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与意义

时间:2022-06-15 05:12:55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与意义

【摘要】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它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专业技术标准,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了规范会计行为,影响决策行为的作用,所以制定准则,形成会计的“通用商业语言”是非常必要的。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它要求不同主体输出的会计信息具有共通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我国市场已经与国际市场充分接轨,各项资源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流通的时代,会计准则若仍固步自封,则会形成阻力,阻碍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且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可以减少融资成本,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外国资本流进来降低门槛。在此大环境下,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核算

一、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趋同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到今天,近二十年的国际趋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3-2000年,为形式趋同阶段。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转向市场化,开放不仅是对内也是对外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的趋势。1992 年的“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迈向国际化道路,但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在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在引导发展,大范围的变动势必造成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控,所以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形式上的趋同,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可逐步引入到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如会计等式、会计报表体系、成本计算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等。当时我国的会计准则正逐步适应市场经济,摒弃计划经济时期的会计核算,而且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开始将目光逐步转向国际。形式上的趋同是我国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但是这部分引入只是技术层面的趋同,且较为分散,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与国际会计规则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所以当时新旧准则的交接简洁而迅速,并未对我国会计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入实质趋同的重要标志是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个时期,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发展,但是1992 的“两则两制”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味道,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频繁以及国外资本向我国的不断流入,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减少融资成本以及降低投资门槛高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潮流已不可逆转,2001 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了新的调整,并进入了实际趋同的阶段,这些调整主要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确认上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定义会计要素,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多重计量属性,会计记录上设置清晰而灵活的会计科目,会计报告中以账面价值披露资产、丰富和细化会计报表附注等。2006年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我国准则进入国际等效阶段的重要标志。2005年11月8日,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声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在声明中予以明确。我国会计准则第二阶段实质性趋同工作就此顺利完成,但是趋同只是第一步,目标是国际等效,趋同是等效的前提。2005年至今为止,我国正在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等效性研究阶段。所谓等效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的准则或者是国际准则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认可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上应该具备同等的效力。即本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由于这些国家实行的也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故此境外上市的企业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需要再调整,只对个别项目作出适当说明或者编制调节表即可,毋须进行全面转换。等效是各国会计准则追求的目标,只有达到等效才能真正利于我国企业在境外上市。而等效除了我国需要拥有实质趋同的会计准则,还需要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对话,现阶段我国正积极开展与欧盟地区、美国以及香港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沟通。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1)提高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无疑会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可以简化企业全球化的财务信息,使各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可比较的基础上顺利的进行各项分析和比较,比如判断投资是否可行、融资是否恰当、财务数据是否支持财务决策等。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企业的筹资成本和决策成本,从而使投资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在“走出去"的同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引进来”,伴随着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我国进出口的贸易壁垒会有所降低,贸易成本也会有所下降,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将更具有竞争力。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升级。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其中一项重要的改进便是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开发热情和投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获得资金都有很大的帮助。

(3)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编报成本,有助于企业筹资、融资、挖掘市场潜力等,也有助于海外企业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中国也进入了全球化市场,中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理解性等方面的提高,给各国企业带来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颜延.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财经研究,2011,(12).

[2]凌春华,陈雪萍. 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4,(2).

上一篇:试论知识经济下的无形资产会计 下一篇:读《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