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组织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6 02:52:21

司法考试组织调研报告

国家司法考试自2002年开考以来,组织实施工作始终秉持“从严治考,热情服务”总原则,创造了最具公众信服力的“严谨规范”品牌形象。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是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的一项微观行政工作,作为一线行政人员在做好具体工作的同时,深感其中的法治实践与精神需要不断学习积累,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执着前行。

一、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法治理念

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作为行政管理,担负着控制、管理、服务的责任义务,必须秉持法治尊重,实践法治积极,信守法治力行,实现效能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行政尊重。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行政尊重,应当表现在诚意执着、循理守节、严谨规范,应当落实在尊重平等、尊重诉应、尊重规范、尊重行政。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是我国法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积累着法治的严谨规范,面对具有法律背景或称之为“法律人”的行政相对人,承载着报名组织、考试实施、资格申请、证书管理等具体政策规定的行政规范,传导着严谨规范信念与尊重法治的精神。尊重应当成为行政甚至法治的首要意识,一切践踏都源自缺失尊重,只有当尊重的旗帜高高飘扬,成为规则与行为的生命,行政与法治才具活力。譬如组织实施中的释疑解惑,“坚持‘行或怎样行’,没有‘不行’”,看似轻松或挺有人味,其实质是尊重——对询问人的尊重、对政策规定的尊重、对事理机制的尊重、对受众知行的尊重、对自我觉悟与执着前行的尊重。

(二)行政积极。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行政积极,正如“教书”必须“育人”,“行政”必须“立信”,树立法治之信。行政立信首要的是积极,表现为面对诉求时的积极响应,是态度的积极认真、情感的积极贴切、理性的积极认知、行为的积极支持,是相对人切身感受到的积极效果与情理认同。行政积极不是主动强予生扯硬拉,更不是居高临下越俎代庖,没有诉求前提的主动不是积极,相反是对相对人的不尊重。譬如孕残病老报考人的不便,其积极可以表现为前置公共服务式的服务项目并公开公示,供不便者自行自愿选择,当不便者自主选择前置服务时,其积极又可以表现为热情认真周到的服务,否则就是对不便者人格的轻视,对其自我独立与解困能力的轻视。可见,行政积极必要,但应当是诉求后、选择后的积极、认真、贴切。

(三)行政服务。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行政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是“诉应”与“供选”的服务,只有相对人利益而没有行政人自我独立利益,保护实现好相对人利益就是行政人利益。做到——有诉求表示才有必须的响应服务;或预先为可能出现的广泛社会诉求而设定的公共服务,表现为——诉而响应,不诉不应,有诉必应,应须有诉,诉止应停。尊重并保护诉求的人格隐私权,约束并强制有诉求必有响应的法定责任,规范并明确行政响应必须以诉求为前提的行政的人格平等权。如此而言,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服务意识,一是有诉必应,不得推卸,责任意识必须坚定;二是有诉才应,不可超越,秩序意识必须坚定;三是无诉无应,不可强求,人格意识必须坚定。特别是行政人不可强施相对人没有诉求的服务,社会(媒体)不可强求行政人从事没有诉求的服务响应,相对人不可强迫行政人担当没有诉求前提的事后责任,管理者不可强加行政人施行没有诉求背景的意测服务。

(四)行政力行。 “不做不行”、“不及时做不行”、“不做好不行”。借用两句经典名言:“扫帚不动灰尘不会自己跑掉”、“骂不能把香蕉皮骂进垃圾桶”。考试组织实施所有事务都表现为诉求,一是相对人诉求,二是行政责任诉求,都必须真干实干才有实效,譬如报考条件,“公告”无法详释全部社会情形,作为考试工作一线部门与人员必须按政策规定细化对接相应的民众疑惑;再如考点考场安排,“学校主体教学任务的刚性、社会化考试时间的交织、考试组织实施艰巨性与效益性纠结、区域性地点局限与规范性电脑派发考位”等等虽是困惑的客观成因,但考点考场规范化规定、考生考试食宿交通便捷性需求、考试组织实施平稳顺利安全有效性要求,都可以在力行中得到落实。

