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法品读《滕王阁序》

时间:2022-10-01 06:00:01

用诵读法品读《滕王阁序》

诵读 《滕王阁序》 阅读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选取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4篇古代抒情散文。其中,《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大部分教师是采用学生预习,课堂精讲的方式学习。其主要原因是:一怕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这篇精品佳作的思想内容;二怕学生体会不透文中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结果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因生字句意的困扰,听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体会不到名篇佳作的美感享受。这种教师掌握课堂话语权的做法,违背了课堂教学的规律,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滕王阁序》这样的优秀美文,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性地开启导学之路。

《滕王阁序》可谓千古绝唱,面对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得其深韵呢?一个字:读。以读入文,采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首先应当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激起自读全文的热情。而在讲课时,则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引子,背诵、讨论优美意境,回顾作者怀才不遇的短暂一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再相机诱导,用抒情的话语打动学生:王勃出身官宦之家,从小聪颖好学,才华横溢,是“唐初四杰”中成就最高的一个,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脍炙人口。但这并不是王勃诗文的最高成就,你读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写景绝唱吗?请你跟随这两句话14个字展开想象:火红的晚霞在山头、天边飘动白色的孤鹜在空中翱翔,一望无际的浩荡江水依山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和谐的动静结合、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壮美画卷啊!还有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心;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志向和追求,曾激励了多少奋斗的志士啊!这就是26岁的王勃南下探父途经长沙时,在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的盛大宴会上即席写下的著名骈体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翻书。这样的煽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便自觉自愿地投身到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去。

我把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为组长,在下面做诵读的准备,我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行。二是可以创设情景,采用创新的方式诵读。三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

学生准备了2天,然后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7个组的表现各不相同。第一组开头用小品的形式导入。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这个故事大家用小品展示出来,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完全进入了状态,然后进入深情的诵读。范读、仿读、跟读;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析读、品读、评读、研读;有重复读,有男女读,把整个朗诵推向了高潮。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同时流入诵读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此时,学生便是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

其他几组不甘落后,譬如,集体朗读第一段,为的是造就声势,渲染盛况;再请女生齐读第二段,用清亮的声音体现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魅力,为下文叙事铺垫;接着请一位声音宏亮、音质清脆、吐字清晰的女生朗读第三段,用声音传达出滕王阁所处的山清水秀、霞飘鹜飞、色彩艳丽、渔舟唱晚、雁阵高飞的美妙环境,读到落霞句,同学齐读;一男生用低沉的声调朗读第四段,读出景色和感情又欢快到悲伤的变化;第五段由一位音质浑厚、低沉有力的男生朗读,表现出作者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对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男生齐读第六段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现出作者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之情。在这其中有重点语句的齐读,反复读,有错位读,有领读,还有分散读,学生真正地进入了文本,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投入进去,这样的诵读课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最后,以教师的示范朗读结束授课活动。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在认真的聆听中仔细体味,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一起观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共同体验景色带来的欢乐与感慨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上一篇:浅谈高中新课程政治教学中“综合探究”生活化... 下一篇:浅谈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思维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