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6-15 12:36:18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培养目标、培养人才的质量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确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机制是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进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衔接评价体系的建立成为关键解决问题之一。本文基于DEA模型,构建了一套包含输入、输出两个层面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内涵及其使用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以期能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DEA模型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开始快速发展,至今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已经有1215所,在校学生达到965万人,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人才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挑选与社会的任用。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以怎样的培养目标,培养人才质量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确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机制是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进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衔接评价体系的建立成为关键解决问题之一。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完整且可操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为职业教育的具体运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指标体系建立依据与原则

(一)选择DEA分析方法的依据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pper等学者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好方法。通常应用是对一组给定的决策单元,选定一组收入、输出的评价指标,求所关心的特定决策单元的有效性系数,以此来评价决策单元的优劣,即被评价单元相对于给定的那组决策单元中的相对有效性。也就是说,通过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据此将各决策单元定级排队,确定有效的决策单元,并可给出其它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从而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管理决策信息。

DEA方法自C2R模型提出并应用于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以来不断得到完善,并在实际中被广泛运用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金融投资、人力资本评价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对非单纯盈利的公共服务部门诸如学校、医院的评价中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DEA评价方法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我们已经知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是一个包括人才源、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配置和继续教育等多个过程组成的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而DEA在对经济社会系统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相对有效性评价方面独具优势,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适合用DEA方法来评价。以职业教育中人才选拔、培养、配置、继续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投入作为输入指标,以其培养人才各种能力为输出指标,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首先明确确定指标的依据,本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以人才系统培养模型为基础,选择相应指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模型,整合了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从人才源的选择、选拔、人才培养到以及继续教育等所有过程的资源和信息。以人才培养模型为基础,既可以评价人才系统效率,又可以评价不同环节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果,还可以评价人才个体经过人才系统培养获得的能力情况。

为了使各个DMU具有可比性及DEA中和评价指标的合理和有意义,必须选择好评价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指标体系,以实现系统的客观描述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充分、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较为全面的涵盖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有充分的代表性。

第二,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的内涵要清晰、相对独立,可分组建立。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数据要有可获得性。

第四,综合、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动态联系较密切,各组指标可以综合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第五,可比性原则。要尽可能采用相对指标,便于各类人才之间进行对比,便于不同年份间的对比。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且可操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根据以上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在分析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专家讨论结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联系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些特殊情况,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评估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四、各指标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

(一)输入指标

(1)每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人数占当年职业学校计划招生数量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院校人才系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人才源的控制情况。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yyk—代表每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人数;Njh—代表当年职业学校计划招生总人数。

(2)当年通过高考考试的所有合格者的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人才选拔过程中选出的潜人才的素质水平。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yi——表示第i个学生的高考考试成绩;n—高考考试合格者的人数

(3)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理论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jli—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第i个学生的所有基础理论课程成绩;Ns—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总人数;Nbk—表示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

(4)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学习的学生的职业理论知识的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理论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lli—表示当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第i个学生的所有职业理论课程成绩;Ns——表示当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总人数;Nlk—表示职业理论课程的门数。

(5)当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的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的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lsi—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第i个学生的所有职业技能课程成绩;Ns—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总人数;Nsk—表示职业技能课程的门数。

(6)当年进入职业教育中学习的学生的顶岗实习表现成绩,由企业评价、客户评价和指导老师等综合给出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lzi—表示所有评价主体给出的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参加顶岗实习的第i个学生的实习的综合成绩总和;Nls—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习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的人数;Nt—表示对学生顶岗实习表现进行评价的评价主体的数量。

(7)当年职业院校用于职业教育的仪器设备、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占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支出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建设的投入情况。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Fm—代表职业院校用于职业教育的第m项经费投入;An—代表第n所职业院校对专业的所有费用支出。

(8)当年实践教学的各项费用支出占当年职教系统各环节所有费用支出总额,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Pk—代表实践教学的各项费用支出;Sh—代表当年职教系统各环节所有费用支出总额。

(9)当年职业院校就业信息中心的各项费用支出,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系统对信息以及职业人才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Vl—代表职业院校就业信息中心的第I项费用支出;Sh—代表职业院校就业信息中心第h个环节的总费用支出。

(10)当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占当年职业人才配置人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系统对职业人才再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ce—表示当年接受继续教育的职业人才数量;Npz—表示当年职业人才配置的人数。

(11)当年企事业单位等需要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所投入的经费占用人单位当年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用人单位在进行职业技能型人才配置过程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HRj—代表当年第j个用人单位引进职业人才投入的经费;Fj—代表第j个用人单位当年的费用支出总额。

(二)输出指标

(1)当年从事教学等理论型工作为主的人才总数占当年配置的职业人才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的是职业人才系统培养人才的理论水平。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li—表示当年从事第i种理论型工作的职业人才数量;Npz—表示当年职业人才配置总人数。

(2)当年从事实践技能工作为主的人才总数占当年配置的职业人才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的是职业人才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ls—代表当年从事实践技能工作的人数;Npz—代表当年职业人才配置总人数。

(3)当年职业院校毕业职业型人才数量占当年社会所需职业人才的数量的比重,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的供给能力。具体计算方法公式:

式中:∑Phx—代表当年职业院校毕业职业型人才数量;∑PtP—代表当年社会所需职业人才的数量。

(4)当年以职业技能完成工作数量占当年需要完成的技能型工作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运用职业技能的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Pzy—表示当年以职业技能完成工作数量;∑Pt—表示当年需要完成的技能型工作总数。

(5)当年工作者所带领的实习生的数量占同期所有实习生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型人才的实践技能传承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dn—表示当年工作者所带领的实习生的数量;∑St—同期所有实习生的总数量。

(6)当年职业型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数量占同期职业型人才总数量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了职业人才的再学习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Kdn—表示当年职业型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数量;∑Ktt—同期职业型人才总数量。

这些评估准则从各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程度,可为高职院校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施投入程度均不相同,在内部管理和财务计划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各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调整评估重点,对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予以不同的考虑。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系统本身相当复杂,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依存,加上这些准则又是动态的、变化的,大多难以定量描述。因此,对它的评估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法。本文旨在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定量化的指标是本文不同于其他评价体系的根本所在。希望本文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际运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55-56.

[2]丁如兰.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10(5):124-125.

[3]应智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85-86.

本文系全国商科十二五规划:我国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衔接程度规范和实证研究(课题编号:SKKT-1206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冬玲(1981—),女,管理学硕士,山东英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时俊霞(1978—),女,文学硕士,山东英才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上一篇:论旅游企业资金效益的提升 下一篇:实行绩效工资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