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时间:2022-06-12 12:29:33

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67—01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主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与琐碎繁杂的问题相比,教学话题则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课文提出的中心议题,并围绕话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课文内容。

如何变问题为话题,漫步于语文教学的迷人海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透过“绚烂”后的“沉寂”,把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一、 紧扣文本,设置精当话题

如,教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可以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变成同“地球母亲”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设计成 “倾听”和“诉说”两个环节。在“倾听”环节,设计的话题是:“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地球母亲在跟咱们诉说呢!”于是,与文本的对话就变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在学生眼中,地球是一位穿着白蓝两色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变得愁眉不展,变得伤痕累累。

在“诉说”环节,教师则可以设计另一个话题:“面对地球母亲那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大家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吧!”学生用心、用情抒写对地球母亲的爱。整节课,在朗读和感悟中唤起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学生的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让学生在话题中多次从语言文字去了解那份情,把握文字后面作者那颗火热的心,这不就是语文阅读的本意吗?

二、 遵循目标,取舍价值话题

语文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每一个教学文本,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但是课堂又必须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在阅读课上,阅读话题一般不会只有一个,而是由多个话题组成的“话题群”。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话题的设置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安排。

三、 把握生成,预约精彩话题

生成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前设置的话题,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话题,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和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

如,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笔者让学生读课文,一名学生把“拨草寻蛇”读成了“拔草寻蛇”。学生出现了错误,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拨草寻蛇”这个词,让读错的同学上台分别表演“拔草”和“拨草”的动作,然后告诉学生,“拔草”一般是用双手去拔,而“拨草”一般是手拿棍去“拨”,因此“拨”比“拔”字多了一根木棍,右边是“发现”的“发”字。接着,笔者让学生想象林冲“拨草寻蛇”的招式,然后和洪教头“把火烧天”的招式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洪教头“把火烧天”招式是打对方的头盖骨,欲置人于死地。而林冲“拨草寻蛇”招式是打对方的小腿骨,是点到为止。从这两个不同的招式中就可以看出林冲武艺之高强、武德之高尚,洪教头那咄咄逼人、不顾对手死活的丑态也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一个不经意间误读的字,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一个教学前预设不了的话题,却能给整个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四、 关注学情,设计挑战话题

话题的设置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话题。教师在课前可以认真研究学生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点、疑惑点,然后进行话题设置;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升华、提炼出话题;根据所了解的学情,教师自己提出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话题。

学生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不但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上一篇: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