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雕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时间:2022-06-15 04:29:02

如何在雕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近年来,雕塑成为当今美术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有关雕塑的教育更是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发展态势,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面对空前繁荣的景象,怎样的教学体制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今的发展趋势和专业需求,论述了在雕塑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雕塑创作水平。

【关键词】雕塑教学;综合能力;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在雕塑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对雕塑技法和技能等基本功上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局限在对形体的临摹和结构的分析上,而由于缺少文化素养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创作上并没有实际的可延展性和创造性。所以在雕塑教学中要向多元化发展,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对于这种培养,我们急需一种理论作为指导,我们都大谈综合能力,但实施起来却都很盲目,如何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延续传统、立足当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雕塑人才以适应时展的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也是摆在雕塑艺术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究竟综合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应该怎样有效的实施才是问题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结合当今的发展趋势和专业需求,谈谈在雕塑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一、打破学科界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一个特殊的知识裂变时代,各种知识都处在重组和关联之中,各专业学科之间越来越注重融合。雕塑专业更是要求素养比较充分的一个专业,它要通过空间造型(点、线、面、质、材、光、色等各种因素的构成)来表达内涵,可以说从选题、选材、塑造等环节中都存在设计。从注重自然的秩序变化和概括的变形意识到融现代文化和个人艺术思维于雕塑设计之中,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发展到空间设计,融入环境意识,各种艺术语言的互相融合导致了雕塑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了在雕塑教学中渗入交叉和跨学科能力培养的迫切重要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一的对学生进行造型等基本的雕塑本体性的教育,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应用于雕塑的制作和设计中去。要增加学生的人文根底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化道义精神,更多地寻求与人的融通,达到审美主体与雕塑客体、雕塑内涵与表现形式、雕塑本体与周遭环境、雕塑表达与功能体现等的统一。鼓励学生去涉猎和研究构成学、符号学、材料的制作工艺等等,寻找和发掘各种原始材料或新科技成果带来的现代材料,从而为雕塑创作提供新思路。

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拓展

雕塑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罗丹说过:“所谓才能到处都有,没有的是性格,而性格是才能的脊髓”。这种性格或者说个性化正是我们当今雕塑家所缺少的,在长期重视基础磨炼,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忽视主观情感表达的模式打造下,雕塑家的共性明显增多,而个性却越发的变得模糊起来。现实要求雕塑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因为城市和人的思维审美要求发展的极快,基本上是跳跃式的态势,作为未来的雕塑家就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思维是一种结构,它以理性作为最底下的一层。而在最高级的层面上则是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因此对于开拓人的思想发展和思维能力来说,应该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需要教师在雕塑教学中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促动。

传统的雕塑专业的教学往往只重视雕塑技能的培养以及一些雕塑基础能力,例如结构、人体、造型能力等。对于这些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前人的经验和技能的延续,并没有让学生从根本上系统的认识雕塑专业的内涵和进行深度的挖掘。学生往往只是去临摹和揣度大师们的雕塑作品,而却少了自我的一种创新意识和研究发展的能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也不具有闪光点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制作时跟着老师做,教师只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要求做得和物体本身上的相像,形成了单纯模仿性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单一、肤浅的认识思维模式,容易养成惰性、不愿思考、不去观察体验、不求创新的习惯。作为一名雕塑教师,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有句话说得好:“艺术不在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去作。”雕塑创作重在立意、构思,其次才是制作技术,二者完美结合,才可称为艺术。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艺术人身道路上不断发现新的目标,才能避免对自己和别人的重复。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并奉为经典之作,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但做工精湛而且很有新意,能够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法,其创造力令人叹服。很多艺术家的成功都源于他们的创新能力,正如杜尚一样,他能去寻找在绘画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从而使绘画脱离了表达情感的必要,也不需要再遵循任何固定的理念和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表达方式。

教师在雕塑教学中,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可以设立相关的命题作业,并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寻找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传达手法;在学习和临摹大师的作品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其创作的思路和表现手法,挖掘其可以吸取的精华;同时要让学生脱离专业本身的束缚,不要拘泥于立体构造,要考虑到与空间的结合以及各种平面表现语言的运用。

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作品更加富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雕塑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天的学生们可能就是明天的大师们。他们将建立起新的艺术风尚,并将前代大师们的艺术传统发展下去。所以我们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尽情发展的空间。并为他们打造尽可能宽阔的平台,使他们在学校期间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有人经常说,艺术家不是教出来的。但是我们要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可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

诚然,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的。培养基本的专业能力是基础的基础,必须抓实。只有专业基础牢固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正如格式塔的整体性原理所指出: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我们说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各种能力的简单汇总,而要从根本上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认识,并能充分的运用到专业创作上来。把这些能力综合起来,并互为依存,互为提升。在雕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永恒而艰巨的课题,有待同行的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迟轲.石像,是有体温的.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郭勇健.创造的奥秘.岳麓书社.2007.

[3]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通过互文性理论透视文学创作和阅读 下一篇:试论绘画与平面设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