二、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中的法治实践

(一)集聚法治人才与力量

国家司法司法组织实施作为一项具体的行政事务,①让如此多已取得法学专业文凭的人,在考试前再次埋头钻研,刻苦深化法治理念、法学理论、法律条文以及法理关系,收获理性;②让如此多拥有法律信仰却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学的人(非法学专业)倾心倾力学习研究,成为行家;③让如此多本无意于法律的人(考生家长、亲朋、考试组织实施服务保障参与人、社会媒体人或新闻信息受众等等)一夜间关注支持法律职业,成为支撑;④让如此一项具体行政事务的“严谨规范”形象影响广泛深远,成为典型,示范引领着对“司法公正预期”的普遍认同与坚定信心。可以说是“1人考试”,“至少4人关注支持”,一次考试,4倍于(或更高倍数)考试人数的法治力量。

12年来,50800多人在南京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10500多人通过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6750多名持证人经招考录用后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工作,1610多人在企业、社团、机关事业单位法制部门从事专业法律工作,成为法治实践直接的人才力量。报名组织、考试实施、成绩公布、资格申请、证书管理与使用等诸多环节,作为组织实施部门及其参与人(每年包括监考老师在内约有700多人)以法治实践精神“严谨规范”做好每个环节、细节,成为保

障“法律人才”选拔质量的示范力量;社会各界、广大媒体不仅高度关注、积极响应,而且始终以“严谨规范、公平公正”审视监督,成为法治规范有效的促进力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集速汇聚着法治力量。(二)丰满职位境界与意义

职位价值应当充实丰满。期望职位升迁、条件改善为人之常情,然而,有限性空间与无限性期望使得失落不可避免,感知疲劳又使得物欲追逐终将不能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迷茫在所难免;只有职位充实丰满,才能“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作为成功的法治实践,是所有领导者、参与人“职位充实丰满”的结果,是最为必须坚持发展的成功经验。再以南京市持续创新发展司法考试服务举措为例,寓规范严谨于服务保障之中,寓职位意义于不断伸展规范严谨和满意服务之中,如2009年,创新报名、考试服务新载体;2010年,推出考试期间十项服务新举措;2011年,建立南京市国家司法考试“1488”服务新机制;2012年,以倾力打造法律人成长、成才、成功创业的首选城市为愿景,着力铸造南京司考“服务、文化、城市”三元品牌;2013年,以“三有”信息服务,服务考生服务考试,做实信息化新条件下的群众满意性。《六鞠躬释放正情怀》的故事被包括中央政法委主办网站“中国长安网”在内的数十家各类型媒体广为登载,正是对职位充实丰满的共识认同。

(三)积累本性认知与优秀

积累良知方能铭记本性,认知本性方能坚守本份,坚守本份方能做好本职。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作为行政性事务,如果仅认知为事务性事务肯定远远不够,更多更深层次的认知还应包括:是国家选拔法律人才的具体行政过程,是“法律人”走向法律职业的资格创建过程,是社会认知国家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公信力的积累过程,是广大民众期待司法公正人才队伍建设的预期信心倍增过程,只有致力于不懈的过程积累,才有结果的厚实与饱满。有了本性认知的积累,过程就不再简单,自然就会自觉的摒弃就考务谈考务、就考务想考务、就考务做考务,自然就会自觉的把考试组织实施的严谨规范见诸于既不折不扣完成考务,也会在与报考人的互敬互动中传承引领法治精神,更会在完成具体的考务与服务过程中坚守法治实践精神。

三、法治梦想中的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

(一)法治是梦想,更是实践

“法治”相对于“仁治”,也属于“人治”。都是“人”,梦想通过“法律制度”或“仁义道德”治理社会,实现规范稳定、公平公正、公序良俗的理想境界,区别在于“治”的载体不同,但究其核心,都是通过“人”内在的(法制或仁德)信念理念、思维习惯的作用力,施政治理。然而,人内在的“法制或仁德”信念理念有着显著的“层级性”,第一层面为,当生存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时,人的思维习惯总是以“规则保护生存平和”为出发点,一切以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对规则的要求也是以实现利益为前提,有时甚至漠视规则把掠夺视也为规则,此时的社会底层或普通民众不得不渴望仁义道德成为共同的生存规则,管理者也籍此顺势以仁义道德治理社会,也就是常说的“人(仁)治”;第二层面为,当生存条件有所富足出现利益积累时,人的信念理念就会以“规则保障利益安全”为出发点,一切以利益的安全为目标,对规则的要求转变为以守住利益为前提,此时的利益所有人或权贵阶层开始渴望法则能够保护共同的利益,并敦促管理者建立共同法则,培育引领约束社会人尊重、信仰、共守法则,这也就是社会治理从“仁治”走向“法治”的背景情形,也可以说是进步性所在。虽然“仁治”更具理想状态更有普世意义,但距现实社会人的驱利思维相差甚远,同时又受限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使得施行甚难,效果不定;“法治”虽然是多数人的公平,多数情况的公正,但其保护利益,规范利益行为更贴近人本属性,更能见效于人性的情理需求,同时“法”的成文性、规范性、易行性使得执行可靠、效果显现,这也使得“法治”较“仁治”更能够成为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梦想原则。

