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6-16 03:17:48

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顾名思义,集体备课就是备课组教师在一起对某一课进行讨论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案,集众人之智慧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我校对备课也进行了改革,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我们先制订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怎样导入,如何突破重难点,最后经集体讨论研究,形成操作性强的教案。但是,在实施集体备课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集体备课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只流于形式。

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备课组长唱独角戏,其他教师被动参与,要么不作准备,人云亦云;要么没有发言机会,在备课组课前交流中没有形成讨论交流的热烈场面,往往是敷衍了事,教案设计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思路互相抄袭,个人对教材不作仔细认真地分析、挖掘和研究。这使得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谈不上资源共享,更谈不上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集体备课一定要使教师真正参与其中。

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要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首先,可以通过讨论与切磋,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探究适宜的教学方法。其次,通过介绍经验,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共用,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更广的范围收集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2.集体备课要有计划。

任何工作,都必须提前作好计划,没有计划,工作就会缺乏超前性,集体备课也是如此。通常,教研组在确定教学任务并做完教学分工后,组长就应该着手进行集体备课的准备工作。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选定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根据开课时间,排出新学期集体备课安排一览表,并尽早通知到组里的每一位教师,以便于中心发言人早作准备,研究教材,收集资料,准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写好备课提纲,也便于其他教师作好相应准备,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实行集体备课以来,我们备课组几乎没有备课计划,常常是备课组教师在一起简单地讨论一下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课时、重点难点、处理步骤等等,然后给每个人预先设置一个统一的框架,分头作业。这种缺乏精心准备的集体备课实际上只是走了一个过场,在形式上完成了一项教学管理制度上规定的工作,而集体备课中应该统一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探讨的方法,都没有在集体备课中完成,直接影响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果。

3.集体备课要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教师也不例外,加之他们在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面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会有差别。再之,不同教学班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氛围不同,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要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尊重教学规律,在集体备课时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既要倡导教师自觉地把个人的教学行为置于课程目标、教材的规范之下,又要鼓励其把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每节课的教法、风格上展现自己的特点。如果集体备课统一得过死,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就会限制教师的思维活性,影响教师个性的发挥,课堂也就缺少了活力。

目前,我们学校各备课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教师对由备课组教师通过说课达成共识,并由主备教师执笔完成的较为精心的教案不能正确应用,没有做到结合所带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使用教案,而是盲目地应用教案,谈不上效果如何。在集体备课之后,我们不少教师就根据集体备课的教案去上课,完全忽视学生和教师自身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集体备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由于年龄、兴趣和知识结构的不同,教学风格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特色认真对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设计做一次“个性修改”,以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

不可否认,集体备课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劳动,并有利于分享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但集体备课不能完全代替个人备课,从实际情况来看,集体备课之后还需要对集体智慧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既分享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特色,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总之,要真正做好集体备课就需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思想不能僵化,不能流于形式。 责任编辑 王波

上一篇:明确教学思路 理顺教材与师生关系 下一篇:加强资源开发,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