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时间:2022-06-16 07:14:16

教育是什么

提到“教育”,谁也不陌生,很容易想到,教育能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开发潜能、改造命运、学会生存……但是,教育的丰富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古今中外学者对教育的解释

“教育”在古汉语中有“上施下效”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思。

教育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词目的释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及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2]

对于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最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4]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唤醒人们本来在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能,将人们从愚昧中解救出来。[5]正像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填分钟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6]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教育是教会人们有益的利用现世的人生,使个人的现世生活幸福、美满,使社会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8]斯宾塞总结了他的观点,认为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

杜威则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9]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从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钟启泉认为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教师按照心理的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的观念。

福禄倍尔认为,教育是种族文化复演的过程。

二、教育即对话:基于实践内涵

对于“教育”,基于不同的哲学思维出现了见仁见智的观点,我们不给予评价。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基于不同社会基础之上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往往会赋予它新的内涵。从实践角度讲,教育即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交流,和别人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人们沟通了思想和感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正像杜威所认为的,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10]

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对话,而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因此,在对话中存在着对真理的辩证揭示。

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11]

对话是指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动作或行为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以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获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

对话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平等性。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都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压制他们的观点、行为等。

2.开放性。对话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的思想,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没有开放性,则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的心理沟通。

3.理解性。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和归宿。对话是以理解为基础,并通过理解达到双方观点上的一致和视界间的融合。如果没有这些视界融合,对话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理解是对话的归宿,对话的目的就是达到对某一问题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从而扩大视界融合,促使双方的精神进步。

4.生成性。对话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建设性,而不仅仅具有机械性。在对话之前,对话双方不可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因为对话的内容是不固定的。对话者或许心中设计了一些对话的方式,但对话的内容往往是随机的;对话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对话的情景,随着双方经验的增长和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因此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对话,使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什么是教育.http://www.省略/mypage/page4.asp?pgid=14056&pid=23516.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5]慕延辉.教育是什么[J].山东教育,2003,11.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任钟印,任宝祥.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10]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4.

[12]聂荣鑫.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上一篇:让校本教研融进教师的生活 下一篇:财会专业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