母亲造就了我。 ——爱迪生

青少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但他们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却总是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对人恐怖、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压力过大等,继而出现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等不良现象。因此,父母应当重视和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中,因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逆反。表现为一种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执拗。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做不可,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

2.懒惰。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问题。

3.早恋。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同时,性器官也发育起来,从心理和生理对异性有兴趣和欲望是正常的。但此时往往是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容易发生早恋。

4.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等十分不满,抱有嫉妒心理,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这一现象常发生在“优生”中。

5.自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勇气和信心。学习成绩不好或留过级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因此而轻视自己。若受到过分刺激,还可能产生极端行为。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

孩子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许多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导致的,主要表现有: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A.父母在外地经商或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托管于爷爷奶奶处,得到“过分宽容”的教育,不思进取。

B.父母没有文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致使孩子大多生活在“网吧、迪吧、酒吧”等“吧类”场所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C.父母“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

2.偏激的家庭教育观念。

A.娇宠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家长习惯娇宠、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孩子一闹,家长什么都答应。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产生任性、自私、自大等不良心理。

B.压力过大

时下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用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标准要求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松弛,就会出现心理异常,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恐惧、神经官能症等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甚至可能选择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寻求解脱。

C.过度保护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家长乐于充当孩子的保姆、保镖和办事员,提供过多的帮助和保护,替他防御一切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困难和失败。这种态度和做法,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他们因缺少磨炼而变得胆怯、娇弱,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三、对策

1.情感与理智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简单的以分数论奖惩;失控地训斥甚至打骂;讽刺挖苦;总说孩子不如别人;溺爱、娇惯、放任;给孩子的学习层层加码等。

理智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思考在先,避免随意性,避免信口开河,避免随便动怒。爱孩子,应该注意表现的分寸。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做父亲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理智,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娇惯与溺爱,克服各种非理智行为。现在,学校教育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家长也要理解、贯彻这种教育观念,凡事都要想一想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参与者;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有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当然,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3.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的家庭,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指出,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甚至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4.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要舍得让孩子践行自力更生。

什么样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下一代,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在中国社会里,虽然已故的主席所倡导的“自力更生”口号仍然让人耳熟,不过中国父母很少舍得让孩子去实践它。在美国,儿童从小被灌输“财富来自于勤劳”的思想。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要七八岁的孩子养成自力更生的习惯。中国父母甘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过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这种过分重视物质保障,忽略品格塑造的教育,正培养着许多“少年贵族”,不得不引以为戒。

人的心灵需要关怀,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和发展,家长应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孩子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健康。

上一篇: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研究 下一篇:青年语文教师教学低效的现象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