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名义为生命押韵――品读祝发能短诗

时间:2022-06-13 12:43:08

以诗歌的名义为生命押韵――品读祝发能短诗

与诗人祝发能未曾谋面。但从发能的书信交往中我发现,他和我一样来自重重叠叠的大山,来自我做记者时曾经到访过的六盘水,来自我魂牵梦萦的云贵高原,于是决定为他的诗歌写点阅读感受。

从整体意义上考察祝发能的诗歌,我觉得他的诗是关注现实、根植民间的。在他执拗的深度表达中,诗歌直指事物深处的本质,通过反复沉醉的吟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固有的精神家园,在油菜花无限蔓延和云雾缠绕的高原,闪烁着灵性、智慧的光芒。来自乡土,发能的诗歌自然秉承了乡土的质朴和真诚的品格。在他的笔下,那些带着泥腥味的“世象、镜象、情象、态象”以及“画像”,在读者的眼前一一铺排开来,尽管有些诗句会刺痛当下一些人的神经,但它们的确就来源于本真的生活,可以惊醒人世中一些麻木的灵魂。这种直面现实和真实的写作特征,是需要勇气的。诗人的良知和责任使得发能没有将目光定格在生活平凡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旁人无法体会和感触到的内在疼痛与幸福之中。祝发能无疑是睿智的,“我多么渴望我的老百姓/把我当一粒种子播了”(《老百姓》)。也许是因自己与发能有着在乡下同样生活的艰辛经历,在欣赏诗人睿智的同时,我也为诗人对身边诸多事物的细心观照能力所折服:“那苦后的丁点儿甜/都能救活/百姓的舌”(《一些黄连芽芽》)。

爱,作为希望的一种,在发能的诗歌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表达。父子之爱、母子之爱、男女之爱、兄妹之爱、邻里之爱等,在他的各个创作时期都有不少的展示,而且,这些展示,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和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如“当日子把父亲挥上鞭梢/父亲默默离去/他的墓碑/是那根黄土的鞭子”(《父亲》);“今夜灵魂是一个怀旧的花荷包/里面住着情歌之王/无叶的树像一根骨头发着磷光/你欠我的第二个微笑什么时候给/我生命的账本/快要被岁月的虫子吃光了”(《没有想你》);“母亲的最后一颗牙瓣/掉进了新耘的犁沟/她说那是包谷瓣儿/是春天播下的种子”(《母亲》)等等。这些来自纯真乡土的基调,微泛着淡淡的忧伤。当然,在这些淡淡的忧伤里,因为有着强大的信仰作为支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着悲悯情怀的诗人,骨子里滋生着爱与乐观。

一首好诗因明天而存在,其重要因素就是有效记录了今天的真实生活场景。祝发能已真正懂得,写作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他的心灵不肯为世俗的尘埃所蒙蔽,他要用诗歌有限的感召力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他渴望平等和可以触摸得到的简单幸福,他的精神之象仍要由他自己主宰,他要以诗歌的名义为生命押韵。这在他的一首题为《土豆》的诗里有着更好的诠释:“一代一代平凡、安静、卑微、幸福的土豆啊/走过我们没有歧视的一生/一只鸟飞走了一个土豆还在我们踏实/山一样守望着纯净的野花和落日”。

是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冷静地面对,也是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方式。“谁想起那既是产房又是墓地的地方/谁都会心境空旷而辽远/固守自己/静静地坐风中”(《月季红着脸开了》)。只有这样,诗人的境界才能够达到自我满意、与众不同的极致。也只有这样,诗人的语言才能保持那种坚韧的穿透力和个性化的抒情本色。这种个性,是高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的有效呈现。我知道,在他心底里那份随着生命延展的抒情,时刻呼啸着鲜明、智性的独特行吟:“把风暴掏出来丢了/翅膀抖开/飞与不飞/在于心情”(《把风暴掏出来丢了》)。

诗歌,在诗人的眼里,永远是纯净的,尽管从事诗歌创作,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从创作年限来看,发能是耐得住寂寞的,他在寂寞的守望中,不断探求着澄明的创作道路,以大众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呈现世俗生活中略带苦涩的优美诗意。在关注个人命运甚于群体命运成为不少人奉行的信条的今天,发能的觉醒,他对大众的关注,难能而可贵。

上一篇:檀香山的天空 下一篇:在挑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