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教育

时间:2022-06-15 08:51:51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教育

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生将会平淡无奇。一个团队如果不创新,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如果离开了创新,将会停滞不前,也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呆若木鸡,死气沉沉,那么什么也学不会,何谈创新?相反,如果老师们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兴趣,使他们达到了那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摒弃陈腐观念,融入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法和学法并非一样的,其中,学生的学法比教法更重要,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打破学生的思想枷锁,还学生一个海阔天空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般从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入手,放手让学生根据文章特点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猫的故事》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老猫把四只小猫转移了,是怎样叼走的?叼到哪里去了?它后来的生存环境怎样?今后的生活是否一帆风顺?材料当中并没有介绍,但学生的心中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就叫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去续写。结果有的学生写猫遇到了好主人,快乐的活着;有的学生写猫遇到了坏人,遭受种种磨难。这样一来,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总之,我们要敢于冲破语文教学中的牢笼,正确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富有创新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由于学生不敢挑战权威,常常对书本上的专家的观点不敢怀疑,总是千方百计地去领会它,死记它,不敢课本上的说法,甘做知识的奴隶。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热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课本中的缺点,大胆质疑,敢叫板权威,勇于探索,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知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要树立起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抛弃旧的师生观,遇到问题应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优良环境。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使学生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避免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拥抱知识的大海,获得人类的丰富宝藏,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透视所学过的知识,敢于从貌似正确的问题中敏锐地发现不合理因素,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思路。

四、标新立异,激发创新精神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立意新颖,就是能把作者自己思考的精华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把作者自己对某事物或某问题的独到的感受传递给读者。新颖的立意是对现实生活观察思考的结果。苏轼有一首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就是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结果就不会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例如,作文时写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新颖别致,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想焕发青春活力,就必须有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新鲜营养,让它向着更加健康、文明、繁荣的方向前进。当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只有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张学文,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上一篇:现代服装设计中剪纸元素应用分析 下一篇:智能制造,大繁荣下的光企“自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