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境体验激趣

时间:2022-06-14 07:27: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但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常常面临尴尬,遭遇窘境,“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如何走出困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1.情景描述,启发学生走向情境

例如:在《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课件展示学生欢度“六一”的情景,再配以欢快活泼的音乐,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加上有切身体会,又创设愉快的情景,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激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同学们兴致高昂,眉飞色舞地交流起自己参加的许多生动有趣的节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描述要避免随意性,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描述的内容应是学生喜欢的话题,必须立足生活,着眼于农村孩子的实际,必要时可将交际的话题重新整合、变通。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活水源泉,所以口语交际训练要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生动有趣。如,在上《有趣的游戏》一课时,我先带学生到操场上分组做游戏;吹气球、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贴鼻子等,要求不会做的就要去请教同学,人人积极参与。这样做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另外,教师绘制情境图、学生动手画一画、实物展示、播放音乐等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实物的样子等,要求语言精练,条理清楚。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长期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观察能力会得到提升,习作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二、突出互动规范发展学生的交际语言

1.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在上《请到我家来》一课时,我先问:“同学们经常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肯定有不少朋友。那么,你的朋友都是谁呢?你想请他们到你家做客吗?”接着,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邀请好朋友到家里做客;然后请几组学生上台示范。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全都被调动起来了。争着抢着上台表演,最后再评一评哪组表演得好,好在哪,我们今后招待客人要怎样做?到亲戚、朋友家做客要怎样?在说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次礼貌待客、文明做客的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教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做人。

2.课堂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交往能力,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比如,我在教学《约请》时,教师先行扮演“王老师”这个角色,请几位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配合,进行示范表演,引导学生归纳出“约请”的要求:约请时要有礼貌,要讲普通话;约请的原因要讲清楚;约请的内容和要求要讲具体。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有约请“王老师”的机会,师生充分互动,学生规范化的语言便在这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展规范学生的交际语言,更应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提供交际案例,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比如“学会向别人解释”专题训练,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案例。如:园园上学时因下雨路滑不小心摔倒,衣服沾满泥水,她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换衣服。等她到校时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当众批评了园园。下面的做法怎样,请学生评一评。①园园马上哭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②园园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该责备我,要不你问问同学?”③园园马上轻声说:“对不起老师,是我在校门口不小心滑倒弄脏了衣服,我回家换好衣服又来,所以迟到的。”通过案例比较,学生能领悟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还要讲文明,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合适等。

四、实践体验,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活动,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购物讲价》时,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市场,让学生自由出资“做生意”,自己确定买家和卖家。教师在训练前让学生回忆自己跟父母购物或者自己购物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记录下这次购物中的支出情况,用来检验自己购物的讲价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与父母或者好朋友一起上市场,多注意观察人们在购买中讨价还价的情景,进而自己去购买小物品,也学着大人们那样进行“价格谈判”。

总之,口语交际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如何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要点,如何搞好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认真分析农村孩子在口语交际方面与城市孩子间存在差异的症结所在,寻求对策,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高中数学中数列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下一篇:小型化频率综合器适用性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