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微课题”,深化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效教学

时间:2022-06-16 11:26:24

研究“微课题”,深化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效教学

摘要:以“三优化、一提高”的教学理念为契机,探讨如何灵活设计和运用“微课题”,达到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三优化、一提高”;微课题;生理学;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通辽职业学院2013年度高职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学与教”研究》(课题编号:TZYKT13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67-01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和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及影响因素等。它是高职高专药品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现代药学的重要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知识枯燥、抽象、难学、难懂,同时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差,主动参与性不强,如何做好高职高专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以“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契机,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微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理念,以改善课堂主体的情感、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达到生理学有效教学的目的。以下笔者仅以《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为例,浅谈了一下个人观点,期待进一步的提高。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微课题,推动职业素质教育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医学生只有学好了人体解剖生理学,才能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及其原理,掌握药物对人体结构及功能活动的影响,以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不断研制和开发出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便宜的新药。在职业院校学生又分为大专、中专等不同培养层次,学苗复杂。因此,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对推动职业素质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特色,我们保留与拓展与临床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简化深奥繁杂而抽象与临床实际联系不紧密的教学内容,并构建微课题,形成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取其精华,补其不足”。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与课题小结,这三个环节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是不可动摇的。讲授新课这个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巧妙导入――民主讨论――提炼归纳――拓展总结”的方式。

1.巧妙导入。恰当引用生活现象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创造良好的新课开端,提高课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消化和吸收”时,可以设疑“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自然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引出营养物质、消化系统、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等。

2.民主讨论。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设疑,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民主自由和公开平等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当讲授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时,在讨论前一周先布置的讨论题:哪些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怎样进行的?先让学生课前自学、思考和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通过问题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提炼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观察,对基础知识进行提炼、归纳,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取代复杂、繁琐的表达,纵向梳理知识,便于学生记忆、整理与分析知识要点。例如,讲授胃酸的生理作用时,可整理、归纳为一激(激活胃蛋白酶原),二变(使蛋白质变性),三杀菌(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四促胰胆分泌、铁钙吸收(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和铁钙的吸收)等。

4.拓展总结。可以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延伸并深化,合理联系临床相关问题,突破教材的约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勇于探索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胃液的作用时,可以联系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原则?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及与其关联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和透彻。

三、 优化学习方式,构建微课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学习方式,构建微课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调节和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时,关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可以调动学生构思设计一份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该病的患病率、临床表现,并进一步分析消化系统疾病的形成机制,防治原则。这一过程,形成了学生以“构思――设计――实施(调查分析―信息反馈―评价总结)――应用”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 “微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笔者从教育教学的“微”处着手研究,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灵活设计 “微课题”,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微课题”研究,从“实”处收效,可以深化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浅谈生理学图表式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5,(06):71-72.

[2]王洁.我们在做怎样的课例研究[J].现代教学.2007,(11):15-16.

[3]安桂清,徐晶.“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五 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J].人民教育.2011,(02):47-50.

上一篇: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