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 生成能力

时间:2022-06-14 11:58:11

多元对话 生成能力

搞好对话教学,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教师,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而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里言及的“对话”,已绎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而言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由此看来,对话的要义,不在形式,而在是否体现了“相互作用”,亦即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对话的主要构成

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对话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文本。教师是语文教学中的组织者、实施者,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他比学生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富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体,不仅需要具有阅读的相关知识,更需要感受与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中独特的愉悦。文本是语文和谐教学殊的对话者。语文和皆教学对话的真正实现,首先是文本的解放。

二、语文教学中“对话”的表现形式

1.人本对话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现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状念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其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将自身阅读过程中独特体验融注到表达意向、感情、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的作品中的过程。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同时,学生对“他人世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一个发现,对自我潜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

当然,学生与文本对话,存在着许多事实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时空上,学生面对的文本,或生成丁久远的年代或生成于大洋的彼岸。其次体现在思想认知上,学生面对的文本,多是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的思想,而学生则人多是人生阅历尚浅,知识水平不高的未成年人。此外对话的双方生活背景、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差距。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差距,教师作为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要先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作为学生与文本的中介,起导向作用。

2.师生对话

教育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语文教学的对话目标,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目标会随着对话不断调整。它们是动态的,是流动的,但又指向共同的方向――完善人、发展人。

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们所说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于文本对话之后的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更表现为相互的交流与探讨、独自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逐步获得文本及文本之外的深层东西。

3.生生对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合作探讨的一种规定。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就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疑惑,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辩,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让每个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上锤炼言语、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语文和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4.自我对话

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么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的。在我们看来,这些“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就是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语文和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也就是通过自我对话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三、精心的预设促成精彩的生成

“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变化往往是教师无法预期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往往出人意料,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自己的教学能够灵活适应预变化了的学情。”(钱梦龙)其实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外,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活力四射,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是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开启了孩子幽闭的心智;孩子富有诗意的想象,又使教师激动不已;教师的激动又反转来化为对孩子的激励、唤醒和提升……此种师生之间的不断互动,推动着课堂逐渐升温,终于形成了思维火花彼此碰撞的学习“场”。这推动的原动力,不仅是精心的预设,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真诚,是教师的深刻与睿智。如果没有充满真诚的教学,哪里会有如此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如果没有教者的深刻与睿智,哪里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打开孩子的心扉,激发出创造的潜能?

上一篇:创新思维培养策略谈 下一篇:做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