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文性理论透视文学创作和阅读

时间:2022-06-08 01:36:44

通过互文性理论透视文学创作和阅读

【摘要】互文性是法国克里斯蒂娃创造的一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中,它成为一种独特的策略。本文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接受和深度阐释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这一理论对创作和阅读的影响。

【关键词】互文性;创作;阅读;再度阐释

自克里斯蒂娃确立了“互文性”的概念之后,诸如巴特、福柯等西方著名理论家都对此进行了独家阐述。那么,“互文性”这一概念的产生对文学创作与阐释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文本踪迹背后的对话

1.明确的借用

帕特里克・奥唐奈在《互文性与当代美国小说》中指出,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互文性的引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或直接的,而总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错位、浓缩或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1这就是说互文性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作者服务。譬如中国诗文讲究用典,往往把前人好的辞句或是丰富的文意嵌进自己的作品里,使之化为新作的一部分,形成新的意义。江西诗派黄庭坚就曾提出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文学主张。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蕴含着无数隐喻,与众多经典文本高度互文,充满了对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意味深长的正引或戏仿。尽管罗兰・巴特宣扬作者已死,强调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作者赋予的意义仍然是文本价值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无处不在的渗透

中国文人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读者了解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就有利于解析作品的构成要素。提起笔的那一刻,神话传说、方言杂曲纷至沓来,此时无数前人说过的话、写过的文本分裂成千千万万个符号在作者的脑海中盘旋,等待他的择选。尽管他本人尚未意识到,种种文化和社会的符号、概念和规则以及那些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早已潜伏在他的脑海,而不仅仅是借用某一具体文本的。 “胡适在正式归宗于杜威的实验主义之前,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倾向。这些观点和倾向大体上来自王充《论衡》的批评态度,张载、朱熹注重“学而用疑”的精神,特别是清代考证学所强调的证据观念。胡适最早的思想来自他父亲的《日记》。但是这些观念都是零碎的,直到他细读杜威的著作之后才构成一种有系统的思想。” 2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写作时会显露出神学背景,他们的思想或多或少得存在着一种犹太情感,是因为他们中大多出身于一个被同化的犹太人家庭。

3、读者的接受

在互文状态下,无论是作者有意地借用他人的语句、思想,还是间接受到所处社会的文学传统、历史缘由的影响,作品一旦生成,它的原始意义就被定格,作者要表现的思想等待读者的领会,在对话的那一刻文本实现其价值。文本中标志性的场景或是经典人物的身影带给读者莫名的熟悉感,于是读者追根溯源,找到词源,观察文本中语句迷宫般的语意分歧和置换,探寻作者赋予文本的原始寓意。读者理解作者意图所能达到的深度在于其独有的知识体系和情感认知与文本符号共鸣的过程。决定读者与作者对话的深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读者的文学素养。“一个作品的构成势必需要一些选择,而确定乃至提出这些选择都是不容易的……如果说人们如此乐于谈论作者的“作品”而不更多地深究的话,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它已经被某种表达功能所确定。”3也就是说人们找到了文本的集中意义,大多数人能够认同某一文本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二、读者再度阐释的无限空间

1.阐释阅读

巴特曾经写道,“读者是无历史、无生平、无心理的一个人;他仅仅是同一范围之内把构成作品的所有痕迹汇聚在一起的某个人。”4读者参与阅读作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释放出语言本身的内在解构能量。假使读者能够借他人之言,悟自身之道,理解自然达到了新的高度。巴赫金认为,读者不但要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原始意图,更应该在此基础上达到更深更广的理解。钱定平写的《破围――钱钟书小说中的古今中外》,一方面解释了钱钟书的《围城》中万象纷呈的来源,另外一方面他通过解析《围城》这一经典文本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变读者为作者。福柯在《词与物》中说,语言本身的颠覆力量只有在“文字游戏”中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作者表达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被读者重新阐释,产生不同的意义,阐释无尽,意义的变化也无终结。在互文性的状态下,作者和读者的主体性并未独立出来,作者、读者以及文本都在永不停歇地延伸。也只有这样,文本的阐释空间能够无限扩张,意义才会不断增值。

2.整体阅读

此类阅读的方式是读者将文本放置在整个文化场考虑,不单单依靠截取文本的一个词语或是一个人物形象与其他文本产生关联,更多是涉入一个多元的世界。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所言,“在书的题目, 开头和最后一个句号之外, 在书的内部轮廓及其自律的形式之外, 书还被置于一个参照其他书籍、其他本文和其他句子的系统中, 成为网络中的结。”5文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脱离广阔的世界去孤立看待文本是无法理解文学的。只有当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交融的相关节点,把握各种文化领域的潜在力量对文学的影响,才能领悟文本的真实意义。另外,民间文化潮流要揭示强大而深刻的文化潮流,特别是底层民间文化潮流对时代真正宏伟文学的影响,深入揭示伟大作品的底蕴。

当然 ,这种文本踪迹的追寻似乎又会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即互文性批评如果不停地在文本的世界中寻找可能存在的互涉性 ,那么是否会在文本的海洋中造成自我的迷失 ? 所以 ,从这个角度看 ,互文性理论是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网络中 ,它必须由文本深入到更为广阔的影响文本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M].怀宇译:《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3]罗兰・巴特.《语言的环佩之声》[M].Seuil出版社,1973年

[4]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窗体底端 》[M].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5]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M].中心编译出版社,1996年

注释

1帕特里克・奥唐奈等编:《互文性与当代美国小说》(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89),第260页。

2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三联书店,《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第158页

3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第48页

4(法)罗兰・巴特著,怀宇译,《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第301页

5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第48页

上一篇:浅析演讲中常见的激励机制 下一篇:如何在雕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