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仿真体系构建模式探索

时间:2022-06-12 06:30:25

高职物流专业仿真体系构建模式探索

【摘要】

本文从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高职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仿真培养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并认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体系。

【关键词】

仿真;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尽管各高职院校积极努力,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紧缺的物流管理人才,但是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严峻问题。一方面,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却成了入学的热门专业,毕业的就业冷门。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茫然,就业情况令人尴尬。而就业的现状又影响到各高职院校的招生,使得物流管理在校生规模出现大幅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偏差造成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形成良好的口碑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通过借鉴国外物流教育的先进经验,深入物流企业生产一线,与生产技术专家合作,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技能培养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展开。

彭娟[1]提出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校企联合进行订单式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教育。燕珍,邓小瑜等[2]主要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施保障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尽管针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国内众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校企合作等成为主流观点。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够接纳的实习人数有限,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有较大难度,顶岗实习等合作方式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高校在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人才方面遇到了以下瓶颈:

1、学生就业定位不够明确

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都在其培养方案中指出了就业方向,但大多针对就业的企业类型、工作类型进行概述,没有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形成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因不同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还应结合地方院校培养特色针对就业地区进行定位。

2、学生对所从事行业信心不足

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普遍比较茫然,只是局部地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感性认识。如果是物流发展落后的地区,更容易让学生对所选择专业产生怀疑,一开始就对学习失去兴趣。

3、顶岗实习难以大规模开展

为了提高学生对企业感性认识,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地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由于学生数量太多,仍然导致实训机会不足的情况。毕业顶岗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实习,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单位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专业不对口,同时教师无法跟踪指导,无法保证预期的实习效果。

二、人才培养仿真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及就业的具体需求及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限性,利用校内资源及校企合作关系考虑在校内构建仿真体系,将仿真培养的理念渗透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仿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真实化。所谓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即是指采用新的动态仿真课程设置,组织大量的案例教学,安排现场调查,顶岗实习,企业诊断,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学术讲座,技能大赛等手段,将企业的实际情况搬进学校,在校园内形成仿真职业环境,使学生能熟知企业的基本运行状况,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企业不同的问题、最终更好的从事物流管理的相关工作,使教师从单纯的“物流管理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造就者[3]。

仿真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如下:

1、岗位情境模拟

根据不同的岗位,在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穿行工作情境模拟,如《采购管理》课程中的招标采购、采购谈判;《报关员》课程中报关单据的填写。可由教师给定背景,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提前予以指导,由学生演练整个工作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物流管理不同的岗位从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技巧上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

2、企业运营管理仿真

高校可在校内建立沙盘实验室,利用物理沙盘及沙盘软件让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扮演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物流企业的运营操作。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提出相应处理对策。

3、可视化仿真与优化

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中,生产物流的运行控制、供应链与库存管理、作业排序、资源分配、流程再造等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做出决策。高校可考虑引进Witness等计算机仿真软件,指导学生从企业搜集数据,进行实际系统的仿真建模与优化。让学生掌握对物流系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仿真的方法,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配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企业硬件环境仿真

如果高校已经建有硬件实验室,可安排学生进行参观与操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物流设施设备涉及范围广、成本高,高校硬件实验室条件非常有限。可考虑去相关企业拍摄视频,形成物流设施设备视频资源库。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未来工作环境。

5、企业软件仿真

高校可考虑引进企业运用比较普遍的ERP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软件,让学生在给定的背景下进行软件操作。方便学生对当前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所了解,并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仿真培养的基本思路在于理论与操作结合,硬件与软件并举,为学生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满足企业需求、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三、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由于现有的教师大多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实施仿真项目就达不到仿真的目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主要还是要安排这些教师到第一线去或者经过轮岗训练,让他们在物流实践中学习、提高,练就过硬的真实本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门性人才。另外,可同时引进有相关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让其发挥优势参与仿真体系构建,尽可能使仿真项目与企业真实情况高度吻合。

2、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共同点,在进行岗位需求分析、仿真项目设计和实施时可邀请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进来进行指导,以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进行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也可针对特定企业的相关需求岗位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人才需求和供给搭建桥梁。同时,教育机构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和物流行业。

3、人才培养效果评估

为了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应建立有效、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否则,这种培养模式是否可行有效将无从考量。评估主体可以是用人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大赛的结果、就业情况、工作表现等各方面进行评估,与实施之前的指标进行对比,各指标值也可进行横向对比,对效果不理想的指标进行分析,查明原因,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仿真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仿真体系构成并优化仿真体系各部分内容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彭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08(29).

[2]燕珍,邓小瑜,蔡晓丽.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1(4).

[3]商贸企业仿真管理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仿真管理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

【作者简介】

董晓妮(1976-)女,山西芮城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等.

朱文秀(1973-)女,山西永济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等.

上一篇:浅析农村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