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朗读能力薄弱的究因与应对

时间:2022-06-12 04:37:56

农村学生朗读能力薄弱的究因与应对

【摘要】朗读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朗读能力相对薄弱。本文将从究因与应对两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学生的朗读训练之路。

【关键词】朗读能力;究因;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随着年级的增加,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漏字、添字、断句现象严重,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同时造成的阅读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更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今后的语文的可持续学习。

一、原因的分析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现实的生存环境

农村的孩子一般没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且不少外来民工子女都是租住在条件相对简陋的出租房中,周边人员混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家时,不仅要完成书面作业,还要负责家务,没有时间朗读;再说,大都学生都把朗读当作软任务,哪怕老师布置了朗读任务,也很少有学生坚持去做;有的学生以为在家朗读不朗读无所谓,反正这是老师无法检查的作业;家长文化水平低,无法指导;能配合督促孩子朗读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越来越差。

(二)语文能力的衡量标准缺失

在目前的形势下,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分数最终还是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学生的注意力只关注书面考试的内容,而忽视朗读这情感素质的培养。由此带来的管理部门对教师考核的评价体系也趋向于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一切用数字说话。用分数来量化来评定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其结果只能使得教师拼命地向学生要分数,以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三)教师意识的淡漠与操作的失当

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管理考核的功利心态的影响,直接导致农村语文教师,思想上对朗读教学意识淡漠,行动上更是消极。反应在操作失当的表现,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朗读时间不保证。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曾经的早读时间也因为所谓的“减负”一股脑儿给取消了。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还有的教师采取的最主要的朗读方式是全班齐读,方式过于单一,所导致的情况便是,在全班齐读时,会有学生投机取巧,光张嘴不出声,导致朗读教学索然无味。

二、应对措施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是一门自成体系的语言艺术。凡是能够写成文字的就是能读的,因此朗读具有广泛的活动领域和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对于学习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乃至今后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老师、家长和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认真地落实好朗读。

(二)教给朗读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教学箴言都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朗读,需要老师在方法上予以指导。从语气、语调、感情上来处理朗读,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欣赏名家名篇、教师范读、同学范读等方法,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教师范读和同学的范读更易于学生模仿和学习。教师可充分挖掘班级当中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示范读、课外的个别辅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得其在学生中起到一个榜样引领的作用,此次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朗读的习惯。

(三)保障充分的练习时间

朗读是一门技巧,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予以练习才能见效。从教师的角度讲,需要我们积极投身课改,从急功近利的圈子中跳出来,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认真落实“读”这一环节。树立“无读不课堂”意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第13条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该达到10分钟左右。作为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保证学生人人均有“读书”的机会。

我们来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中的精彩片段:初读阶段,老师出示了这样的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教师指名读,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流利,随后检测学生是否读出节奏和韵味,对于难点和重点部分进行指导;初读阶段的充分朗读,为随后的研读打好了基础,不妨来看一下这段实录:

师: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到百遍,但七八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见了呢?是不是大概理解了?

生:是的

师: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就是伯牙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绝”怎么解?

生:“绝”是断绝的意思。

师: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2:在文章中,“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再来一遍,子期死,开始。

生读

师: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破琴绝弦”,这个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吗?是在向世人宣告着什么?

生: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永不弹琴了。当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时,我们对这个绝弦就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我相信,如果我们多读几遍课文的话,我们就会对绝弦乃至于这篇文章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来,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看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那些地方你还没有读懂,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交流(略)

整堂课下来,学生就是通过自己的反复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了对课文的解读。最后让学生在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声中诵读全文。闫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而呈现在课堂上的朗读环节,充分说明朗读对于学生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以及激发兴趣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总归还是有限的。为此要保证在家的阅读时间,晨诵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朗读训练,农村家长早上起床时间均较早,家长们出门工作,有不少孩子就直接被送到学校。学生早早到校,不是抄作业就是聊天玩耍,且不说存在安全隐患,光是浪费了早上的时间就够让人觉得可惜了。为了将早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我组织这些学生成立“三味早读”社团(寓意来自于当年鲁迅先生的那个“早”字),以保障朗读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小学生必读书目》选定相关篇章,一般一星期训练一个语段,第一天是读通顺,读流利;第二天是根据自己理解有感情地读;第三天开始是由值日班长组织轮流诵读(大部分能够做到脱稿朗诵),由公认的朗读能手打分。而那些准时到校的学生则由家长督促,朗读内容跟学校里的朗读同步。检测则利用午休的时间进行。同时组织以村、社区为单位的朗读帮扶小组,分享朗读的收获,解决朗读中的困惑,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朗读水平。

附:朗读教学评价标准

评分目标 五星 四星 三星 二星 一星

正确

程度 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 普通话比校标准、发音比较正确。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2个以内。 普通话基本标准、发音基本正确,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3个以上,5个以内。 普通话很不标准。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6个以上,9个以内。 普通话很不标准。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已超过9个。

流利

程度 朗读流利,不唱读,不重复回读,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恰当。 朗读流利,不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不超过2处。 朗读基本流利,不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在3处以上,5处以内。 朗读不太流利,有唱读现象,回读和不恰当停顿在6处以上,9处以内。 朗读结巴不流利,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非常严重,已超过9处。

感情

表现 能根据课文内容、情感需要用不同语速、语调准确表达感情。 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速度适中。 基本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速度适中。 感情平淡,语音、语调变化不明显。 朗读没有感情,读书只有一个声调,读不出不同的语音、语速、语气的变化。

仪态

举止 仪态大方、自然,有自信。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仪态比较大方、自然,有自信。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仪态比较大方、自然,声音还算响亮。 仪态基本上自然,但不够自信,声音较小。 仪态不自然,不自信。声音非常小,吐字不清晰。

上一篇:宫颈癌诊断新技术进展 下一篇:更年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其对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