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16 07:22:40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五一”教学,即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子,图文音形并茂,生动形象,色彩逼真,信息量大,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活跃课堂的气氛,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多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灵活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极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职语文课堂亟待解决的三大常见问题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自觉性差、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多数语文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记为主,这种状况在一些老教师中表现尤为突出。从导入新课到内容过渡再到教学结束,都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授课时面面俱到,生怕有所缺漏;学生奋笔疾书,气喘吁吁。“满堂灌”,就是一道熟悉的风景线。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变成苦役,语文也成了吃力不讨好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技能不高,那么学生的兴趣更难提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难以营造和谐而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由于师生互动不够,语文课容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二)重知识,轻人文

多数的语文课堂,只关注知识点的讲授灌输,而容易忽略对中职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部分教师以普通高中的考纲为教纲和教学标准,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围绕着普高考纲或者中职统考而展开。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的课堂模式,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教学片面化”和“知识碎片化”。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y一的语文课程,被人为地、机械地割裂开来。那么语文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就会被有意冷落,甚至被无情抛弃。失去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语文课堂成了晾干的肉。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只能培养出考试高手,而不会是情感丰富、思想健康的人。

(三)课堂拓展不足

通常一节语文课45分钟,教师所讲知识十分有限。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落实知识点,解决难题即可。没必要过多延伸。但是,按照中职教改的要求,课堂教学不是师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它只是引导中职学生从课堂向课外拓展,领略更广阔的语文风景,汲取更丰富的语言运用知识滋养的一个窗口。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课堂拓展不足。没法打造大语文课堂,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不到提高。那么“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语文观”这一理念就无从谈起。

总之,当今语文课堂存在的种种不足,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努力学习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扭转这种尴尬局面。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有效地结合一起发挥其功效呢?这点值得探讨。

(一)即时点拨,扫清教学障碍

用多媒体即时进行资料链接,此举目的在于可以让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连接,而不会出现随时中断式教学,或碎片化教学。

1.补充背景资料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之所以教师要苦心婆心、不厌其烦地讲解,是因为有时候要讲解的内容确实太多。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大都是经精挑细拣的名家精品,通常信息量都很大。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单靠教师的讲解,有时就会忽略某些重要知识点,造成学生理解不透彻。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及时补充、引申讲解,以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多媒体可以预先准备好需要补充的内容,课堂上即时点拨,做到及时高效。比如在诗歌教学中,简单的诗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不补充背景资料,学生便难以理解。比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适时补充电影《赤壁之战》,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感情激荡、气势磅礴、浑然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的主旋律。如果没有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难以通过字面去深刻理解,便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像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资料,都可以根据课堂的情况,灵活展示,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流畅度。

2.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时,有时候为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教师便采用“同题阅读”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但在传统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人手一份纸质资料,耗时耗力,而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道难题,减轻教师工作量。比如在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笔者把两首关于“月夜”的诗词一起展示,让学生对比阅读。通过引导逐字逐句的对比琢磨、反复体会,抓住词中的意象描写,使他们体会到两首同是描写“月夜”的诗词,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景和不同的艺术境界,以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资料的及时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适当“造情”,营造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意蕴,在塑造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操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情感丰富的作品,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营造情感教学氛围,便难以激发学生心底的情愫,融情于教学之中。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造情”,以情促教。

1.情感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可以同一时间融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于一体,瞬间还原生活情景或营造特定的环境。所以在课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在教学记人或记事类的记叙文或作文时,能灵活运用。比如笔者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大海的视频。大海波浪滔天,惊涛拍岸,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学生再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诗句时,便能感受到一股强劲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概。比如在教学《父亲的爱》作文指导课时,笔者播放了由台湾歌手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这首歌,并简单讲述了歌曲背后的故事。学生听了热泪盈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平日里如何关爱自己。再指导作文时,很容易便进入到主题中去。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再现情景,丰富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所以涉及到风景名胜类的课文时,学生很难根据文字的描述勾勒出真实的情景。教师的语言描述也难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拉近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是描写三峡之美的写景名篇,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景物,笔者特意上网搜索到相关图片,然后按作者游览的顺序,用幻灯片放映的方式,让学生尽情领略三峡风光。此举补充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不足。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有,在一些写景类作文教学中,也不妨采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避免“头脑空白,无话可说”的局面。

