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的高职影视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改革

时间:2022-06-16 01:08:08

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的高职影视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改革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并指出其问题所在,创造性地提出在影视专业中将影视欣赏课与视听语言课进行融合以求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探讨了其可行性,并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评估体系三个方面给出了人文与技术相融合的影视专业课程改革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视听语言 影视欣赏 人文教育 技术教育 融合

[作者简介]唐芸(1970- ),女,四川武胜人,重庆市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重庆 40114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视听语言》课程改革探索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的高职院校影视专业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GX-19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38-02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严重不足。从宏观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经历从数量和规模阶段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段发展。过分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一味强调职业技能、操作而忽视人文素质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是急功近利的,这种机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是没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完整的职业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懂得求善、求美之道,通过技能教育让学生知道求真、求实之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交融既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2010年4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北京、浙江、广东等11个省(市)高职院校987名教师和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人文素质好的教师仅占5.1﹪,有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有40﹪的教师与学生均认为目前学校人文课程开设严重不足。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观念存在偏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存在着教学理念的偏颇,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课老师关系不大,应由专门的人文课老师在专门的课程中讲授或由辅导员专门开展教育,他们只需负责讲授技术和技能。这导致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分离,其实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浸润式的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专业课老师往往比辅导员更具亲和力,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取得更明显的人文教育效果。

3.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有效性和衔接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多以两课为主。课程体系单一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导致实效性不足;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对人的价值及人格独立缺乏关注;教育手段单一,灌输多于引导。同时由于缺乏与行业的联系,人文课程无法深植于学生内心,学生一时看不到其“有用性”而觉得“空”“远”。因此将职业特色融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中,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应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在重塑人文教育方面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迫切性。如何在时间短、技能实践任务重的情况下有效进行人文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和探索方向。

二、影视专业实现影视欣赏课和视听语言课融合的可行性

影视欣赏课,应该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优秀影片往往关注人的价值、反映人性,可以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有益的延伸和补充。视听语言课是影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其学术存在的标志。影视欣赏课和视听语言课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的开设存在着差别,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深的理论探究既不现实,也无必要,重要的是转换和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和运用能力。在国内,影视欣赏和视听语言这两门课大多数是分别开设的,其实将两门课进行融合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因为这样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性。

1.课程体系的融合。高职院校影视专业的项目教学模块分为主干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人文课。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人文课和主干专业课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影视欣赏和视听语言进行融合归属专业基础课,意味着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合作,有助于打通高职院校影视专业的课程体系。

2.教学理念的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来说,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影视专业尤其如此。很难想象一个只懂操作、只会软件的学生如何做出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专业课老师应该改变以往只重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引导。

3.课程资源的融合。将影视欣赏和视听语言两门课进行融合可以解决单独开设每门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无法深入、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风格不统一,从而使专业课程更系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充分,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手段的融合。高职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引导法”,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如影视欣赏课可以通过影片欣赏前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相关背景;采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关注专业技能;观后进行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扮演”职业角色,如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等,从专业角度解读影片;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5.考核方式的融合。过程考核和水平考核相融合,宏观考查和微观考查相融合,主观考查与客观考查相融合。考核方式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阶段性,更全面、更科学、更有效。

三、人文与技术相融合的影视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改革实现策略

笔者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影视专业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影视欣赏课和视听语言课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大胆改革,探索出将二者进行融合发挥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优势,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策略。

1.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阶段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此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应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影视欣赏课,老师在前半期选择优秀的影片,激发学生对影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影片进行感性认知,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理性关注影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等;后半段,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剖析看过的影片,更深入具体地落实镜头背后的语意和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部影片做到“精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的选择兼顾学习者的经验和学科知识。要想把影视欣赏和视听语言两门课进行有机融合,需要用合适的教学内容来支撑。课程内容的选择只有兼顾学习者的经验和学科知识才可以很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深度之间的矛盾。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向。对高职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完全按照学科知识来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不高。结合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影视专业课程应在前半期注重学习者经验的积累,精心挑选优秀的案例影片作为教学案例和学习情景。后半期则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通过欣赏影片一方面积累感性经验,接受人类历史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另一方面,积累一定的理性经验,即职业经验,包括职业思维的转变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在对影片具备基本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再结合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比较性学习,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影视专业课,老师应综合考虑选择的影片所体现的课程价值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理智与情感》、意大利的《美丽人生》、法国的《蓝》《白》《红》对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所在。案例教学法很适合影视专业。首先影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决定了它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和学习情景;其次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就如同解读一篇文章,要建立在全局的视角之下,不能断章取义,对一部影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影片本身;再次对不同影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由点及面,更快地把握影视艺术的普遍规律,建立学生的认知结构。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出学习的过程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围绕案例,老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影视欣赏阶段,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在老师问题设计的引导下,使学生的观影习惯从普通观众的“被动看”转向专业的“主动看”,带着问题看,使整个看片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看片后的分析与讨论,是对影片进行研究性分析的开始,是提高影视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课内看到课外,则是学习迁移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学生独立自主地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内外结合,最终实现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向个人独立自主学习的转变,课堂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这一过程也是人文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的过程。

如果说影视欣赏阶段较为宏观,那么视听语言阶段则把学生引向更微观、更具体、更深入的领域。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再次审视经典段落,从而对影片本身和视听语言的理解不断加深,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建立系统的、上下贯通的知识体系。影视欣赏阶段和视听语言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从而实现真正的融合。

3.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形成性和终结性特征。与教学目标相配合的评估体系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过程性、阶段性,点滴记录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的表现。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并及时记录下他们的表现,在评估时给予充分考虑。

半期考试是一次重要的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影片的能力。可以采取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布置一个较大的项目,题目自拟。这种考核形式实际上开辟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学会查找资料、分析反思、自主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迁移能力。

期末考试是一次终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视听语言的能力。选取看过影片的经典段落,要求学生看片写出分镜头、分析其人物调度和机位调度,以及背后的镜头语意,即对视听语言的技能考核。整个考核以人为本,体现教学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体现宏观和微观的融合,做到更科学、全面、有效。

综上所述,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经典案例贯穿始终,以问题设置为切入点,力求达到教学方法“新颖”、教学内涵“深刻”、教学效果“高效”,可以将影视欣赏和视听语言两门专业课进行很好的融合,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内与课外的协调,老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的创新,评估方式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最终实现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梁枫.文工交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佳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2]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2).

上一篇:浅谈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引入 下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