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风暴中的新媒体

时间:2022-06-14 04:07:17

知识经济风暴中的新媒体

【摘 要】在传播文化发展历程中,每一种重要的传播科技发明,都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随着信息化社会来临,传播文化加速发展,世界变成“地球村”。知识经济的形成需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过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生产工具和主导产业发生质变。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等。知识经济不仅强调技术创新,而且强调信息和知识传播及利用的重要性。当代“新媒体”包括多重广播、文字广播、静止画面广播、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等,形成“媒体融合现象”。“新媒体”特征和趋势包括:大众和私人传播合并使用;主动选取讯息以及传送和接受信息对等;超越国界障壁,传统媒体围墙瓦解;电脑与磁碟片结合等。中国软件市场与高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而硬件又有席卷全球市场之势,要迎头赶上关键在于填补硬件与软件之间巨大差距。

【关键词】传播文化革命;新媒体;知识经济;媒体融合现象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

传播文化三次革命展现了辉煌图景:首次革命从印刷到报业,再到大众电子传播;广播电视是再度传播革命;网络新媒体是突如其来的第三次传播革命[1],电脑帝国风暴席卷全球,世界顿时变成“电视村”,电视功能多样化、频道专业化、覆盖全球化和传媒一体化。从有线电视到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再到高清晰度电视,发展神速。“上网”和“在线”使人类真正感受到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景观、新档次和势不可挡的新趋势,造就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与20世纪大相径庭的新一代成长。同时,传播文化革命迅猛冲击社会各阶层。因欠缺充分准备,中国目前难以走出媒体陷阱,应针对其动向,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一、银河新时代

人类处于突如其来的变动中,接近巨变的颠峰。传播文化革命是柄双刃剑,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伴随灾祸。

1.人类首次面临资源约束性矛盾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我们为求不断成长,首次面临资源约束性矛盾:地球资源无法再生,而人口若依目前比率膨胀,人类基本生存资源不断耗竭,将无法维持生计;地球环境污染若再蔓延,人类将被开除球籍。其实,今天所遭遇的种种约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被卡逊言中[2],应当未雨绸缪。当今如何应对,持“少做少错”态度?或希望凭借“知性”科技突破难关,就成为辩论焦点。许多人切身感受到资源约束性矛盾的严重后果“兵临城下”,迫在眉睫,已陷入四面楚歌困境。

2. 传播科技突飞猛进

全球化改变了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姗姗来迟。服务业与信息工业取代制造业,健康、休闲、金融、传播等领域蓬勃发展;科技影响力与日俱增。

50万年前人类发明语言,4000年前发明文字,500多年前发明印刷。公元1041年北宋毕升发明中国的活版印刷;按照西洋说法,德人谷腾堡(Gutrnberg)1453年发明印刷机;韩国人则自认为是活版印刷的发明人。这是人类数千年文字历史以来的第一次传播文化革命。从1900年至今,短短一个世纪,现代传播科技陆续涌现,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面貌。发明一种重大传播科技所需时间愈来愈短,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几乎每隔数年,就有传播科技的重大突破。美国传播学者施兰姆曾把地球上人类诞生以来的100万年,浓缩在24小时。午夜零时相当于34000年前人类懂得使用语言,从此时开始到公元2009年,传播科技大多在这一天结束前的数分钟发明。下面略举影响深远的几项发明:

时 分 秒传 播 科 技

23:55:47―无线电报电影摄影机

23:56:48―商业广播电台

23:57:40―电脑

23:57:52―电晶体

23:58:02―彩色电视机

23:58:16―史泼尼克卫星升空

23:58:28―第一颗商用卫星

23:58:46―集成电路广泛使用

23:58:58―电脑记忆量大增

23:58:59―家庭电视录影机镭射传真

23:59:11―传播革命加速推行:手提电脑售价在300美元以下、宇宙飞船划破银河、发射式卫星、数字电话捷报频传、高清晰度电视日益普及

上述浓缩的时间表,说明大多数人有幸在一生中目睹此起彼伏的传播科技革命;并躬逢由此引起的信息爆炸,崭新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这种由传播文化扮演重要角色的新社会,经济学家称之为“信息社会”。

传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非新世纪巨变的唯一征兆,经济、社会和价值观也在转变。回顾传播文化发展历史发现:每一种重大传播科技发明与创造,都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学家称之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转轨变型” [3]。

二、传播文化革命历程审视

自19世纪以来,上承中世纪以后的各种社会变革,传播文化无所不在,负载大量信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4]。

