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时间:2022-06-12 08:45:22

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摘 要】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大学生综合测评也是对大学生素质全面而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完善学工部门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随着高校大学生奖助学金和各种评先推优竞选机会的增多,大学生们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分数特别关注和敏感,因为这是评定奖助学金等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测评和跟踪时,应该注意一些基本原则,保证对大学生能全面的考察,测出更公平的分数和等级。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也开始探索适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纯考虑成绩,变为综合考虑德智体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过于粗放。很多学校评价时,简单地分为思想分和学习分。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2.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根据班级选票情况进行评价,学生的人缘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的结果,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的素质。3.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存在偏差: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主要作用是给学生评定奖学金,变成了一个给学生划分等级的工具,因而不能真正发觉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很好地指导,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指南。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同时能够真正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一致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评价是有效的。2.全面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特点,从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多方面考察。3.多元性: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是划分等级,应该发现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4.动态性: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活动或成绩的表象的记录,更应该能反映出学生性格、学习和创新能力、特长、兴趣等内在的特点,从而能够指导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选择。5.引导性: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每年例行的考核,更多地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努力方向,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确实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参考和指南。6.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一定能够方便地衡量,有可行性。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在的团队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组织能力等。学生自己可以设定大学的目标。8.普遍和特殊相结合:评价可以分为统一标准和自身特点的特殊标准。统一标准用于奖项的评定。软性的标准用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指导,例如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样更能真实地评价同学,帮助他们进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素质评价为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但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过程是评价的根基,因而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应遵循素质培养的原则:1.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大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身体渐趋成熟,能力提高,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不希望被人束缚。同时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学教育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给他们以鼓励,发挥他们的潜力。2.更加注重实践性,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能够把教育放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3.更加细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教授,缺少必要的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退。学生团学活动环节,学生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回馈,因而学生能力比较难提高。4.加强高校各部门共同的配合,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学部门等共同合作,共同协商。交流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素质发展问题。

总体来讲,我们高校目前由于在师资力量、科目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没有跟上,因而很难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师资比例太低,并且教师的科研、教学各方面的压力较大,在和学生的交流上不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指导。教学管理上比较机械,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尊重,学生想转换专业发展自己的兴趣受到阻碍。教学科目的设置有时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因而综合素质的评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校需要整体的思维,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数量,并且改变评价老师的指标,管理上更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有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纯刑.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高校现代装饰画课程之教学探析 下一篇:浅析促进农村大学生市民化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