3.以情促教,升华情感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失去了语文的魅力。真正的语文课堂,应弥漫着真情实感的味道。因此,教师应把多媒体当作是情感的生发器,只要条件合适,就应发挥它的“造情”功能。比如,在教学《人间真情》作文时,笔者播放了各种人间真情的图片,包括父母之情、朋友之情、家国之情,再配上恰当的音乐和抒情的语言,所以很容易便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当然,感情不能过于泛滥,以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后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多媒体的运用,在适当的时机里,发挥功用。

总之,多媒体平台在“造情”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只要教师能理性地运用,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构建平台,促进学生交流

作为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课堂也要认真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构建平台,促进学生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S的火花。

1.开展“口语交际”课

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中,笔者根据课程要求,精心准备,积极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质量。比如,用多媒体展示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或者补充口语交际的素材。比如提供一个固定的题材,让学生围绕指定题材展开交流。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模拟对话等。此举大大丰富了传统教学的内容。便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内容具体。

2.举办“即兴演讲会”

此举在于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包括语言运用、措辞逻辑、感情表达等方面。通常,笔者会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根据音频内容进行演讲。或者用幻灯片播放一辑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发表个人见解。多媒体在这里面扮演着“创设话题”的角色,大大丰富了演讲的主题。有时候还会把学生的演讲录音,再随堂播放,让学生比较优劣,再进行总结评比。多媒体在这里扮演着“忠实记录者”的角色,可以让教师进行片断式教学点评,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此外,笔者还组织“多彩生活大家谈”等活动。让学生把个人生活照展示出来,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者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拍到的有意义的图片,让大家都来谈谈个人的看法。好的要学习,不好的要引以为戒。这样也实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目标。

(四)拓宽渠道,完善评价体系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应要实现“知、情、意、行”的四维目标,以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为了检验课堂的实效,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工具,积极拓宽渠道,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1.随堂评改作文

学生努力地完成一篇作文,当然想第一时间得到老师或者同学的评价。传统作文教学通常以朗读为主,具有不可观性。当然也难以进行反复点评。但多媒体技术却可弥补这点不足。在作文课堂上,笔者用幻灯机展示优秀作品,并随堂点评,使全班学生都能吸取优点,为己所用。而优秀文章的作者就会增强自信心;笔者再展示不合格作文,指出其缺点,使大家避免出现类似错误。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笔者有时会进行同题作文展示,让学生在对比中区分优劣,取长补短,以期提高。随堂评改作文,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探讨中学习,在借鉴中成长。

2.展示习作成果

优秀的作品要及时对外展示,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力量。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习作成果的展示,此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写促进作文水平的进步。比如安排朗读水平好的学生,配乐朗读优秀作文,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或者根据作文的描述并配上合适的图片,营造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不少学生惊叹道:想不到作文竟然可以这样美丽。成果展示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果可以运用多媒体,那么就应尽可能运用,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三、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应处理好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其作用是重要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若运用不当,将对语文教学产生一系列的负作用:语言文字的核心地位大降,限制师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妨碍师生情感的融洽互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扬长避短,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必须处理好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性与中职语文教学特殊性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表现形式,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其他一些学科相比,尤其是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数理化等科目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而语文教学应该重视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品味,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并通过对文学作品思想的感悟和联想,引感共鸣,语文文字具有形象和生动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设计中职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时,必须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兼顾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设计与之相配的多媒体课件,遵循有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当用则用,不当用绝不滥用。此外,多媒体教学也应采用多种模式,如问题型模式、个别指导型模式、讨论型模式等,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否则,本末倒置,将无法实现语文的学科功能。

上一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若干分析 下一篇: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