1. 首次传播文化革命

语言文字的发明,与人类文明发展密不可分。全民混沌时期,具有读写能力的人,便拥有权力和影响力。印刷机发明以前,书籍是昂贵稀有物品。西洋印刷机问世以后,首先刊印的便是圣经。书籍便于储藏、累积知识,与口语传播时代全赖声音不可同日而语。威廉斯(Williams,1982)认为,人类书写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但至到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的读写人口才大量增加。

蒸汽机发明带动产业革命,掀起都市文化浪潮,印刷机的发明与应用推波助澜,现代大众化报业,报纸、杂志和书籍纷纷问世,使教育普及,知识世俗化,造就大批中产阶段,促进民主政治勃兴,奠定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基础。史称印刷机发明为首次传播文化革命[5]。

2. 第二次传播文化革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之而来的是电子传播科技问世,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的技艺不断翻新[6]。这些传播科技不仅提供更多信息,也提供声音和动态画面,为文字印刷所不能。千里相隔,音讯瞬间可达,更为印刷媒介始料不及。尤其是集声光画面于一体的电视机,为人类社会建成一个崭新的传播文化环境。一系列重大事件,像登陆火星、克林顿绯闻、教皇保禄二世访问世界各地、少达特和比金会谈、“9・11恐怖活动”等,都在世人注视下翻开历史新页;至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盛会,更是从头到尾搬进数亿家庭客厅。这是第二次传播文化革命[7]。

3. 第三次传播文化革命

伴随现代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社会来临,国际传播体系建立,太空卫星延伸和扩展传统电子传播,再与电脑相联,社区电视和有线电视入户,宽带网和高速公路形成信息密集社会,传播文化扩散领域更为广泛,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升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商业等百业品质。就社会变迁观点来看,传播文化加速发展,超越时空限制,淡化国界和领土,地球半径距离愈来愈小,形成由传播文化凝聚在一起的世界社区――“地球村”。标志具有国际新秩序及新的游戏规则的第三次传播文化革命不期而至[8]。

三、传播文化发展规律分析

自古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时度势,传播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固然与传播技术发明有关,但深层原因是由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使然。

1. 传播文化发展特征

第一,传播文化革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都会使社会发生显著变化,带给社会组织文化上的冲击,并酝酿成文化的一种累积。

第二,传播文化革命发生在最近几个世纪,尤其是电子传播仅发生于最近一个世纪。这种急速的变化形态,成为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而传播文化本身发展仍在延续之中,未来的影响将更为广泛深入。

2. 传播文化革命前提及其社会变迁

当代传播科技爆炸与数万年人类诞生史比较,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其发展速度未曾稍缓,非同以往。传播文化革命基本前提是当代各种传播科技的突破―电脑、卫星、磁带、磁碟、微处理机、新式电话与无线电设备。其科技创新对传统生活领域冲击巨大;并由传播工具逐渐幻化为虚拟世界,日益改变人类环境本质,带来的不仅是骄车、花园别墅和高尔夫球场;也不仅是现代生活与工作环境日益人工化、电子化及其流行时尚,而是全新的人类行为方式。现代传播文化与其说是“未来的震撼”;倒不如说是对变迁的认识与观察。现代化是数千年来环境冶炼结果的脱壳,变迁是人类传播科技竞赛的别名;从而要求我们学习适应社会变迁,建构一个全面适应的心理环境[9]。

3. 传播文化革命巨大影响及其利弊

任何其他科学都未像传播文化那样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尖端科技发展如宇宙飞船在太空漫步,扩充人们的生活空间和视野,也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与社会真象。传播文化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成为生活主宰。年轻一代每周超过30小时以电脑或电视屏幕为精神食粮[10]。

4. 传播文化革命浪潮及其抉择

如果我们要做最佳抉择,必须从长计议,三思而行。我们迈向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后工业主义抑或“最后审判论”?传播文化进步将如何与这些方向交互作用?可供选择的未来景观又是什么?

无论何种决定,传播文化革命浪潮必将更加汹涌澎湃,加速全球化进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可望逐步取代美国和日本居全球电子传播科技领袖地位。如果以“控制变迁”政策为导向,中国则能稳操胜券,以新科技成果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充分准备迈向后工业世纪,跃居世界经济强国行列;同时使心理环境保持健康发展。

未来的一切是璀灿抑或黯淡,取决于今天如何抉择。

四、传播文化与知识经济社会

在传播文化革命浪潮冲击与推动下,知识经济社会瓜熟蒂落,应运而生。知识经济强调创新、应用和教育的作用;并将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利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11]。

