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干预措施研究

时间:2022-06-14 03:41:42

团体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干预措施研究

[摘要] 目的 探电话、微信、短信干预措施对团体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的影响,为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6月期间首次参加河源市中心血站团体无偿献血的无偿献血者8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A组、B组、C组,D组为对照组,各220例。干预组分别给予电话干预、微信干预、短信干预,干预时间为献血后一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统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一年内再次献血情况。 结果 880例研究对象再次献血率为26.82%(236/880),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再次献血者分别为192例、44例,干预组再次献血率(29.09%)显著高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8,P =0.008)。电话、微信、短信干预组再次献血率分别为34.09%(75/220)、27.73%(62/220)、25.45%(56/22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5,P=0.118)。 结论 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招募和保留团体无偿献血者,建议以电话、微信等干预措施与团体无偿献血者保持长期联系。

[关键词] 团体无偿献血;干预措施;再次献血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245-03

Intervention study of second-time blood donating behavior in blood donator group

CHENG Lina ZHOU Xuenian YE Denghuang NIE Xianghui

Blood Center of Heyuan,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ervention by telephone,WeChat,SMS on blood donator group's second- time blood donating behavior and,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e for establish a fixed cohort of blood donors. Methods 880 voluntary blood donors were collected in the blood donator group during June 2015.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A intervention groups(A/B/C),B intervention group,C intervention group and D control group with 220 objects in each.The cases in three intervention groups were intervened respectively by telephone,WeChat,SMS within one year.The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any intervention.Blood donation again within one year of all the cas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nlyzed. Results The second-time blood donating rate of the 880 cases of voluntary blood donors was 26.82% (236/880).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blood donors were 192 and 44 respectively.That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29.09%(192/66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20.00% (44/220),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948,P=0.008).The rate of telephone, WeChat, SMS were 34.09% (75/220),27.73% (62/220),25.45% (56/220)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ree intervention groups (χ2=4.275,P=0.118). Conclusion Intervention has great benefits for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the voluntary group blood donors and maintain long-term contact with the donors by telephone,WeChat,SMS.

[Key words] Voluntary group blood donor;Intervention measures;Blood donation behavior

目前,我国有三种献血模式,即个人无偿献血、 团体无偿献血和家庭互助献血。团体无偿献血作为应急状态时血源的一种主要补充形式。由于每年组织团体无偿献血补充血源次数有限,故团体无偿献血者极易流失。有研究显示招募原有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成本仅为招募新献血者成本的1/20,并且多次献血者血液安全性高于首次献血者血液[1]。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后1年内再次献血行为有助于无偿献血者发展为定期献血者[2]。无偿献血行为

具有冲动性、多样性、易变性以及可调节性的特点。因此针对团体无偿献血者实施一定的干预措施,影响其再次献血行为[3],对保留团体无偿献血者及保障血源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三种方式对首次参加团体无偿献血者进行一定的干预,探讨如何引导团体无偿献血者向个人无偿献血者转变,保留团体无偿献血者从而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1~30日期间参加河源市中心血站团体无偿献血者880例。入选标准:(1)实验室各项血液检测结果正常;(2)无不良献血反应;(3)无非标量采血;(4)河源市常住人口;(5)首次献血。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220例。其中A组:男性占77.74%,平均年龄为(32.2±4.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2.24%;B组:男性占72.22%,平均年龄(31.2±2.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9.15%;C组:男性占73.57%,平均年龄(33.4±3.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3.58%;D组:男性占75.62%,平均年龄为(31.5±3.4)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3.45%。四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各研究对象献血后定期实施常规告知程序,另对A组、B组、C组分别实施电话干预、微信干预及短信干预,干预时间为献血后一年。D组为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告知,不实施任何其他干预措施。

1.2 方法

A组电话干预:引导献血者进一步认知献血无损健康、献血可以挽救生命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倾听和解除献血者困惑,让其有一种被认同、被尊重感。共干预810次,人均3.68次。B组微信干预:建立河源市中心血站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献血相关知识、志愿者的爱心故事、献血报销政策等;定期更新献血活动,及时通知采血车采血时间和地点;展示献血者风采的照片墙;与献血者通过微信平台一对一交流。共干预793次,人均3.60次。短信干预内容:替受血者表达感谢;对献血者爱心行为给予赞同认可;在恶劣天气来临前给予温馨提示及贴心关怀;献血者生日送与美好祝福。共干预801次,人均3.64次。

