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时间:2022-06-16 03:02:06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摘 要: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文化差异是习语翻译中的最大的困难。本文从翻译技巧方面,对如何处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信息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技巧

1.引言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可见文化包罗万象,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可见它们密不可分。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及俗语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强烈的语言感。习语常引申出比字面意义更为深刻的涵义,具有生动的比喻,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不同,英汉习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每条习语都是某个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这种“超语言信息差异”常常会产生习语的“不可译”现象。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进行习语翻译时,除了要忠实地表达习语的原意外,还应尽可能保持习语的比喻义、联想效果及其文化特点。正如翻译家Lambert所说的,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它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更确切地说,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与原文在源语言文化中有同样的功能,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对英汉习语作一文化对比,并对翻译技巧作些探索。

2.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活环境的差异

社会文化孕育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里的人们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由于英国四面环海,航海运输业就成为它们重要的生产方式,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与航海及海中之鱼的习语。如:put/stick one’s oars in(多管闲事),a loose fish(放荡之人)等。而汉民族生活在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古代社会向来强调“以农为本”,农业的发展使得汉语中出现不少与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拔苗助长”、“瓜熟蒂落”等。

2.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这些习语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定势,使人们对相同的事物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猪狗不如”、“狗改不了吃屎”等。但在西方英语国家里,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都是褒义的。如:be top dog(居于首位),help a lame dog over a slite(仗义勇为)。

2.3的差异

宗教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差异表现在民族崇尚、禁忌等方面,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宗教文化的影响,影响英语的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源于《圣经》的典故演变为习语,并融入英语词汇的例子比比皆是。如:one’s real enemy is the old Adam(人的真正的敌人是本性之恶);in sackcloth and ashes(处在悲痛中:在忏悔中),出自《圣经》,直译为“披麻蒙衣”,按以色列人的习俗,他们在表示哀悼或忏悔时,往往身穿麻衣,头撒灰尘。而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文化,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有不少习语与“佛”都有关系,如:“现身说法”、“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等。

2.4历史典故的差异

一部分英汉习语出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这些习语结构简单,寓意深刻,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中国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源于寓言故事,这些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此成语出自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著名战役,史称“滑铁卢之战”,这次战役使拿破仑遭到了惨败,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涯。

3.英语习语翻译技巧

在翻译方法上,直译和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习语一般含有形象义和喻义,翻译时常常不能兼顾“象”和“义”。取“象”还是“义”就是直译和意译的问题。有时直译更加传神、形象,有时意译更能反映原文的宗旨和内涵,有时两者兼而有之。笔者将英汉习语翻译技巧归纳为四大类。

3.1直译法

在能够确切表达原意并且不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情况下,还是以直译为宜。其特点是保持异国情调,还能丰富本民族的语言。英汉习语中有不少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也相同,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套用目的语同义习语。如:More speed,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身教胜于言传(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

3.2意译法

大多数英汉习语在表达文化特征时只是部分地对应,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套用,就得用意译法把源语习语的隐含意义表达出来。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 until they are hatched.(不要过早高兴);天有不测风云(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如果按照字面意义翻译,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合目的语习惯,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尤其对于地方民族色彩很浓厚的习语,译者必须对源语文化非常了解,在正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摆脱原文结构上的限制,重新遣词造句,把源语的意思转变成通俗流畅的译语。

3.3直译兼意译法

这种方法既能保留原文形象,又能使译文畅达。如:斩草除根(pluck the evil by the roots),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旧瓶里装新酒,不协调)。

3.4套用法

英汉有些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表达的语义色彩也相当接近,可以直接相互借用,而不影响其意义。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rts)。有中国人名和地名的习语套用时最好不用。“Two heads are bettet than one.”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为好,而不宜译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翻译时还要考虑到上下文、文体等因素,切忌对号入座。“同舟共济”与to be in the same boat比喻相同,含义也相同,但“同舟共济”含有积极意义,后者含有消极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意义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译者必须根据上下文仔细斟酌,灵活处理,尽量使原文和译文在语言魅力和感染力上保持一致,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既要尊重源语文化,忠实地将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同时也要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考虑他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力和承受力。

参考文献:

[1]赵桂华.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 下一篇:探究“依赖表现”中授受动词误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