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13 06:55:11

美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材中,语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饱满丰润而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则展现了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同时,其凝炼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抒彩,深邃的文化意蕴,无不展示出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为我们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美的探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审判,遵循美育规律,就能最大限度的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完成审美教育任务。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慧眼识美。

画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认识美是从感知美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从《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领略自然美;从《小巷深处》、《山米与白鹤》中丰富情感美;从《卖蟹》、《醉人的春夜》中感受社会美。

二、引导学生循入美境,与美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道:“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矣。”可见文章之美美在意境。文学作品的意境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入意境,不入意境,也就谈不上去感受美,更谈不上做出审美判断了。初中生由于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又十分有限,往往难于直接进入意境。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意境感受美?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呢?

1、朗读吟诵入境。

用字凝练传神的诗歌,句式优美多样的散文,对话富有个性的小说,都需要声情并茂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朗读吟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然于心,它可以使枯燥干巴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验佳作的内容和意境。教室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随文情的起伏,语调的变化,可以读出名篇佳作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读活那些传神的字眼和诗眼,领会到许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韵。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专家吟诵的录音磁带,其和谐的音韵,音美的旋律,铿锵的声调,烘托出浓郁的美的氛围,学生会在这美的氛围的感染下,情不自禁的进入美的意境。

2、对比入境。

理解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审美的基础,而比较是认识美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方法。形象的美丑也总是在相互的对比中显现。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无论是“诺曼底”的驾驶与“玛丽号”的行驶,还是乘客与船长在慌乱中的表现都始终存在着对比。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住哈尔威船长的这个形象,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比较分析。如被“小心翼翼的驾驶”而“缓缓行驶”的‘诺曼底’号与翘起“阴森森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的‘玛丽号’的比较;“失魂落魄”的乘客与“镇定自若”的船长的比较等。学生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进行揭示,对人物形象进行认识,体验和评判。而且通过体验和评判,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愉悦。正如别林斯基说的“痛其所痛,苦其所苦,并且为其中的换了和希望而兴高采烈。”从而步入意境。

3、表演入境。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主题后,由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旁白,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皇帝、老大臣、官员、骗子等角色,其余学生扮演全城老百姓,创造性地表演课文内容,即他们对话时的语言、神态、动作。表演完毕后,再回到课文主题,加上理解和提示,然后再表演一遍,使表演更上一层楼,让学生在表演中进入美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通过争议入境法,让学生在争论中识别美,通过鉴赏法,让学生在赏析中品味美等。

三、引导学生联想美,扩展美域。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扩展美域。马克思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联想和想象是借助于形象进行的一种活动。它源于生活的时空。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和认识,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审美对象和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并感受、欣赏、体验到文学艺术之美。如《蔚蓝的王国》种有这样的一段内容:“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烁着金鳞似的细浪,头顶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在那儿,和煦的太阳愉悦的露着笑脸。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荡,时起时伏。……”为了扩展想象力,让学生假设进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意境,自己去想象那蔚蓝的天、蔚蓝的海,你们―一群快乐的年轻人,驾着一条精美华丽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随风飘荡……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拨动欣赏灵机,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诱导他们在脑海里再创深邃的意境美,从而扑捉飘忽美妙的美感。使学生置身于那静美与动美之中,感受那优美的旋律、强烈的情感和高深的意境。

四、引导学生品味美,挖掘美感。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其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浸润和熏陶。

1、品味传神字眼。

古代诗歌中,传神的字眼随处可见,他的妙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的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看到的是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抒发赞秋之情。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就能使学生更好的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体验到文学艺术精炼细腻之美。

2、品味优美的句式。

优美的散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浪漫绚丽的色彩取胜。如《酌突泉》中的“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这段话里,有双声词“永远”及叠韵词“活泼”的组合,有“永远那么”的强调,有“冒……永不”的反复出现,这样不仅使文章显得和谐,韵味悠长,而且整段话还呈现出一种曲折回环之美,诗人感到一种内在的积极的向上的力量。达到“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有不可解。”的艺术美境。

3、品味极富个性的对话。

对话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个性鲜明,形象丰满。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这样的几句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又如:“把克莱忙救出去!快干。”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通过分析学生能从极富个性的语言中挖掘出语言的美感。

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创造美。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并在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产生美的冲动和写作激情,用自己的口或笔去描述林林总总的美的书画、美的人物和事件。同时,在充分领会美画深邃意境和意蕴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上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之浅见 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