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选择

时间:2022-06-13 09:16:21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选择

摘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是由我国基本的土地国情国策和严峻的土地利用现实所决定的。本文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探讨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发展路径,提出既要注意把握好战略和重点,又要采取好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实行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是由我国基本的土地国情和严峻的土地利用现实所决定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多个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事实上,当前耕地资源过度占用开发,城市无序扩张发展,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水平低下,已经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及时提出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和策略,改善土地资源过度消耗局面,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

1.1.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课题组预测,在未来15年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资源消费高峰。有研究表明:粗放型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相当高昂。过去的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7% -20%,而这往往和土地利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可以判断,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如果不改变,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整体环境质量还将进一步恶化。在土地利用方面,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左右,而非农建设用地挤占农业用地的势头仍十分强劲,土地资源将持续紧张。在这样严峻的资源、环境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对新增土地的过度需求和对宝贵的耕地的盲目占用,从而减轻对资源环境压力,是迫切的现实道路选择。

1.2.我国确定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将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并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迄今为止,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其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和低效率;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我们常说的/先污染,后治理增长方式,其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经济发展的历史教训、现实资源约束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告诉我们,走第三条道路,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由之路。在土地利用方面,这样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意味着必然要求要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1.3.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形势刻不容缓

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的约束:一是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矛盾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挑战。近几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以惊人的幅度减少。1996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 51亿亩减少到18. 37亿亩,净减了1. 1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减少到1.41亩,下降了11. 3%。如果不遏止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就会严重削弱。这客观上促使要走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二是土地粗放利用,影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的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有的地方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地方在今后几年内,将用完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全部耕地,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如果照这样持续下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难以为继。三是城市盲目扩张,随意征地并且补偿不到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大量征占耕地,使得农民失去土地,如果继续听任乱征滥用耕地,失地失业农民大量增加,后果将极为严重,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四是影响经济宏观调控效果。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和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新上项目过多,增速过快,资源和能源压力大,局部经济发展过热,土地供应失控和粗放利用直接影响了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效果。

2 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

在选择合适的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径前,充分了解和把握现阶段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1]

3.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径选择的战略和策略

3.1.全面了解全国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把握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战略重点

不论是站在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高度还是从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视角出发,全面了解全国及地方政府行政辖区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结构和主要特点,并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把握促进城乡建设节约集约利用的战略重点、难点和盲点,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中央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为宏观,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是各项上位政策的执行者及具体实施办法的制订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更为详尽和具体。但总体上,这项工作有利于明确当前和今后促进全国或各级政府辖区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正确的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和各项具体措施。因此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力度,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查清目前建设用地利用的现状,把握下一步开展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重点。[2]

3. 2.坚持走合理布局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从前面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我国建设用地整体利用水平还较低下情况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远远高于村镇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村镇建设用地。可以肯定,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战略措施,但要把握的是,这种城市化道路是建立在城市合理布局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即不能一味为了追求发展而盲目扩张城市,无止境地追求城市的规模,而是要从全国、区域和省域范围的高度分类制订正确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布局能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和各类城市,通过合理的城市地域空间布局,避免走盲目外延扩张型城市发展道路,从而能从区域空间战略的高度促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3 .促进现有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互动配置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继续加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城市化率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在提高,即意味着每年新增将近1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居住生活,但现状是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并未随着这部分人口进城而减少,反而有扩大蔓延的趋势,这就造成了目前农村建设用地的严重浪费和不集约利用。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而另一方面不改变目前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六分之五是分散在农村的非农建设用地的局面,要真正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便不具有任何现实的说服力。因此,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不断促进现有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互动配置,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配比严重失调的格局,是未来相当长时期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点工作。具体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适当撤村并点,开展村庄土地整理,促进向中心村和中心镇聚集,做好村镇规划,鼓励农民盖楼房,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等措施。另一个关键工作就是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乡镇产业。[3]

3.4 建立导向型的土地利益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还须建立起合适的导向型的土地利益调节机制,既包括激励型土地利益调整机制,也包括约束型土地利益调整机制。调节的对象既包括各类实际用地主体,也包括政府这个供地和管理主体。对于各类实际用地主体,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及其其他资金、技术密集型用地的,给予一定的优惠予以供地;鼓励原工业用地不断增强投入开发使用强度,实行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可以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的措施;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补缴土地出让金时给予优惠等等。对于开发区用地,可借鉴杭州等地的有关做法,建立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对于政府这个供地和管理主体,通过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和实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式,约束其随意扩大征地范围的行为,通过供地标准定额化,规范划拨或协议出让土地行为和范围;通过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政策,鼓励其积极开展村庄整治,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有关行政主体开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03-113

[2] 胡兆量.建立紧凑型城市,设立城市土地预警机制.城市问题, 2005(6): 2-4

[3]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62-277

上一篇:围护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