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初步具备推动“互联网+”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础

时间:2022-06-13 05:44:48

中国已经初步具备推动“互联网+”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础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体经济与网络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整个发展的趋势,并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特征结合“互联网+”指导意见,为建立生态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实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政策支持,这对我国国家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向更高的程度发展,以及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和总理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也多次作出过重要的指示。讲,“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总理在6月15日还专门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视察,提到《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工作时,他特别强调,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要拓展“互联网+”来实现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形成新优势。国务院的领导也多次对“互联网+”给予了重视和指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体经济与网络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整个发展的趋势,并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现在社会比较流行的术语叫“跨界融合”,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共享,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科技的跨界与融合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特征;这个特征引发了第二个特点,就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的深度融合对社会的发展会创造无限的空间;第三个是互联网本身自有的特征,开放和共享,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极其适宜的空间和成长的环境。这三个特征结合“互联网+”指导意见,为建立生态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实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政策支持,这对我们国家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向更高的程度发展,以及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推动“互联网+”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础准备。第一个表现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产业应用规模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10大互联网公司中国占4家,前30家我国占40%以上。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已经开始从过去的与新闻媒体、商业流通等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第二产业转移,如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能源等等,并且也涌现出一批典型的企业。第三个表现是一个基本共识,即没有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很难推动生产服务业的有效发展,没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也很难再进一步发展壮大。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对管理机制体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也会推进政府服务形态的转化。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基础能力的建设、软硬件发展方面,更有效的做好“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服务于中小企业,来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空间做好基础工作。下一步的工作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积极的配合各个部门,特别是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政府服务、营造环境等工作,并肩合作,务实推进。

《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目标一致

苗圩部长经常讲,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英文缩写词叫MIIT,所以有两个IT,一个是工业技术,一个是信息技术,它们的融合对产业有影响。今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会。

5月了《中国制造2025》,6月《“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当中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本就绪在2018年形成格局;第二个阶段是在2025年要具备能力。从时间的周期来看,和《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走”策略当中的第一步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重要的是推动实体与互联网发展,也正是切合总理的指示,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当中,提出要建立以提质增效为基础,突破高端装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同时提出强化协同创新,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并超前谋划相关工作。

在“互联网+”遇到《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将会通过多种政策、多种生态环境机制的形成,更有效地来推动提质增效的工作。所以从“互联网+”本身的工作来看,11项行动中的第二个就是“互联网+”协同制造。在“互联网+”制造业方面将会通过制造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来配置和部署技术的攻关、技术的改造以及相应生态环境的建设。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有一定的交集。因为“互联网+”将会基于互联网特有的形式,特别是逆向整合设计、生产、流通、制造、维护这样几个关键的环节,通过逆向整合要素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既提升制造业的能力,增强竞争力,同时延伸发展生产服务业,形成有效的互动局面,切合了当前互联网从第三产业转型发展到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很多领域的产品都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更有效的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在这方面是一个难得的契合点。对于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新的业态的形成和有效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群体智慧,将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也对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装备 “走出去”,像高铁等重大装备的“走出去”,提供有效的支撑。所以,《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在发展方式上,可能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所面对的中国走向中高端发展和形成强国的梦想是一致的。

关于工业互联网,现在有几种不同的叫法,有叫工业互联网,以对比现在的通讯互联网,有叫能源互联网,以对应互联网在工业领域、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作为工业互联网,它要求和通讯互联网有一些差别。如何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新的生态环境,来更有效地推动和增强制造业的能力,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当中进一步突出了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这对未来中国在技术、工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在工业互联网当中,要积极部署对工业互联网的系统研究、试验网络的研制,以及在重要的工业行业领域开始应用示范。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尚未成型,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的规范、产品平台的时候,中国应该、也能够与主要的国家在合作当中形成共识的标准和相应的平台。在下一步发展中,中国也会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以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引领、科技的创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作为中国发展的经济转型方式,特别是把工业和信息产业结合起来,是国家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作为行业管理部门,要在未来发展当中,在机制和资源配置上努力为社会营造更好的空间。

“互联网+”行动会带来实在的好处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涉及一、二、三产业,“互联网+”行动会带来很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带有体验经济、分享经济和社区经济为主要的特征。这个特征带来一个特点,从制造业来看,老百姓不是远离制造业,而是近了。过去企业是所谓的B2C模式,设计、制造、定价、营销,传统的工业经济是这样一个基本特点,是以B2C为主,到商店买衣服、家具、彩电、日常消费品,做出来什么消费者选什么。而在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环境下,个人定制化出现了,所以衣食住行有了配套和选择。比如想学什么课,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包括学分的内容等。对制造业而言,提出来是从C到B的转型,就是客户为中心的定制化,是当下时代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衣食住行对于生活和曾经远离的制造业有新的要求。比如依靠3D打印技术,可以在家里,设计打印出专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样的一些技术已经从一些玩具开始,到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小型的生产。

第二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不仅仅是降低价格,同时提质增效。中小企业原来的融资、信息化成本都很高,现在有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可以进行众包设计,进行众筹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会。

第三是为产业或者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过去人们看到的是被动的,现在是个人主动化,就是定制时代开始来临,也出现了零边际成本社会。这对整个社会发展、消费能力提升和国家整体建设有很大的促进。

面对“互联网+”也要有规范的监管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过去的一些认识会发生变化,生活的方式和工作的模式会发生变化,这可能是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准备。

对于打车软件,首先看“互联网+”推动,一方面要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另一个方面要更多地惠民。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对这种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有效性,应该是推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基本价值判断的标准。现在来看,打车软件在积极的角度,对于推动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从绿色出行,从社会化的发展来看,是积极有意义的。因为打车软件受到更多用户的欢迎,在给用户带来经济方便的同时提高了效率。打车软件是共享所带来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应该不断地去理解和思考。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行业壁垒比较多的行业当中,带来一定的冲击性和影响性,特别是对市场的规范、政策的制定,以及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方面,而政府应该负起这样的责任,使这样的共享经济更有效的让老百姓受益。以后还会有一些行业将会出现这样新的模式、新的问题。所以面对“互联网+”,需要以积极的心态,但也要有规范的监管,以利于市场健康的发展,从而让老百姓更多的受益。

上一篇:Metro China: Out of Confusion 下一篇:云+创业加速公有云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