法治是梦想,更是实践。仅以国家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环节的年度备案为例,少数持证人常常因个人疏忽大意“超过备案时间”或“多年没有备案”,当实际使用中或突然记起遇到纠结时,又表现得极为深刻——“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定是人制定的,规定也可以由人改变”,据此要求考试机构人员忽视规则为其“补办备案”。然而,即使是这些未能严格执行规则的“持证人”,虽然言辞灼灼,其实也纠结于“法治规范与违规利求”的不协调;作为司法考试实施人,虽然坚定法治,其实也纠结于“法治刚性与人文情怀”的有机统一;作为那些始终坚守规则“持证人”,虽然守望法治,其实也纠结于“信守法治与漠视被轻”的预期迷茫;作为规范考试行为的考试规则,虽然简明易行,其实也纠结于“法则效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的能动危机;作为社会法治建设的法治梦想,虽然众望所归,其实也纠结于“法治规范与认知多元”的抉择困惑……。可见,当法治梦想遇到法治实践时,法治实践比梦想更为现实更显沉重,法治实践过程中认知规范、执着规范、力行规范较梦想更显张力更见实效,从这层意义上讲,可以说“没有法治实践就没有法治梦想”。南京市司法局国家司法考试机构日常工作有4名同志,面对诉求,不论是普通的相对人,还是作为“法律人”的相对人,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坚持规范行政、依法行政,在人性化服务中执着于苦口婆心——晓之以规则规范、动之以法律人法治情怀,持之以恒以真心实意、真干实干零距离对接相对人尊重、理解与共识。

(二)法治是实践,更是梦想

厉行法治,对有着数千年封建历史,有着深厚“儒家仁爱、墨家兼爱、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传统文化,又缺乏民主与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全社会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梦想存在较大差距,在法治推进过程中的旧有文化观念与目标追求,经常发生冲突、碰撞,很多时候还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功利性法治、面具性法治、情绪性法治常常深深地刺痛着法治实践与梦想,仅以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为例,考试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处理,规则条文(违纪行为与处罚标准)、程序节点、行政主体都非常明确,然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违纪行为被查获后的“伤情(痛哭流涕)”表现往往会掩盖“主观恶意”甚至还会博得同情换来迁就、眷顾,另一方面行政管理者的宽厚慈怀直接消弥着“违纪负性”甚至还会积极包容进而淡化、放任,这与考试规则的创造,公平公正秩序的建立,规范行为的培育,平等习惯的养成,甚至与法治实践的梦想目标都不甚一致。

法治是实践,更是梦想。全力以赴消解法治进程与观念滞后之间的差距,为法治进程创造更加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在推进法治实践、法治进程的同时,必须同步推动全社会的观念变革,树立法治梦想。法治梦想必须成为法治共识,法治的力量始终来源于法治梦想共识,来源于法治信仰与信念,没有共识、没有梦想的法治实践必定缺失方向、缺乏持续有效的动力。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就是要在做好报名组织、考试实施、资格授予与证书管理等具体事务的基础上,还要定位于法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组织实施中——严谨规范秩序与诚信规范行为、考务与报考人相关的行政事务、信息公开与召示社会的行政行为,都客观的影响着、引领着、培育着每一位受众;还要定位于对规则尊重的示范引领,建立广泛的规则尊重是做好考试考务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坚持从组织实施机构与人员做起,执着细微,执着前行;还要定位于法治梦想的追求与践行,法治实践与梦想不是距我们很远,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不是课题太大,而在于点滴积累,我信,我有,我做,我点滴,我点滴做,我拥有点滴,让法治梦想成为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的梦想,让法治梦想贯穿于国家司法考试组织实施每个细节与点滴,唯有如此,法治教养与法治梦想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才会在我们的点滴前行中积微成著,绽放法治梦想的美好未来。

上一篇: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 下一篇: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