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武术与佛教文化

时间:2022-06-14 01:30:06

试论中华武术与佛教文化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文章分析了武术、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佛教文化历经岁月的磨砺,二者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佛教的经典思想、伦理道德为武术技能的提高、武德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唯心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武术则是以其独特的实践、修行方式传承并演绎着佛教的经典理念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武术 佛教 文化

1、引言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武术的发展、演变受到我国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落地生根,不断与本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迥异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中国化佛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寺院武宗――禅宗,武术与佛教的经典结合成就了中国独有的寺以拳显,拳以寺存的少林寺。少林寺作为佛教的圣地,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少林功夫则是通过自身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佛教的发展。

2、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2.1武术的起源

武术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杀技巧。[1]人与人之间的搏斗使得武术攻、防技术不断升华,技击含义逐渐丰富,人与野兽搏斗过程中所积淀的技击方法与技巧,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武术雏形的初步显现,随着私有制萌芽的开始,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战争。战争推进兵器以及使用兵器的技艺不断更新,促进战斗所需要的搏斗技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使得这一技能最终从生产技术之中脱离出来,为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古代武术的发展概述

以车战为主的夏朝,冶炼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大量先进的兵器开始配备到军队之中,军事实力显著增强;田猎和武舞作为商周时期主要的武技训练方式,使得古代武术训练形式趋向综合化、系统化,武术训练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事不断,习武、练兵得到空前发展,技击原理得到扩充,武术逐渐走向民间并呈多样化发展,武术雏形开始形成;秦、汉、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不断攀升,武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兵器刀逐渐取代剑在军中的位置,有关武术的理论著述出现并深深影响了武术的发展进程;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军队武术和民间武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武术开始与佛、道文化相联系,武术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唐朝,武术迎来了大发展时期,武举制的建立了推动了武术规范化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习武的热情,剑完全退出了战争舞台,枪成了战阵中的主要兵器;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事频发,各种形式的兵器、武术社团开始形成,表演武艺得到快速发展并推动了规定动作的套路行式出现,为以后武术的表演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时期,民间习武被禁止,但文艺戏曲中的武打戏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明、清是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武术内功、武术套路、内家拳、各拳种流派形成,武德也有了明确的要求,武术的完备形态终于形成。

2.3近代武术的发展概述

近代中国战火不断,武术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强国强种”的理念深入国人内心。这一时期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武术理论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各方面价值得到了挖掘和验证,人们开始从体育的角度认识武术,武术发展开创新局面。

3、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3.1佛教的起源

佛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发祥于古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5世纪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天竺的逛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是净饭王的儿子。[2]净饭王老来得子,对聪明过人、一脸福相的释迦牟尼非常宠爱,并将振邦兴国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他。

释迦牟尼19岁(一说29岁)时,有感于人生种种痛苦,毅然出家寻求解脱之道,35岁时成为彻底觉悟者――佛,[3]随后开始宣讲佛法,广收弟子并建立了最初的僧伽组织,至此,佛教的雏形已开始显现。

佛教在印度大致经历了创教、承传、部派、大乘、密教五个时期,其中创教期与承传期又合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3.2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发展概述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从质朴的原始佛教,一变而为严谨的部派佛教,再变而为恢弘的大乘佛教,终而变为神秘的密乘佛教。[4]佛教在印度经历了艰难的创教、兴盛、衰落甚至灭亡以及后期的复兴。

4、武术与佛教的渊源

4.1武术与佛教的关系概述

武术与佛教的经典融合形成了佛武一体的寺院武宗――禅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佛教对武术的特殊影响形成了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少林功夫;佛教把武术作为佛道,以武术训练为佛教修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修行法门。

佛教、武术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佛教以禅修的思想指导武术训练,而武术也化为一种特殊的佛教修行方式。从佛教的角度看,乃是意味着一种武术形式的佛教修行法门的出现,而从武术的角度看,则是意味着一种佛教特色的以超级心理训练为形式、以本能开发为宗旨的武术训练方式的形成。[5]

4.2武术对佛教的影响

“天下武功出少林”,讲到武术,“少林”仿佛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少林寺即是武术的圣地又是佛教的圣地,另外,少林武术包含很多佛教内容,如罗汉拳、跋陀铲等,一些武术动作的名称也是佛教用语,如罗汉撞钟,韦陀献杵等,武术以实践完善了佛教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佛教的经典。

4.3佛教对武术的影响

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7],这就凸显现出了佛教的神秘性,武术在其影响下,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武术气功误入歧途,武、巫不分,破坏了武术的形象。武术的神秘性导致了拳种流派仙传佛授的鼓吹,武术宗派的林立,各流派武术难以融合,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5、结语

佛教与武术同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淘洗,不断的交织与渗透,一方面,佛教的精神内涵、修行体系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神秘和消极的唯心思想将武术的发展引入了歧途。佛教以其深厚的理论滋润了武术的技能,武术以其独特的实践方式完善了佛教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刚.古今中外宗教概观[M]巴蜀书社,1997.4

上一篇:研究旅游景区品牌形象设计 下一篇:デモクラシ期に登する新たな女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