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绣球灯舞”艺术的调查报告及思考

时间:2022-06-14 08:57:30

黄河之滨“绣球灯舞”艺术的调查报告及思考

摘要:本文对黄河之滨齐河县流传的“绣球灯舞”艺术形式,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勾勒出“绣球灯舞”民间艺术形式的形成、变迁传承轮廓,从而对其发展和传承提出个人思考及见解。

关键词:绣球灯舞;表演特点;传承及思考

在黄河之滨的山东省齐河县,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她就是――“绣球灯舞”。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康乾时期,是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至今传承已有300余年。

一、绣球灯舞的形成与发展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据说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民间艺术活动,她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据说300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后,迎来了“康乾盛世”。为了庆祝这一较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节,官庄村民便纷纷表演“社火”表示庆祝。据说听官庄村村里80多岁的老艺人徐春生讲,300多年前的“康乾盛世”,有一位叫徐东文的扎彩艺人做出的花灯十分漂亮,有一次他做了一对绣球灯,让儿子在社火上表演,绣球灯的光亮伴着舞者的动作十分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无论舞者怎样舞动,烛光总是朝上,乡亲们拍手称绝。1759年,该村出了位武秀才徐久诚,1763年该村又出了位文秀才宋武烈,两位秀才文武结合,文秀才的独特创意是绣球灯摆成“天下太平”等字样以求人们的期盼志愿,武秀才则把武术动作融入表演中,绣球灯舞得以流传下来,成为齐河县拥有的“独家版权”的艺术瑰宝。

二、“绣球灯舞”的表演场合及特点

“绣球灯舞”一般在每年后的正月十五以及喜庆节日表演,也有在腊月农闲时节表演的,与民间艺术和乡土礼俗相辅相成。从艺术特点上看她集合了音乐、舞蹈、武术三个方面的特点,具有综合性、娱乐性、健身性、智慧性等多方面的综合性。

绣球灯舞一般由村长和会首组织,村民自愿捐款作为添置服装器具演出。一般是正月十五傍晚,在乡亲们的彩旗引路下和鞭炮声中人们抬着礼盒到土地庙前祭祀,在点香上供、三拜九扣之后开始跳舞,表演者由起初的两人发展到每组八人,全部武生装束,头戴英雄髻,腰系英雄带,脚蹬皂靴,威风凛凛,充满阳刚之气。表演者每人双手各持一个绣球灯,舞者动作主要是“抖打”、“秧歌步”、“金鸡独立”、“循环步”等为主,表演形式主要是“四门斗”、“串花”、“摆子”等,加进武术的“踢跤”、“扫荡腿”、“鹞子翻身”等动作,婉转飘逸、刚柔相济。在表演时,配以音乐伴奏。主要伴奏乐器有唢呐、锣鼓、笙、笛等民族乐器,以“将军令”“备马会”等曲牌,用大鼓、扁鼓、打锣、小锣、铙钹以“急急风”“长行”等鼓谱为主要的伴奏,与舞者的表演相结合,从而衬托出一种喜庆、热烈、欢快的气氛。

“绣球灯舞”以“绣球”为吉祥、富贵、圆满的象征,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能消除邪恶,祈求和谐安宁。“灯”象征着光明,昭示着美好的前程,由于她豪放恢弘的表演,这一艺术形式也反映了“黄河文化”的特点,具有浓郁的鲁西北地域特征。在300多年间不断得以改进和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老艺人徐春生的耐心指导下,绣球灯舞表演格外精彩,富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由于过去农村人生活的经济条件限制,练武、耍灯就成了农村农闲时的主要娱乐活动,建国前,“绣球灯舞”的保护和传承还是很好。据说近几年绣球灯舞最红火的时候也只是在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时,绣球灯表演摆出了“九七回归”、“九九回归”、“九九归一”的字样,给绣球灯舞赋予了新鲜的艺术创意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建国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当地年轻人有的上学有的打工,没有多少人再做绣球灯、耍灯了,因此很多舞绣球灯的套路已经没有人会了。

三、“绣球灯舞”的传承及思考

绣球灯舞作为山东省德州市的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年以来植根于深厚的民间沃土中,反映了民间艺术的自发性。在历经沧桑巨变后,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在不断满足当地老百姓精神生活与文化需求同时,也依然在齐河老百姓中焕发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具有音乐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深刻意义,是一种值得深思的音乐文化现象。

新世纪以来,绣球灯舞依然在民间风俗节庆场合顽强的生存与发展着,绣球灯舞属于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她的兴盛寄托于民间,绣球灯舞展示了特有的艺术生命力。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俗及信仰等文化环境的淡化,绣球灯舞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方面,如前一部分所说老艺人的减少、演奏和表演难度年轻人无法段时期训练完成,使得这一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和现代化的社会里遭遇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其发展和传承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于对绣球灯舞保护的建议:首先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师承关系,推荐选出表演优秀的艺人进行演出,每年组织几次大型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这一艺术的推广而且可以使其交流进步,其次,可以由县政府出资给予经济上的扶持,以备演出的各方面的物质需求,另外,绣球灯舞可以从艺人走向学生,从民间走向课堂,走进民族音乐、美术、体育这种素质教育的教学中,发挥其娱乐、审美、健身的多功能作用,这一传播方式也不失为继承传播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一种好的做法。

上一篇:浅谈民族女高音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 下一篇: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