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浅析

时间:2022-06-15 04:07:02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浅析

摘 要: 丰富的物理知识中渗透着许多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思想、智力、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

在如今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和新理念的需要,尽快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教师就必须进行“研究性教学”。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以小课题研究的设计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琐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体验成功的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要实现这一突破,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需要。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但他们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灌输的一切,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探索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

二、展示物理知识中的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毕竟不是美学,要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文字变成闪烁光彩的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中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物理学的对称,给人一种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等揭示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只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感,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故事情境、习题情境等激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生会学习,使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个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的过程,使他们的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周振军.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大中华文化出版社,2005.9.

上一篇: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下一篇:探究英语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