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学声乐者教学的几点想法

时间:2022-06-13 12:26:28

对初学声乐者教学的几点想法

对于初学声乐者的教学,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谈谈几点想法。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声乐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歌唱欲望和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师不但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歌唱器官,更要了解其性格和心理特点。前者属于客观状态,后者是属于主观状态。唯物辨证法认为:主观与客观是一对矛盾,两者相互影响。尤其是声乐艺术,歌唱者的情绪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声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状态到不自然状态再到新的科学自然状态。刚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他们对唱歌都着一定的爱好,模仿自己喜爱的歌手能唱上一些自己听起来比较满意的歌曲。在接受训练时,教师会打破原有演唱习惯和自然平衡,指出他们在自然阶段的许多问题。此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别扭,本来感觉唱得还行的歌曲,似乎都感觉很吃力。这时,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而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具体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歌唱家在他们初学声乐时都是如此,以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使其能放松身心,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多欣赏歌唱家的表演

当学生正式接受声乐技术训练时,由于歌唱习惯改变,学生对老师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尤其是教师的范唱。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须声情并茂地示范,学生通过听、赏析、领悟并刻苦练习,体验掌握发生技巧、表现方法,才能逐步增强自己的演唱技能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

范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欣赏歌唱家的表演。欣赏可以分为听觉欣赏和视觉欣赏。欣赏歌唱家的表演就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有机结合。学生观看歌唱者的表情、身段、姿态和举止,观看录像口型和演唱状态等等,可以提高自己外在的表演感觉。听觉欣赏是感受声乐的重要环节,刚入门的学生更要多听演唱作品,听得越多,积累得越多,就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感悟能力。另外,歌唱者要有深厚的艺术文化背景,只有多听多看多想才能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才能博采众长,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对学生的练声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歌唱训练的基本顺序性原则,在最初学习阶段,对学生要尽早建立一种良好的发声习惯,学生应该接受经常性的指导,如果对学生没有按照由浅入深教学的基本次序,采取的是随意的插入式、跳进式或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会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很多障碍。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由慢到快原则

学生开始学声乐时必须要慢。我们在建立乐器的过程中,必须以乐器各个部分的形状、地位和关系的正确为第一要求,并且每次都能准确地重复它。做到了这些才能渐渐增加速度。第一个练习一般是单音的,用比较容易打开喉咙的母音来练习,顺着半音阶由低到高,慢慢扩展音域。因此,我们只有慢慢地摸索,才能得到好的音色。

(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原则

在单音稳定后,我们可以增加音高的变化,音阶的、级进的、跳进的、琶音的、单次的、多次的等。最初用三度以内的,然后慢慢扩展到五度、八度。节奏开始也是简单的,用较慢的速度来练习,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节奏。变换母音最初应该在单音练习上进行,就是在一个音高上从一个母音转换到另外一个母音。母音转换可以用开口母音再变成闭口母音。当学生的母音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唱练声曲,即简化的歌曲,它不同于歌曲的地方就是文字上的变化少些。初期的练声曲应该是音域不宽,节奏平稳,子音母音变化不多的,也可以用一个母音来练习。无论练声曲或歌曲,都应该逐步增加难度,技巧上的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

四、歌曲演唱应重视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后,便可以开始演唱一些声乐作品。很多同学在演唱过程中往往过于注意声音技巧而忽略了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演唱时虽然是唱了,却不知道是唱了什么,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不能打动自己也不能打动观众。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般还不能对自己演唱的作品有很深的了解,最多只是从歌词的表面意义上理解歌词的含义。但这对更好地诠释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该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给学生作一个详细的介绍。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对作品进行一定的设计,包括对整个作品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以及风格的把握等等。只有充分理解作品,做到有备而来,才能真正地演唱好作品。

声乐是一门技术,和其它技术一样,有其特定规律,声乐教学就是要把这一规律传授给学生。学习声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对初学者,教师应该不急不躁,充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

上一篇:桑植民间舞蹈及其特征 下一篇:论版画技术语言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内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