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付式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障

时间:2022-06-14 01:13:42

浅析预付式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障

摘要:预付式消费,是一种新型的先交钱后消费的消费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预付式消费市场也随之极速发展。在其带来资金回笼快和客户锁定稳定等益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预付式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了预付式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建立并完善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预付式消费的定义出发,分析当下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现状,提出关于加强并完善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合理化构思。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消费者权益保障;合理化构思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我国百货零售、电子通信、美容美发、健身洗浴、洗衣服务等领域盛行,在这种消费模式下,商家往往以购买不同等级会员卡、储值卡等预付费消费卡可享受不同档次的优惠、折扣来吸引消费者,有利于企业回笼资金和锁定客户,同时也能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商业模式。而在我国消费市场中,预付费消费陷阱众多,纠纷呈多样化发展,消费者相关投诉呈上升趋势。反映出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与法规不健全、消费者维权困难等问题。

一、预付式消费的本质及特点

预付式消费也称提前消费,消费者为了特定的服务或商品向经营者预先交付一定的费用,以省去每次付款的繁琐,并获取一定的优惠和折扣。在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经营者有权直接从预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预付式消费本质上作为性质独特的合同,在我国现行法上无对应的法律名称,属于无名合同。这种“预付费消费合同”除了以会员卡、储值卡、现金券等有形物为主要形式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发展出“电子钱包”、芯片卡、电子账号等无形化的形式。

预付式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预付式消费在实际操作中多以格式条款的合同形式出现。经营者大多在会员卡、储值卡等背后印有“逾期作废”、“恕不退款”等霸王条款,并预先准备好,重复使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预付式消费建立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赖基础上,经营者一次性收取足额费用,后分次对消费者履行义务,消费者并没有一次获得应得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依赖于经营者诚信经营、行业自律、法律规范来实现自身期待的应得利益,丧失自,处于弱势地位。

二、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形及原因

2013年度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预付式消费申诉持续增长,消费者维权困难。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形可归为:(1)办卡容易,退卡难(2)办卡前后差别对待,预期效果差,服务缩水(3)店家易主不认原卡,消费者持卡消费遭拒绝(4)经营者破产倒闭,携款消失,卡上余款打了水漂等。(5)消费者个人信息易遭泄露等。消费者陷入预付式消费卡办理过程中的“套中套”,权益遭受侵害,维权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淡薄。大多数消费者仅听经营者片面的推销之词,在不完全了解经营者应负义务、信用度以及种种条款的“真面目”的情况下,就轻易与经营者缔约办卡。办卡通常没有正式合同,经营者仅鼓吹自家优惠、折扣等倾向于消费者的信息,而忽略不提“余款不退”、“使用期限”、“限制条件”等“霸王条款”。1消费者对纠纷处理、权益维护和经营者应负义务等如何落实并不了解,也缺乏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证据,极容易陷入预付式消费卡的“套中套”。

2、经营者层面

预付卡的发放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经营者融资,改善资金短缺,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固定客户源。对于大、中、小经营者而言,是当下常见而热门的营销、融资手段。2然而就目前而言,经营者发卡门槛较低,规范不健全,除规模型发卡行为外,经营者小范围发卡行为依旧较为自由、无标准。尤其是小规模的商家,内部管理、经营能力和品牌信誉等方面均不成形且有待考量,加之发卡门槛较低甚至没有限制,小规模商家或不法经营者任意发卡以谋求利益的行为极有可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3、监管部门层面

预付式消费尚存很大的监管漏洞。预付卡消费涉及领域广泛,经营者层次不一,在监管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共同维护正常的商业秩序。商务、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目前并没有联合起来针对预付式消费及其纠纷,作出严谨的规范,进而修补监管漏洞,也没有确立预付式消费监管部门以填补监管空白。

4、法律规范层面

现行法律中关于预付式消费的规范并不健全。尽管商务部在2012年11月1日实施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然而该《管理办法》并不成熟,过于笼统3。对大规模、大型商业预付卡的备案、发行与服务、资金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初步规定,而对于多见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预付式消费并无过多法定性规定。

三、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障构思

1、法律规范层面

首先,从法律规范方面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关于预付式消费的法律法规,并修改已有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预付式消费,贯彻“分级对待”,区分不同性质以及不同规模,规范各层次的预付卡的发行程序、发放条件和权利义务等。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可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缔结的合同归为消费合同,细分出预付式合同,并重点对预付式合同进行详细规范,以填补预付式消费法律空白。同时,应对《消费者权益保障法》预付式消费纠纷方面进行归类补充。力图使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经营者和监管者均有法可依。

2、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应提高自身权益保障的法律意识,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卡时要仔细阅读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要重点阅读服务标准、服务时间及售后服务等条款,并注意保留消费凭证。预付卡期间如遭受不法侵害,可以同时拨打110和12315举报、投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不轻信于经营者口头承诺,对商家的信誉及其负有的义务应了解清楚,并重视书面合同。

3、经营者层面

预付卡日益成为重要的商业促销、融资手段,由于其便捷、优惠等优点也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普遍选择。因此,经营者应诚信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有效利用预付款项,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助力企业或商铺长效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商品水平,更好地让利消费者,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影响消费市场稳定繁荣,保证预付卡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以减少预付式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双赢局面。

4、监管部门层面

明确监管部门,细化监管职责,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快捷高效的监管机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对预付式消费行为依法统一监管。不仅应对发卡门槛予以分级限制,更应对发卡商家权利义务严格规范,公示预付卡标准模式范本,缩小经营者设立“霸王条款”的自主空间。设立预付式消费纠纷投诉平台和投诉热线,专门受理消费者该方面投诉,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维权途径。

此外还应设立预付款资金托管部门,将预付款的一部分托管给专门部门,严控商家自由提取该款项,稳定资金流动,维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便于其自主选择退卡退款。并对违规商家予以不良信用登记,定期向公众公示。在资金和信誉两个层面双重制约发卡的经营者,以达监管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叶百晶.试论预付式消费合同中的格式条款[J].今日科苑,2010(6).

[2]都英新.预付款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3]刘迎霜.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商研究,2012第二期.

上一篇: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公务员激励研究 下一篇: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