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 确 切 入, 让 课 堂 绽 放 思 维 之 花

时间:2022-06-16 07:30:44

摘 要: 优秀教师的出众之处不仅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对课堂切入点导语的设计方面。导语的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体现教学的重点,既不能顾“此”失“彼”,又不能顾“彼”失“此”,精彩的导语应是二者的水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本文将从切入点的角度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 切入点 依据 类型 基本原则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最佳的教学切入点。选择最佳教学切入点,就是抓住教学设计的“牛鼻子”,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打好基础。

一、切入点提出的依据

从接受角度看,切入点符合心理学原理。课堂伊始,学生便处于一种本能的无意注意状态,所以切入点起到了兴趣性与导向性的作用。选择最佳切入点,是教师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知内驱力。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二、切入点的类型

所谓切入点,就是教师讲析课文的一个角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门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选准教材的切入点,设计好导语,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切入点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标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眼是诗文中的传神之笔、聚焦之笔,它透露出诗文的精神,是诗文最敏感的“中枢神经”,它往往对全文有提示或引导作用,利用好标题,对理解全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文章都可以从标题入手。抓住文题特点及其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对文题进行改写、删换、加标点、加副标题或解释,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背景切入。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的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方式。总之,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产生共鸣为出发点。

(三)由情切入。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导入是创设情感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当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导入时,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思想情感参与教学活动。由情作为课文的切入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感情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主体和客体之间情感交融,共鸣升华。

(四)名句切入。这种切入点是从美妙经典的句子入手,然后以点带面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对有些作品较为陌生,但对其中的一两处美语妙句却耳熟能详,正像有些歌曲,我们并不熟悉整个调子,但对其中的一两句却能哼得有板有眼。教师若借助大多学生熟知的经典句子切入课文,不仅能密切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更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切入点,让学生带着“李煜的愁缘何而来,为何如此之多”的问题解读全词。

此外,还有很多切入点,如“温故知新”、“设置悬念”、“多媒体运用”、“设身处地”、“巧借谜语”、“反弹琵琶”、“余音袅袅”等。切入的成效如何,不仅在课堂,更是在课外,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表现,也关系一节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狠练内功,使40分钟真正发挥它的效力。

三、选好切入点的基本原则

教学切入点的设计,要服从教学目标,服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服从学生思维的开发。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扣课文。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

(二)角度要巧。角度巧,巧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口子要小。口子大不易把握,也不易集中攻击、突破重点。

(四)目标要准。切入点的选择,要瞄准目标,或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点,或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中枢”。

(五)新颖奇特。精当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切入点,不仅能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找准切入点,就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能活跃气氛,发散思维,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上一篇:发挥课外活动对美术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