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运动员训练特点及要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6-15 05:20:08

少儿运动员训练特点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少儿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要依据少年儿童生理发育规律的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少年儿童时期正值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还不完全,各系统的功能和系统之间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

少年儿童时期身体素质具有“自然增长”的特性,其发展素质具有不平衡性,而且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其发展身体素质的最有效期不同。例如发展一般耐力(有氧耐力)的最有效期是10--12岁和17--18岁;发展专项耐力是15--19岁;发展快速力量素质是9--10岁和14---17岁;发展绝对耐力是14----17岁;发展速度是9-13岁;发展柔韧性是7--10岁和13--14岁;发展灵敏性是7一10岁和16--17岁等。这就决定了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上述规律着重在某一时期重点发展某一身体素质的特点。

少年儿童时期,身高由低到高,体重由轻到重,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由不完善向完善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多年训练中其训练负荷由小到大的特点。

少年时期其生理机能迅速提高,例如,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其全身各器官、系统在迅速发展,呼吸以及生殖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从而为接受较大负荷奠定了生理基础。

2、要根据少年儿童心理发育规律的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这就要求少年儿童的训练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时期(9---12岁)其特点是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这就要求训练过程应灵活应变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练员应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鼓励和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训练兴趣。儿童善于模仿,富有丰富的想象力,热爱游戏,这就为儿童学习多种简单的田径技术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这期间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

少年时期(13--14岁)运动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特征。随着其生理过程迅速发育,他们感到自己的成长,出现了“成人感”的特点,希望得到成人的权力,他们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根据这些特征在训练中应正确地评价和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的训练热情,但仍应注意掌握训练的负荷量,避免他们参加力不能及的运动和承担过大的运动量,以保证身心健康发育,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二、少年儿童时期训练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1、注意早期改造与成人化训练的本质区别

从小抓起,打好基础,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和基础技术训练是少儿时期训练的主要任务。早期改造或从小训练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它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成人的训练原理、内容、方法有的适合少年儿童的训练,有的不适合。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少年儿童不是缩小比例的成年人。少年儿童的训练也不是成人训练的量与强度减少的照搬。少年儿童训练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不是出成绩;而成人训练的目的则是追求运动成绩。两者无论从形式上、性质上都有本质区别。

2、正确、合理地安排少儿训练中的运动量与强度

在少年儿童训练中、发展耐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一般耐力和有氧耐力的特点是量大而强度相对较小。正是耐力训练,使少年运动员逐渐适应身体与心理负荷。但在我国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实际中,采用大强度并热衷于采用发展无氧耐力的手段,过早地追求成绩,使运动员机体进行不当的强制性训练,其发展的结果是使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早熟,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是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计划的两种主要武器,量与强度的最佳结合可以培养出世界杰出的运动员;量与强度不协调、不合理也可以将好运动员苗子毁于一旦。

3、少年儿童时期的训练应注意放松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培养

放松是发展技能的基础,运动员放松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机体能量的节省化。在长跑训练中,评定技术的主要标准是经济性,如果运动员跑的动作不放松,那么其经济性又何在呢?我国不少青少年运动员跑的能力、身体素质都不错,但跑的动作协调性、放松能力欠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放松能力重视和发展不够,极应引起重视和改进。

重视恢复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少年儿童训练的又一重要特点。少儿时期正是人体生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恢复训练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训练一恢复一加大一超量恢复才能形成少儿时期训练的良性循环。

4、少儿时期训练中应禁止使用药物

现在有些人依靠药物来提高运动成绩,近几年也有少年儿童开始使用。少年儿童时期训练中使用药物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破坏了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节奏性;其次,它破坏了儿童的正常发育;第三,给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水平的评价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因此,我们要坚决禁止少年儿童的训练使用药物。

上一篇:浅谈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的技术训练 下一篇:少年排球运动员选材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