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5 03:39:37

玉米秸秆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摘 要:针对我地区坡耕地产量水平低,土壤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实际况,通过品种、密度不同覆盖方式三因素互作试验探索坡耕地玉米合理覆盖种植结构模式,在试验中筛选适宜密植的品种,确定合理密植的密度,发挥覆盖方式对环境因子的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坡耕地的生产潜力,实现玉米高产高效。

关键词:玉米; 秸秆覆盖;高产高效;模式研究

一、试验设计与处理

本试验设三品种和四密度与不同覆盖方式三因素裂区试验,品种一为全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郑单958),二为辽宁省主栽品种(丹玉401),三为当地品种(津北288);密度设为3000、4000、5000、6000四个密度;不同覆盖方式分为,秸秆覆盖、不覆盖两种方式。小区面积为24m2,(行长为6m,行距为0.5m,8行区),试验区总面积3.0亩,播种方式为人工精量点播,重复三次。

二、试验基本情况

该试验落实在喀左县兴隆庄乡水利农场,于5月7日播种,亩施农肥2方,二铵1 0公斤,玉米拔节期亩追尿素20公斤,大喇叭口期亩施氢氨20公斤,6月29日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一次。整个生育期铲两次。人工拔草一次,9月25日分区测产取样后收获,并进行室内考种。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1.玉米秸秆覆盖能够调温、抑蒸、保水、培肥地力,增强抗旱能力,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对耕层(0—10、l0-20cm)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玉米生育期覆盖比不覆盖土壤含水量提高0.9%-1.9%。因此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抑蒸保墒效应,能够长期保持土壤表层疏松和湿润,使土壤少板结或不板结,提高土壤对雨水的渗蓄和保墒能力。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降水资源,促进农田水分的良性循环,一般玉米秸秆覆盖田,蓄水能力可提高l0%左右。年平均增加土壤有机质0.05--0.1%,全氮0.003%,全磷0.006%,全钾0.07%;同时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孔隙度状况改善,为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产条件。它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玉米秸秆覆盖比传统农业的田间作业次数减少2—3次。

2.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覆盖方式的玉米株高进行凋查,7月11日凋查结果3000株密度采用秸秆覆盖的玉米郑单958平均株高为211.33cm,比不覆盖的株高198.83 cm高12.5 cm,津北288秸秆覆盖平均株高为202.33 cm比不覆盖的株高194. 83cm高7.5 cm,丹玉401秸秆覆盖的平均株高为226.00cm比不覆盖的219. 80cm平均株高高6. 2cm。通过对各处理单株叶面积进行跟踪调查(每小区定三株,出苗后每10天监测一次)调查结果平均单株叶面积秸秆覆盖比不覆盖的增加叶面积230.5 cm2,分析以上调查结果采用秸秆覆盖,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

3.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本次试验的三个品种中同密度种植,郑单958各小区产量均高于津北288和丹玉40 1。采用秸秆覆盖的产量高于不覆盖的,其中郑单958采用秸秆覆盖3000株密度折亩产为580.8公斤,比不覆盖的亩产量540.5公斤增产40.3公斤,增产7.5%; 4000株密度秸秆覆盖折亩产为632.5公斤比不覆盖的600.4公斤增产5.3%:5000株密度产量最高为669.5公斤,比不覆盖的624.2公斤增产45.3公斤,增产7.3%。;6000株密度折亩产520.7公斤比不覆盖的510.5公斤亩增产10.2公斤、增产2.0%。各处理产量结果结果见表四、试验小结

1.玉米品种郑丹958适宜在我县坡耕地上大面积推广种植,亩适宜种植密度4000 -5000株。超过5000株密度产量逐渐下降。

2.我县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每年除少部分作为饲草、沤肥,大部分一烧了之.造成作物秸秆的极大浪费,作物秸杆覆盖能够调温、抑蒸、保水、培肥地力等,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可有效地缓解土壤因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节水增产技术。

3.本次试验由于地势,土壤地力,气候因素等给本次试验带来一定影响,加之试验地落实比较晚,秸秆来源受到一定限制,覆盖量不足也给本次试验带来很大影响,试验误差在所难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将在本次年试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坡耕地玉米高效利用氮肥,合理密植及合理利用秸秆覆盖优势等保水护土和丰产高效技术的研究,对作物垄间覆盖作物秸秆技术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和组装集成,初步形成坡耕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模式,并开展技术示范推广。

上一篇:喀斯特地区高边坡桩基冲击钻施工技术 下一篇:谈会计在水利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