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2-06-15 03:28:34

数学课堂上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初探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系列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写作。

动手操作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小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特点,因此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对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的一点认识。

一、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

恰当地安排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手、口、眼、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在操作活动中,由于组织形式的开放,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很强,很容易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忘却必要的教学秩序,使课堂出现混乱。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操作活动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要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完之后怎么办。

教学《有趣的拼搭》一课,有一个环节是堆一堆。学生准备好了积木后,我对学生提出:先观察各块积木的特点,再堆一堆。比一比,看谁堆得高。学生有了这一清晰的目标后,就会把长方体、正方体中最大的面放在下层,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堆,在堆的过程中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的各个面的特征。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操作就避免了盲目性、无序性,提高了学生操作的有效性。

二、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

要使操作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加强方法指导。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想敢做;其次,应允许学生进行尝试,避免指令性的操作;再次,要重视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进行指导;最后,操作完成后还要让学生说说操作的结果一级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意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引导 学生明确要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来求面积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进行转化的操作。结果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时,出现了以下两种剪法:

显然,这两种剪法无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时,我适当地做了一些提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对边相等,但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这两种剪法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呢?通过操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图形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掌握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

三、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

学生的动手操作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独立操作;二是合作操作。新课改把小组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团队精神,与人共享,使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赢得竞争。小组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教学7的分与合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在桌上摆放好7朵小红花。教学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先提出操作要求:(1)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先摆,右边的同学在作业纸上的方格里进行记录,然后交换。(2)比一比,哪组同学分的情况最多。这些要求提得很具体,也有针对性。虽然只是两个人的操作活动,但教师仍然进行了分工,并交代清楚要记录哪些数据,同时注意激励学生更积极、更专心地进行操作。正因为明确了要求,操作过程中,同桌合作得很顺利,很多学生有序地摆出了7的分成的所有情况。

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少课堂教学时间显得不够用,这与新课程提倡的几种学习方式需要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是有关系的,但是有一点要明确,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因为只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比较从容地投入操作活动,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使操作流于形式。

总之,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乐学、善学,不仅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因此,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这样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在实际教学中组织操作活动,教师要周密考虑、灵活调控、及时提升,努力提高学生操作活动的效率,使操作真正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一篇: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如何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