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探析

时间:2022-06-17 12:07:0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探析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实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回 顾和总结,从中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并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核心问题,有着重大的先导 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1-0008-05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实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 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解决得好,我们的实践就成功;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的实践 就遭受挫折。因此,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深化对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的认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好的途径与形式,从 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大核心问题,又是党的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有着重大的先导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意义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曲折发展、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认真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的客观需要,也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 前提、依据和基础。“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 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1](P106)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规律是在其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人们主观上从外部强加的,它的逻辑上 的规律性结论完全来自它本身的历史过程。

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解决中国具体问题上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既有“看了几本马列主义的书籍,在会场和人谈 话时,好搬教条,好抬杠[2](P13)、“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目空一切,也不 向同志们说 明他的见解,仅在主观上认定别人不懂马列主义,只有他懂[2](P14)的人;也 有“空论甚 多,接触到实际问题很少[2](P15)的人;当然,也有像那样“很重视学 习时事"、 “不轻易发表意见"、“脚踏实地的活动家[5](P36)。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 艰难起步后, 从“二大"到“"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 深 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 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6]。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从“九大"到“十一大"期间,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正常的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受到破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挫折。从“十二大"到“十六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十三大"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需要新的大发展,这是时代的大趋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要求。以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五大"在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同时,又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个伟大理论,凸现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也说明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继续向前的行动更加自觉、主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党必须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4](P537)。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顺利,发展态势越来越好,行动日臻成熟。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与实践相结合,依据时代变化,研究新的实践,服务于新的实践,在中国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方方面面的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动力源泉和重要依据。

第二,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是搞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历史表明,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前进,不断取得成果的时期,就是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最科学、最全面、最充分的时期;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挫折、出现失误的时期,就是我们对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错误、脱离实际的时期。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认识的程度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情况、解决问题的水平,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确与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动作坚决的斗争,树立实事求是,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党的建设情况,党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政治水平的高低,党自身的成熟程度、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效果。

第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对待人类文明。要总结、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吸取当今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

历史活动与历史进程是产生规律的客观基础,历史经验与理性认识是产生规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体现并贯穿于中国人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中。完整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运用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尊重、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性为前提,从历史条件、时代特征、世界形势尤其是中国国情和现实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继承、坚持、创新、丰富、发展辩证相统一;牢固树立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根本任务,以解决中国的事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不断地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做出新概括、进行新检验、形成新认识、开拓新境界、提升新高度,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研究、遵循、利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致力于在与时俱进、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集体性、全面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十个方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新的丰硕成果,实现客观规律性与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规律并不“直接呈现",我们是通过规律性认识规律的。规律性就是事物发展中所具有的内在联系的本质,它一般较规律更为具体、更易直观。任何规律实质上都是由若干规律性构成的规律性体系和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的内涵是丰富而全面的,它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十个规律性:与时俱进、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集体性、全面性、创新性、开放性,这十个规律性既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同时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的重要内容。

1.与时俱进、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又必须要体现为与时俱进。只有在中国与时俱进着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真正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就是时代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以及在时代变化条件下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就是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内涵。它要求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全局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从而坚持那些仍然符合实际的结论,修改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以新的认识充实原有理论,使理论符合发展变化了的实际。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本质上就是由前后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时代"连贯排列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回答、解决中国不同时代的问题的过程。时代性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认清时代背景、时代条件、时代特征,科学地归纳时代要求,判断时展趋势,正确地回答、解决时代课题,使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都满足时代要求,打上时代的烙印。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是否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否在前进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否还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

2.实践性、民族性

理论是对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认识。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是理论的价值体现,又是理论真理性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用于中国的实践,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实践活动中各种问题的经验总结,是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科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是理解、掌握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最为根本的规律性表现,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才能发挥真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才能指引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民族性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在科学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走自己的路,使马克思主义呈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基于民族基础上的多样性是人类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民族性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体现,必将继续支配、指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3.先进性、科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事物就是先进的事物,把是否顺应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评价一个事物是否先进的最终尺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体现时代、实践需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先进性的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内在要求,是其生存、发展的历史合法性依据,也是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贯彻、拥护和信任的根本条件。作为体现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规律,先进性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不断向前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的科学性,二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源于它们是对我们党成立以来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它们的理论内容都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阐释和运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揭示和论述;也体现在它们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尤其是在其指导下取得的客观效果上。同时,科学性除了其本身包含的正确性、可行性、有效性之外,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上。这就如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8]这些已经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追求真理的行动中。

4.集体性、全面性

集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集体实践、集体检验、集体发展和集体贡献,包含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成果,它是包含个体创造性并充分体现个体性、人民性、社会性、世界性、文化继承性辩证相统一的集体性。具体来说,集体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善于集中人民智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创新的主体,也是科学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第二,善于集中全党智慧。党内同志处于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的意见、创新和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丰硕成果的基本条件。第三,善于倾听社会声音,集中社会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系统的社会变革,这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主体的聪明才智和积极参与。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第四,善于借鉴、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成果,集中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智慧,吸取具有普世价值的智力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历史活动,内容涉及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的统一。同时,它也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全面、系统性上,这些成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统一,涵盖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道路、前途、政策策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所有方面,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那一天起,它就承担了指导中国革命、变革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不能仅关注几个问题,涉及少数领域。而且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社会变革的全面性,中国人民才选择了它。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只有继续体现全面性,它才能在中国生存、发展,起到指导革命、变革社会、促进建设、推动发展的作用。

5.创新性、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和一般的理论学说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学理,而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革命、建设的实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呈现出新特点。因此,反映这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须要不断创新,体现这种新特点。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新史。民主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施的和平赎买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创造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继续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实践和理论中的新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做出了创新和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同志结合国内外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宗旨、任务、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以新的时代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做出了创新和发展,是又一次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开放性是指它在实践和理论发展上的一种未尽性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发展性;是一种随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态度;也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种不断地与发展着的时代、现实相结合、相互动,与其他理论和世界其他发展着的人类文明成果始终保持沟通、对话、交流、学习、借鉴的能力。同志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1](P5)同志也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4](P538),“我们对于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在吸取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它也没有否认自己受既定历史条件限制而具有的局限性,而是以自身特有的开放性、革命性、批判性、彻底性品质,弥补、超越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并以开创性的实践不断地体现、遵循着开放性的发展规律。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一方面表现在自成体系、独立起作用的十个规律性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在这十个规律性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上。这十个规律性既各自都有所侧重,相互区别,每一个规律性都作为不可分割的规律整体的一部分独立起作用;又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紧密相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规律性体系。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在坚持、发展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们研究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遵循、运用规律,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实现规律的实践价值,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泛、深入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中去,主动、自觉、系统地发现、研究这一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并把它们上升到规律的高度;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发现、研究、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遵循规律,灵活、科学地运用规律,合理引导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规律,随历史、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深化规律的内涵,推动规律的发展。同时,这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既不“神化"规律、“唯"规律,又不贬低、忽视规律,而是正确、科学、有效地发挥规律的作用,优化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两者内在地统一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

15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反复证明,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不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和发展是真正的坚持、继承,也是坚持和继承的目的所在。因此,必须要随历史、社会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关乎马克思主义继续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4](P538)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就必须要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时代特征、国情实际和实践要求,不断地在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4]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上一篇:迪拜 沙漠中的梦幻城堡 下一篇:关于旅行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