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13 07:25:58

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的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得以逐渐形成,创新活动才得以完成,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科技活动 创新能力 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

一、开展科技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

教师由重视应试教育转为重视素质教育,要具有正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观念,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超越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创新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现式创新,即经过探索和研究从而认识以前客观存在,但未被前人或他人认识的趋势、规律、本质或重要事实等,这种创新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另一种是发明式创新,即创造出以前不曾存在,并经实践验证可以应用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或新方法等,这种发明式创新属于改革世界的范畴。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创造新的世界。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这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二、利用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小学科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最新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因此利用科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利用第二课堂、课外读物和影视文化、利用社会教育设施、优化学校环境等培养儿童创造力,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融合,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培养了儿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创造精神。

三、利用科技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特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具有求异性、独特性、主动积极性等特点。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源泉,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活动中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和由之激发的浓厚兴趣又会起到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推动创造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科技活动的学习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点滴富有创造性的言行,要及时进行鼓励、引导、赞扬,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尽量满足和保护,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创新氛围,变“要我创”为“我要创”,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措施:(1)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意识,明确活动目的,提高对活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2)成立活动小组,选举活动小组长,由组长安排好各成员的工作。(3)指导学生选择好课题、项目,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如独立开展、集体合作等。(4)指导学生精心设计研究方法、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善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现象。最后要注意指导学生撰写出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通过这样有步骤的实施科技活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科技探索活动,如“我是小发明家”“比尝试、比才艺”、“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展开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画色彩鲜艳的幻想画,以及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试验等,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筋、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营造科技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儿童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同时也可以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情感是创造的动机,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创造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要求创造者有坚强的意志。一般创造力强的人都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表明,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他们愿意独立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乐于去尝试新的方法。我们应珍惜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许多科学家都强调要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性格特征。在如今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引导学生注重分数,要鼓励学生探新、创造,因为素质比智力往往更重要,它才是学生是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不断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明确目标,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意志在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科学是一把钥匙,创造力也是一把钥匙,我们不但要教人如何制造这把钥匙,还要教人用这把钥匙打开人类文明进步之门。只有探索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只有创造才能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的科技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在小学科技活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能更好地与现代素质教育相融合,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上一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下一篇:2012山东文综试卷中超纲的第18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