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6 03:01:39

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对影响广东省体育后备人培养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后备人才的训练和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不清;设项重点不突出;训练与输送脱节;体校的办学方向、进、出口面临困难与挑战;学训矛盾仍突出、体教结合脱节;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等等。提出深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突出奥运优势项目,兼顾全运大项”为方针,突出重点,优化培养结构;坚持科技兴体的道路;完善省内竞赛制度等对策。研究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77―03

本文以2002年广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前12名市、县区(均为经济发达地区)业余体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向管理人员、运动员、教练员三个层次的人员共发问卷688份,回收657份,回收率95.50%。并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R=0.913。

1 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1 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现状 在我们的调查中,70%的调查对象认为业余训练的管理体制效率一般,有27%的调查对象甚至认为效率很低;有52%的基层业余体校输送渠道不畅通,仅有48%的业余体校既有逐级向上输送的单位,且输送渠道又畅通。广东省实行的是“举省体制”,但是,省局对全省业训的宏观管理、指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有关业训的配套政策、法规及制度也尚未健全。

1.2项目布局与调控广东省已建成以省、市运动学校和省单项后备人才基地为高级层次,以县(区)业余体校为中级层次和以传统校,网点校为初级层次的全省三级业余训练网络。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虽然总体上符合“金字塔”结构,但是表现出明显的项目后备人才梯队结构上的差异。近年来,省体育局着力抓好重点项目的调整布局,但由于在“全运战略”上投入过多,结果造成“奥运优势项目”重点突出不够,且战线拉得过长。

1.3运动员选材与训练情况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就地选材,即直接在本地区招生进行训练,占在训人员的86.1%;二是代训,约占7.3%:三是引进外地队员,约占6.6%。从比例上看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在调查中也了解到,由于有些地方采取了假引进的做法,因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了基础运动项目本地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对在训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造成训练动机的障碍。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尽快对“引进队员”问题制定出必要的法规。

在调查中发现,从选材手段分析,广东省业余体校的选材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有41%的业余体校在选材过程中,全凭经验选材;仅有6%的业余体校采用科学、系统的测试指标和仪器;还有53%的业余体校则采用测试指标结合经验的方法。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将会制约广东省竞技体育的发展。

从对业余训练科学化的调查看,绝大部分教练员都有较为系统的训练计划,只有约占3%的教练员没有训练计划。在日常训练中是否采用监测手段的调查中,有74%的教练没有监测措施,其训练质量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另外,在训练中还存在着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现象,甚至有些市、县、区出现“雇佣军”,“假引进”的做法或“以小顶大”等等,严重干扰了业训科学化进程。因此,提高教练员自身的素质,培训其使用科学的监测方法,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是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1.4体教结合和人才分流现状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在困扰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和培养。由于业余训练是作为向专业培养的过渡阶段,在这中间,大多数青少年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即使成为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也有一个走向社会重新就业的问题。如果他们文化素质低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受训人员将来发展多元化的特点。2002年省体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加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意见》的征求意见稿。2003年又与省教育厅协商,并达成共识,拟建立省级“体教结合”领导小组,以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市、县一级的体教结合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然而,调查显示,虽然“体教结合”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有42.6%的体校未实现体、教共管,读训的矛盾依然突出;有的体校虽名义上实现了体教结合,但并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有的体校独立办学,看似可以解决“体教结合”的问题,然而,由于学校领导“重训轻文”思想作怪,使文化课教师处于附属地位,至使大部分文化课教师降低自我要求,教学能力不高,且缺乏竞争机制。因此,从总体上看,广东省业余训练中的体教结合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调查表明,2002年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后备队员进人专业队的人员占13.15%,而进入大中专院校后自谋职业的占78.94%,这其中进入大专的仅占19.21%,绝大部分进入中专。由于输出不畅,加上目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极其有限,其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广大家长不愿把体育作为子女的专业,而更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发奋读书去考大学,从而造成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业余体校生源萎缩。

1.5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调查表明,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明显高于全省水平(大专以上占64%)13.16%;在职称结构上,经济发达地区教练员高级职称虽然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比例,达到14.29%。

通过对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教练队伍的调查发现,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核心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平均每人只有0.34篇,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平均每人只有2.09篇,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从未进行过科研工作。

2 影响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

本课题通过文献法列出了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关的众多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相关系数较大的30个因素制成调查表,并将调查结果用SPSS11.5 for window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这30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表1、表2)。

表2是被解释的方差总表,表中列出了30个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差百分数、累积贡献率,按照统计学原理,所取因子其方差贡献应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以上,由表2知,可获得5类主要因子,分别命名为体制因子、管理因子、训练因子、支持因子、科教因子。这5类主要因子是构成影响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他们相互联系,构成影响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其中可看出体制因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特别突出,其贡献率达34.598%和27.768%。

3 加速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3.1深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直线式,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建议在拟定的重点项目,特别是一些在群众中

推广的运动项目,应尽快实行一条龙的管理,并与之相配套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突出重点,层次清楚,条块结合,奥运、全运与省运战略相结合的后备人才分级管理体制。做到“省有重点,市有优势,县有拳头,镇有特色,校有传统”,而且各级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优势,从而解决“尖子不多,尖子不尖”的问题。

