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呼吁超越文本理念

时间:2022-06-15 08:44:12

语文阅读教学呼吁超越文本理念

[摘 要] 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使得阅读主体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感受性阅读、体验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改变传统 超越文本 创造性阅读

当今,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得阅读主体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阅读教学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象、去创新,使得阅读教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凭借文本又超越文本,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境界。

一、在感受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是不一样的,对同一阅读内容会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内容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和独特的感受,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会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从而超越文本。如教学《陌上桑》分析使君形象时,教参书只是以阶级观念来分析,说他是一个荒淫的封建统治者。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谈认识,道感受。有的学生说使君草率,只看到罗敷美貌就开始求婚,不近人情;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论据给予论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他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是勇敢的表现等等。我最后介绍了传统的说法,只是让他们明白还有这么一说,并不把这种观念强加于他们。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对事物具有多面性印象的认识,自然就拓展了思维。

二、在体验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产生强烈感受,获得独特的体验,超越文本所赋予的意蕴。如教学《不朽的失眠》时,读到文章结尾的语句:“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都谈到了自己怎样正确面对考试的失意;进一步还谈到面对升学考试的心态,联想到落榜就自杀的高中生;有的还发散思维,想到了自己一生中会面临的许多困难和失败,但同时也明白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进而谈到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学生已从课文承载的内容当中有所突破,赋予课文新的时代意义,超越了文本的蕴涵。这其中融合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自我体验。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会产生碰撞,甚至产生超越文本的独特体验,有时会带有局限性和不科学性。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引导,使之科学化、合理化。

三、在理解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过程,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借助自身的生活经历及语文积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产生超文本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辩论。还是以《陌上桑》教学中学生评价使君行为为例。有个同学说:“一般老百姓看罗敷,只敢远观,而使君敢于行动,因为他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自信。”这时,我提醒大家说:“其他同学看看她的话有没有漏洞或问题?”这一来就点燃了辩论的“战火”。辩论到一定火候,我刹住他们的“战车”,对各自的观点加以肯定或点拨,同时对不合传统而又言之成理的说法允许保留,也赞成课后继续辩论。

四、在鉴赏性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即以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阅读的再创造。这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的深化,而且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理性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升华。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程序和方法,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来评析。所以,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认识,只要没有出原则性的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如在教学《诗经》之《关雎》时,我让学生说一点鉴赏性的文字。有的学生认为,诗里描写的爱情很阳光,他们爱得很痴迷,所以很感人;有的同学认为《诗经》里章节的反复读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而另一部分认为,这样简单的诗句反复,读来很乏味、枯燥,让人不厌其烦……在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我对他们的观点大都鼓励,所以学生就敢畅所欲言,从而达到超越文本的效果。

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阅读的个性化倾向,出现对课文鉴赏的多元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在品评课文中超文本。可以说“超文本”现象是好事,它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更有利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上一篇:理解·关爱·沟通·引导·治疗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