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宝宝在长大(23)

时间:2022-06-16 11:45:39

三个宝宝在长大(23)

镜头1 丽娃

记述人:丽娃妈妈

女儿的心思

前几日,一个朋友举行婚礼,邀请丽娃去给新娘拖婚纱。那段时间,丽娃非常好管理,不好好吃饭、睡觉,或者不高兴自己整理玩具的时候,只要说一句:“新娘说了,一定要选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去拖婚纱!”她立即调整自己,马上乖得不得了。然后,还会问,新娘会选我拖婚纱的,对吗?

婚礼当天,丽娃表现得特别好。回家后,我问她,是穿婚纱好,还是拖婚纱好。她回答,穿婚纱好!丽娃很喜欢公主类的故事书,对里面的公主和王子的婚礼非常向往。每次路过婚纱店,她都会说:“啊,婚纱真漂亮啊,新娘的腰真细啊!”

今年4月,我给丽娃买了她的第一双连,白色的。那天回来很晚,她已经睡了,我就把袜子放到了她的枕头边。第二天早晨她醒来,大叫:“连啊,连!我每天做梦都在想,你什么时候能穿到我的腿上啊!”我没想到,丽娃渴望这双袜子居然如此强烈,因为在此之前,她只说过一次:“我穿裙子需要连吧,班级里的女孩都有的。”

丽娃从小就是偏胖的孩子,而且她的胃口特别好。所以在饮食上,我一直比较控制她。我非常钦佩她的克制力和毅力,她已经把第二块肉夹起来了,我只要说:“丽娃,你已经吃了一块了,不要再吃了,不然,太胖了,将来穿婚纱会拉不上拉链的。”她就会马上放下。

有时,我会很心疼她,她那么努力地要做一个乖宝宝。一天她告诉我,班上有个小朋友调皮被老师批评了。我说,你调皮吗?她说,不调皮。我问,你想调皮吗?她答,想!但我忍着!我继续问,为什么?她很奇怪,那样,就不乖了。

专家点评:

丽娃的故事总是能给我很多的感想,这一次让我“惊讶”于一个不过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的自制力:为了能拖婚纱,可以“立即调整自己,马上乖得不得了”;为了“将来”穿婚纱不会拉不上拉链,可以马上放下“第二块肉”。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丽娃妈妈的聪明,能充分地“利用”小丽娃的心思。其实,仔细想想,丽娃的表现及丽娃妈妈之所以能“得逞”,完全是因为丽娃在长大,有着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非常突出的两个特点:

特点1.社会自我的萌发。

所谓“社会自我”,就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3岁以后的“丽娃们”,开始将目光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在“自我中心期”,那时的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外界来配合自己,让外界来满足自己,因为他们的逻辑是“我总是对的”;此时的他们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开始逐步走出“自我中心期”,开始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开始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特别明显的就是出现了“性别意识”,开始用性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丽娃因为知道自己是“女孩子”,而希望得到“连”。当然,“社会自我”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般要从3岁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特点2.对成人世界的关注与向往。

社会自我的发展主要来源于社会榜样学习,所以成人世界发生的事情开始对这个年龄的孩子产生很强的“榜样”效应。丽娃之所以能克制自己不吃“第二块肉”,是因为她看到“新娘的腰真细啊”,而这又是她所向往的;丽娃之所以“忍着不皮”,也是看到“皮”所带来的不愉快与麻烦吧?当然,并不是所有三四岁的孩子都可能自然过渡到丽娃这样的“社会自我”,这需要前期的养育基础。也有很多孩子因为过于被娇纵,而长期陷在了“自我中心期”,他们虽然也会有“社会自我”,但却是将自己定位在社会中心的社会自我,他们在看到外界与自身的差异时,更强调外界的改变,而不是自身的合理适应。

不过,丽娃毕竟还是小小的孩童,除了需要成人世界的角色规范外,仍然需要放松的童年,所以希望丽娃的父母在丽娃的面前不仅是“有理、有节、有制”的父母,也可以做做“无理、无节、无制”的父母,让丽娃自由自在的儿童部分得以释放,做个真实的孩子――乖很好,皮也并非都不对。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不都有一个“自由的儿童”吗――做自己想做的,尽管有时不被认同。

(徐浙宁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镜头2欢欢

病一病,长大了

老师说,欢欢从5月起进步特别大,像变了个人。原来吃饭时总忍不住讲话,常是最后一个吃完,现在吃饭的速度已经进入前几名了;午睡也很乖,能安安静静入睡;最近一次的家园联系册上,除了一个项目外,其它都是“-”,而“自理”一项更是得了“”,比起以前真的是进步了呢!

4月底欢欢生病了,足足有半个月没去幼儿园,病好后各方面都进步了,看来老话说的“病一病,孩子会长大”蛮有道理的。

“宝宝卡”

幼儿园里开设了阶梯英语课,欢欢的学习劲头十足。好几次我去接她,从窗户望进去,都看到她正坐得笔挺,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不管旁边的孩子多闹,真让人难以置信!