1.3 质量控制

所有参与工作人员均经过本站统一培训,且具有全国采供血上岗证。数据来源于河源市中心血站Liss质量系统、穿越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以及无偿献血者登记表,所有信息资料由双人核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再次献血情况比较

880例团体无偿献血者中再次献血236例,再次献血率为26.82%(236/880)。干预组再次献血192例,再次献血率29.09%(192/660),对照组再次献血44例,再次献血率20.00%(44/220),两组间再次献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48,P=0.008)。见表1。

2.2 不同干预措施组再次献血情况比较

电话、微信、短信干预组再次献血率分别为34.09%(75/220)、27.73%(62 /220)、25.45%(56/220),三组间再次献血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5,P=0.118)。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和全民医保政策实施,临床用血量正逐年上升,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意义重大[4]。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需要大量忠实于无偿献血事业的社会人士。在发达国家中固定献血者献血量占总献血量的83.9%[5]。如何提高固定献血者献血比率是每个采供血机构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6]。2000年WHO提出牡臀O籽者中采集血液是保障血液安全战略的关键,重复、固定的献血者是无偿献血发展之本[7]。目前本血站献血模式以个人无偿献血和团体无偿献血为主,家庭互助献血为辅。个人无偿献血是无偿献血者为了奉献爱心,救助病患,完全处于自愿,选择在身体最健康时多次参与献血,因此个人无偿献血是一种最安全的献血模式。团体无偿献血是由单位组织机构组织完成的献血行为,部分无偿献血者可能为了完成团体下达的任务,或为了获取团队各种形成奖励而献血,而不是完全处于自愿心理,因此难以主动再次献血。无偿献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无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等[8]。采供血机构的献血服务质量、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也会影响无偿献血行为。本次研究中排除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微信是我国使用率最高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用户的平均年龄为26岁,97.5%的用户年龄在50岁以下,其中86.2%的用户年龄为18~36岁。这与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契合度较高 [12]。为了结合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适时转化无偿献血招募模式[13],促进无偿献血工作有序健康发展。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措施缺少系统的参考模式,但我们在干预工作过程中体会到微信交流更易于与团体无偿献血者心与心的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另外通过微信用户群的传播力可以影响更多公民。本研究中电话、微信、短信干预组再次献血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除传统的电话、短信交流外,微信的在线服务,使采供血机构更便捷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连续宣传干预是保留团体无偿献血者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有效干预措施使团体无偿献血者全面的理解献血相关知识,认同血液事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和保留献血者[14],使无偿献血真正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15]。

[参考文献]

[1] 赵冬雁,纪方,何孟靖,等.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献血者再次献血激励机制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9):969-972.

[2] 梅静,郭祥萍.新疆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献血者RH阴性分布情况[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9):1028-1029.

[3] 冯燕玲,万建华,周吉霞,等.新疆乌鲁木齐市团体无偿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干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8):1190-1193.

[4] 高炳谏,谭均强,黄飞.云浮市大、中学生无偿献血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4):100-102.

[5] 王憬惺,严力行,高东英,等.输血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0.

[6] 王霞,魏佳,杨青青,等.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因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3(4):561-562.

[7] WHO.Safe blood starts with me blood saves lives//WHO[C].WHO World Health Day,2000,Gewva.WHO,2000:8.

[8] 王红梅,姚萍,苏虹.我国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及血液检测状况[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2):190-192.

[9] 冯燕玲,周吉霞,陈羽,等.乌鲁木齐市团体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3):316-318.

[10] 李敏.无偿献血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5,8(8):49-50.

[11] 姚向阳,黄晓华,沈小英.综合干预对再次献血意愿和相关知识知晓率影响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6):628-629.

[12] 陆韬宏,孟妍,张晰.微信公众平台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的运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902-904.

[13] 杨图深,陈亦明.固定献血车在城市血源招募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71-172.

[14] 高东英.献血者保留:建立安全与稳定的血液供应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8):719-720.

[15] 梁晓华,安万新,孟庆丽,等.全国357家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233-1236.

(收稿日期:2017-02-22)

上一篇:来伊份休闲食品:来伊份的版图扩张之路 下一篇:名创优品:互联网时代逆袭的实体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