1. 知识形态以及与信息的关系

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at)、技能知识(Know-what)和人力知识(Know-what)等四种。通过知识形态划分可大致把握知识和信息的关系,信息包括知识体系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两大部分,而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则难以编码和估量;且处于公司和个人的边界之内。

2. 知识经济特征

第一,知识经济的特征是需要对编码好的信息和利用这一信息的能力两者进行不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也是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y)。因此,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是个人和机构进步的工具。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正规教育,在知识经济中,“在干中学”是最重要的[12]。

第二,知识经济不仅强调技术创新,而且强调信息和知识传播及利用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中,科学体系所起的关键作用是:知识生产――开发和提供新知识,即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知识传播――训练和开发人力资源,即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转换――普及知识用以解决问题,即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同时,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3.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人们对传播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在传播文化革命浪潮影响下,掀起知识经济热。我国已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人们对传播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飞速发展的传播文化为人们提供全方位服务。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市场化、民用化、技术化,对传播文化与知识经济发展影响深远[13]。

五、传播文化发展趋势

1. 传播文化发展新亮点

第一,现有媒体之间界线瓦解,传送和接收信息对等与互动。

第二,非电子通信系统媒体与电子通信系统融合。如邮寄与电子通信融合产生的电子邮件、报纸与电子通信融合产生的电子报纸等新媒体。

第三,个人系统媒体与大众传播系统媒体融合。新型综合信息技术系统及其专业术语推陈出新;文字图形信息网络系统、文字及静止画面的多重广播、传真报纸、收费电视、卫星广播、双向通信有线电视、双向文字图形电子出版物等新媒体日益普及。倍受关注、家喻户晓的新媒体是大规模、多频道、多用途的“都市型”有线电视,在中国,每100户中就有超过半数安装有线电视,略称CATV。

2. 传播文化发展新档次

第一,电脑与磁碟片结合。文字、声音、影像等积存量呈几何数猛增。卫星和光纤电缆的出现使知识信息爆炸。 一条光纤电缆容量相当于6000条电话线;一个256千比特的超大规模积体电路可记忆2万字,而且功能仍在继续扩展。人类由石版粘土版木版活版、照片电影、电视等,逐步积存文化信息,提升传播技术。由于铅字和印刷机发明,文字变成活字;由于光学透镜发明,照片和电影诞生;而今由于电子与磁碟、光纤与卫星结合,文字、声音和影像又被赋予新的生命。 第二:主动选取讯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型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范围越变越宽,使民众从“接受者”变成“传送者”,可主动选取讯息。

第三,超越国境障壁。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多元化功能,瓦解传统媒体围墙,超越国境障壁,加速全球化进程,形成全球新文化圈。

3. 传播文化发展新动态

在开放卫星和通讯器材市场情况下,中国多媒体硬件略胜一筹,有席卷世界市场之势。

然而,与欧美等传播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软件市场疲软乏力、步履维艰,成为新媒体发展“瓶颈”。中国社会虽具有潜在“经济活力”,但在资本尚不充足情况下,计划贸然超前,欠缺预估,盲目抢搭巴士,如同“造港的费用由捕鱼的负担”,有再商榷余地。中国能否跻身于世界新媒体发展前列,关键在于填补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1]李睿.Internet:文化传播的第三次革命[J]. 党政干部学刊,2006,(8):37-38

[2]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M],2007..8

[3]克里斯廷•苏亚雷斯(Christine Soares). 传播科技,就是传播财富[J]. 环球科学, 2008,(3):

[4]雷启立. 传播革命:历史中的一股力量[J]. 编辑学刊, 2008,(5):16-19

[5]林娜. 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J]. 河南社会科学,2008,16(4):186-188

[6]周广挥.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J]. 新闻爱好者,2008,11(21):14-15

[7]陈海霞. 电影与文化传播[J]. 电影文学,2008,10(3):32-34

[8]孙振虎. 技术革新背景下的电视传播革命――试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的变革[J].中国电视, 2008,(12):22-27

[9]任晓敏. 媒介文化传播中,网络媒介的“聚合力”和“扩张性”分析[J]. 科教文汇, 2008,(4):144-145

[10]郎国华,吴自力. 纸质媒体与典籍传播及新媒体的关系[J]. 岭南新闻探索,2008, 9(2):52-54

[11]关明伟. 发展知识经济与促进生产力发展[J].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 301(4):105-106

[12]王松,孟勇. 试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J]. 辽宁经济,2008,9(2):44-45

[13]张向荣,杜佳. 知识经济时代标准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09,10(1):64-68

上一篇:从奥巴马当选看“草根媒体”的崛起 下一篇:关注民生 聚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