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风景多花开别样红

时间:2022-06-15 03:52:30

多元风景多花开别样红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兵师团关于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的要求,五师八十八团始终把全力推进多元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促进职工多元增收”这一主题,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以发展多元经济为载体,通过内部挖潜和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团场承包职工收入。

一是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推广开源节流节能增收。2013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施了小麦、甜菜、马铃薯的滴灌种植,全面推广降解膜在作物上的使用,马铃薯起垄种植,推广使用了降解膜面积1.6万亩,节约劳动成本48万元;推广应用甜菜丸粒化种精量播种4000亩,节约劳动成本40万元。物业公司增加混煤器和喷水设备,使煤能充分燃烧,节约成本22.5万元,改装破碎机,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节约人工工资3.15万元。电力公司对废旧油料过滤再利用,过滤出10桶质量合格的生产用油,对三级站两台机组废旧转轮进行修复再利用,每个转轮节省资金4万元,共计节省资金8万元。

二是强力推进畜牧业发展,重点打造规模化经营。团场采取公司+基地+职工的发展模式,出台了为一线职工提供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如团采取五户联保分两年付清的贷款形式,鼓励职工进行养殖,共发放养殖贷款1000余万元,对年育肥出栏羊达到200只以上的育肥大户,提供养殖场地及草料地划拔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利用兵团“十件实事”中的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筹措项目贴息资金200万元,实施职工大棚种殖的自主创业。团场从甘肃、青海等地购进良种细毛羊、陶羊、藏羊、多胎羊、黑头羊等10300只,全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职工认购饲养;另外还购牦牛100头,为畜牧养殖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半年,团牲畜存栏数为5.99万头/只,能繁母畜3.31万头/只,繁殖成活牲畜2.62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1.49万头/只;完成肉类总产497.5吨,羊毛71吨,牛奶415吨。实现产值1266万元、增加值382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2.84%和33.57%。

三是挖掘食用菌生产潜力,拓宽职工创收渠道。我团利用“冷资源”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已建成食用菌大棚210座,兴建食用菌菌袋生产车间4个,配备搅拌机、装袋机、灭菌锅各8个,同时兴建制冷工艺全自动化电器控制系统的冷库,被兵团工会授予“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先进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基地”。团场鼓励引导职工积极从事设施农业大棚承包。食用菌大棚在2013年职工新增承包棚数38座,生产金针菇和阿魏菇,单棚一茬4吨多,实现纯收入4500元左右。各单位借助团大力发展设施大棚这一契机,鼓励职工利用闲散时间去大棚打工,共计6100人/次,按日均创收100元计算,创收100.8万元,只此一项增加一线职工收入1200元左右。

四是积极组织劳务创收促增收。团借助与温泉县同驻一域的优势,成立了劳务创收领导小组,组织职工到五师新赛公司在温泉县建立的石英厂和温泉县打工。据统计我团职工在温泉县周边从事基建务工人数每天有近100人,人均月创收4000元左右;从事技术工种的有60余人,人均月均创收5000元左右;从事餐饮服务的每天有30余人,人均月创收3000元左右;农忙季节在本团打零工的每天有100余人,人均月创收3000元;到附近工厂务工人数13人,人均月创收3000元。二连、五连有70多名职工到东线开采棉机,每人预计收入3.3万元。

五是大力宣传典型示范户,引导带动职工增收。团通过组织职工观看专题片、召开典型示范会、交流会等形式大力向职工群众宣传示范户,使他们成为职工学习的榜样。七连职工孟凡德,利用团场优惠政策,如今已拥有了一个砂石料厂,一个彩砖厂,120亩的经济林,以及一个育肥羊大棚。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为他每年盈利50余万元,同时带动我团近30名困难职工家庭增加收入和无业人员就业,被兵团工会评为“自营经济百佳示范户”。三连回族职工李福广有固定生产母羊800只,每年出栏羔羊700余只,出栏育肥羊800只,每年收入40万元,成为我团职工学习的养羊大户。二连职工刘雁江带头学习采棉技术,并组织70余名职工到外团开采棉机,利用农闲时间创收,成为致富增收带头人。团大力扶持合作社组织,目前“羊多多”合作社已完成注册,还有3个合作社组织正在筹建中。

六是促进服务业提速促增收。去年以来,全团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都较上年有所提升,借助温泉县发展旅游县的时机,利用兵团外事局与我团帮扶的机会,积极接洽,做出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上半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33万元,同比增长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万元,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61万元,同比增长28.6%。目前,我团有个体零售业经营户38户,居民服务业、修理业、娱乐业9户,住宿、餐饮12户,农家乐8户,人均收入达5.2万元。

七是引导大田劳动力转移促增收。在大田劳动力转移中,团积极引导大田农闲劳动力向设施农业、畜牧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确保职工持续增收。上半年大田劳动力转移人数59人,完成计划的79%。

上一篇:诚实劳动谱写致富新歌 下一篇:富民产业铺就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