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同一与对立

时间:2022-06-15 04:10:58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同一与对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35-01

和谐社会指是诸要素之间处于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和彼此共生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是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是人民群众的目的和利益的有机统一,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运动发展的过程。那种把和谐社会描绘成花好月圆、春意浓浓、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理想化的社会,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误读。构建和谐社会不是要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矛盾, 而是要采取正确方法不断地去解决矛盾。应该用对立同一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矛盾的同一体, 事物都是对立同一的同时也是一分为二的。而事物的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同一的过程。同一和对立是矛盾性质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对立双方不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而且还包含有某些共同特点。在事物未发生质变之前,矛盾双方处于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平衡之中。

同一性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既可能是双方的此消彼长,也可能是双方的共生相长。二是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促进,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三是矛盾双方互相贯通,或在贯通中互相转化,并由此规定或影响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对立性或者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即使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处于和谐状态时,也不能排除某些部分和环节的不和谐。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着的。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点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和谐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形式是非对抗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教育、宽容、理解等方式来解决,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性。但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不可能没有对抗性矛盾存在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仍需要坚持人民民主,需要按照宪法和法律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局面。

改革开放后助推了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同时贫富差距扩大,构建和谐社会阻力凸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继续秉承“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明确把政策重点放到均衡发展上来,利益分配的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其核心就是和谐二字。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课题。总书记指出:“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科学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原则去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计划,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很多人都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和谐社会都包含哪些关键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我认为要想做到和谐就要先提高社会的秩序性和法制性,中国有句俗语,叫“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所以他们也都有所应遵守的秩序,每一个人在获得舒适生活的同时尽量不要把痛苦建立在他人身上,否则社会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那么社会自然就会不和谐,所以秩序是很重要的。

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所有东西都需要有条不紊。比如,有了交通规则,故意闯红灯的人便会大幅度减少。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社会规范分为成文与不成文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是不成文的社会规范。法是强制性的,虽有弹性,总体上是刚性。成文的、强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强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却能内化到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即使是超自然,超人间的宗教,也具有约束作用,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控性。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人们的和谐意识,让人们形成一种信仰,这种精神上的宣传与教育才是关键,没有什么强制措施能够比人们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社会来的稳定了。

总之,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状态,才能建成和谐社会。坚持矛盾分析法就不会因为当今社会存在种种矛盾而求全责备,也不会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丧失信心,就能够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就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人类追求的理想变为现实。

上一篇:中国网络英语阅读现状研究 下一篇:外国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