3.2以“突出奥运优势项目,兼顾全运大项”为方针。突出重点,提高效益,调整布局,优化后备人才培养结构 按项目分类和区域层次进行项目布局的方法,可以突出重点,提高效益,防止人力、财力的浪费。不断增大重点项目的业训规模,形成省优秀运动队(一线)――运动学校运动班(二线)――各级业余体校(三线)――传统校(四线)的梯次结构体系,实施“万人苗子,千人尖子”的培养计划,各训练层级应不低于1:3:12:36的比例,从而奠定后备人才资源坚定的基础。

3.3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学的选材机制。完善科训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借助广东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必备的运动机能实验室,建立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体制,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体育科研课题应切实有针对性地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对基层教练员进行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从而提高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借以形成广东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增长点”。

建议在省、市两级建立科学选材机构,完善选材测试制度和技术、素质、体检、骨龄等资料档案,加快制定出各项的科学选材标准,并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基本的选材经费。由省体科所直接领导,尽快形成省、市、县三级科学选材网络,全面提高选材效益。还应对体能训练、疲劳恢复(包括营养问题)、心理训练和器材装备等领域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从而加大科学训练的力度。要开拓成果推广应用的渠道,采用市场机制引进、消化和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体育科技成果。

3.4实施体教结合,加强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 各级体育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主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和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进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义务共尽,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含高中)――大学的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和培养的问题。另外,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教学管理、体育普及、专项训练、开展人才资源、资金和场地设施利用等多方面全面协作,做到义务共尽、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资源配置优化;青少年业余训练形成网络,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合理,从根本上解决广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的问题。

3.5加强业训骨干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提升队伍的工作水平 建立教练员定期进行轮训的制度;应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评聘制度,逐步实行教练员持证上岗和参赛制度;实行教练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和完善教练员资历制度和办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教练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坚持教练员每年撰写训练论文的制度;鼓励各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练员。

3.6完善竞赛制度,切实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后备人才的培养 1)改革省运会的竞赛办法。应以青少年为参加对象,只设青少年组比赛(如设成年组,所设项目应以健身性、大众性为主,应以行业系统组队或以市为单位组队参加,但专业队员不能参加成年组的比赛)。省运会项目的设置以参加全运会的项目为主,兼顾非奥运传统、优势项目;年龄档次与全运会挂钩,要有利于促进项目、年龄、水平的衔接和梯队的建设;省运会各市代表团成绩与省运会周期的人才输送,与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成绩挂钩,各项目的记分与常年青少年比赛成绩挂钩。2)改革省常年竞赛的办法。省常年赛各单项的比赛。尤其是小年龄组的比赛,应以身体素质、机能形态、基本功技术以及专项成绩等几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比赛成绩,保证系统训练,从而将短期行为和拔苗助长的情况降到最低点。3)改革省运会计分办法。坚持对省优势项目在省运会上的金牌设置给予得分点倾斜,加大金牌设置的力度,引导各地广泛开展得分点项目的业余训练;坚持省常年赛纳入省运会记分的办法。4)加强重点项目的比赛。重点项目应多组织比赛,每年以2―3次为宜。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搞好传统学校的比赛和活动。5)加大运动员的管理力度。加强全省业余训练运动员的分级、分类注册管理和资格审查及骨龄测试,有序开展后备人才交流,防止后备人才的非法外流和假引进,坚决禁止使用兴奋剂。确立“立足本地、适当引进”的指导方针,引进要逐步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在保证竞技体育人才输送需要的前提下,有序进行体育后备人才交流。6)改革人才选拔办法。制定《广东省青少年优秀后备人才集训暂行办法》,坚决制止在运动员选招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严把运动员入队关。7)拓展竞赛市场,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开展全省青少年竞赛。积极争取企业、广告等中介机构扶持和资助办赛。竞赛经费由国家投入、社会赞助、参赛单位和个人自交等多渠道办法筹集。8)严肃赛纪、赛风,为各参赛单位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4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1)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竞赛管理体制不顺畅,职能不清晰。2)重点不突出,战线太长;专业和业余缺乏沟通,存在着训练、输送的脱节现象。3)新形势下基层业余体校的办学方向、进、出口等问题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4)学训矛盾仍然突出,体教结合脱节。5)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我们建议如下:1)深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直线式,多层次的管理体系。2)以“突出奥运优势项目,兼顾全运大项”为方针,突出重点,提高效益,调整布局,优化后备人才培养结构。3)依靠科技进步,重视训练理论的发展,建立科学的选材机制,完善科训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走科技兴体的道路。4)紧密体教结合,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加强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5)加强业训骨干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提升队伍的工作水平。6)完善竞赛制度,切实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改革省运会的竞赛办法和省常年竞赛的办法;改革省运会的记分办法,加强重点项目的比赛;加大运动员的管理力度,改革人才选拔办法,拓展竞赛市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将趣味田径引入初中体育课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下一篇: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