奥秘是老师采取了激励机制,每节课结束时会评出一两个好孩子,好孩子会得到一张“宝宝卡”,集满3张就可以换个小礼物。欢欢上次已经得到一把小尺子了,现在她又集满了5张(现在是5张换个礼物),这几日正切切地盼着呢,“快到周三吧”,因为周三就可以换礼物了。

专家点评:

关于生病

一直以来不太明白,生病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家长,都有一种直观感受:生一次病,孩子会长大一些,会变精一些。

生病,似乎在身体虚弱、活动相对受限的同时,也给了人更多思考和琢磨事情的机会,感受性也有所增强,所以也往往会使人有很多醒悟――成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其实,孩子一生病,他的环境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再尽心尽力的照料者,平日里总有事分心;而再忙再累的父母,孩子一旦生病,都可以抛开手头所有的安排,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对孩子的需要也更加敏感。这种丰富的互动和密切的关注是孩子所喜欢的,于是孩子也投桃报李,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本领――所以,生病会使父母发现一个不尽相同的孩子。

当然,在父母发现孩子的同时,孩子也会明显觉察出父母的变化。于是,在孩子幼小的头脑中会建立一种模糊(因为不一定知其所以然)而又清晰的联系:生病是件开心的事,因为爸爸妈妈会围着自己转,会满足自己一些平日里不容易满足的需要。所以,孩子更知道怎么控制成人了,极端的,有些孩子会反复甚至故意地生病,作为牵制父母的手段。

所以,父母应该把握好孩子生病的机会,一方面不应该由于怜惜、愧疚而放弃原则,使生病成为孩子获得娇宠的一个理由;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利用陪伴的时间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感受关爱的同时也能够明白一些事理。

关于奖励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受到奖励的、能给个体带来满足的活动,个体更可能重复。而对于小孩子来说,诸如粘纸、五星之类形象直观的物品,可以作为很好的强化物――东西虽小,但当拿在教师手里且是“限量”发出时,孩子已经都知道这其中的含义了,而孩子都是希望被承认和被肯定的。能够积少成多换取礼品,实际上是将孩子的努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一种明示,又能避免刺激单调让孩子久而生厌。

(李凌 心理学博士 专攻儿童发展与教育)

镜头3小宝

武术大赛

5月,上海市精武“艾天杯”中小幼武术大赛要在虹口体育馆举行,小宝所在的武馆教练鼓励小宝也参加,见一起训练的同门兄弟都参加,尽管自己的拳还打得稀里糊涂,小宝也热情高涨地跃跃欲试。

我们觉得他的水平低,就姑且报个名试试吧,到时候开开眼界也好。没想到,他倒是很当回事,从此以后训练非常认真,时刻想着将去比赛,一招一式尽量做到位,很快就有了明显进步。教练见此,就时常鼓励他:争取得冠军!离比赛渐近的日子,小宝每天还在家里主动增加了基本功的训练,参赛的两套拳也是越打越熟。尽管我仍旧觉得他的水平不怎么样,但也不打击他,反正多练练没什么不好,也不跟他提什么获名次的要求,见世面才是我的愿望。

比赛那天的情况真的如我所愿,参赛人很多,场面很大,很有气势,这是小宝第一次见识这么大的场面,我觉得对他是个锻炼,挺好。8点半,入场式开始,小宝排在他们队的最后一个,在运动员进行曲中雄赳赳地大踏步走进运动场,还真像那么回事。小宝参赛的项目被排在下午举行。我担心他早上起得那么早,又没睡午觉,打不动了,没想到轮到他比赛时,他精神抖擞,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打得十分卖力。参加完两个项目的比赛,最后居然真的得了名次,一个第二名,一个第八名。

这给了他爸爸“教育”他的好机会。在回家的路上,他爸爸问他:凡事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对不对?我知道,他爸爸又想让小宝再去参加他最怕的游泳班了。

专家点评:

首先,祝贺小宝取得了这么好的比赛成绩!

孩子的成长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在于一些重大事件的独特记忆。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一定会给小宝带来难忘的成功的喜悦,这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小宝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我想,小宝这次的参赛经历一定有两方面的收获:第一,他会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爸爸说的――凡事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全身心地付出后,必定可以得到巨大的成就感。即便是没有取得名次,观众的喝彩、自我的展示都是对付出的回报。第二,他收获了关注。在武术教练馆里,老师和同学的格外关注;在家里,父母对他练拳的关注;在比赛场上,观众和评委老师的关注。对于这些,小宝可能并没有特别的意识,但是,他会下意识地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好。外界的适当关注是对孩子成长发展的最好激励。

这次比赛的成功会增强小宝对运动的信心和勇气,重要的是能够从付出中体会到成就感,正是妈妈对孩子不施加任何的压力,才能让小宝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真心希望每一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能少些目的,多注重享受孩子成长过程。如此,不单家长少些焦虑,孩子也会多些快乐。

(杨金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上一篇:放松、再放松:在笑声中镌刻心灵 下一篇:用音乐创造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