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

时间:2022-06-12 12:25:06

浅谈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

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是其基本人权,应该得到保障。从我国1992年1月1日起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至今,我国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的保护状况却令人堪忧。

一 教育权与基本人权

自有教育历史以来,受教育权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标志。学校不仅是提供普通教育的机构,而且是选拔人才、分配人才的机构,它使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人,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社会阶层的再分配。它意味着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能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生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而达到自身所希望的境界。所以,教育是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平衡器。

教育能使公民个人政治社会化,在民主社会,具有个人的尊严、自由和理性,是个人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受教育权意味着个人在未来社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若基本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证,个人的自我发展的权利就无法实现。“基本受教育权”在我国指公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参与高中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平等竞争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应具有的必要的、起码的、最低限度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与人的价值和才能无关的一些基本权利”,只要被承认是一个人,就应该享有。基本权利被称为“人类权利”、“人权”或“自然权利”。[1]

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2]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区别”。第26条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受教育权这一基本人权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在我国受宪法保护。我国《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二 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从国家方面看

实现平等受教育权,首先要求受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机会均等也是我国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应包括如下涵义:(1)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2)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中,还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表现如下:

1、教育资源配置地区间失衡。国家教育经费来源于税收,用于基础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应起到调整阶层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教育的国家管理原则和人人受教育权平等的原则,但实施却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由地方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经费,这就使教育资源配置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失衡,造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差距甚远。在办学经费来源方面,国家承担了城市的义务教育经费,而农村却要农民自己集资办学,承担教师工资,并要学生缴纳学、杂费,这就造成城乡学校办学经费的不平衡。在校舍、设施、师资、教师福利等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配备较为优良,而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配备较差,有的连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也难达到,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这显然会导致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儿童受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均衡。

2、重点中小学的划分。我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经历一个较长的资本主义化的近现代历程,在意识和实践上,“学而优则仕”,“读书为出人头地”的观念均深植于民族心理之中,加之建国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迫使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办大国教育,不得不轻基础教育而重高等教育;在意识形态上,注重教育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忽视教育造就现代公民的基本功能。长期以来,我们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业,而把基础教育看成是民众自己的事。在基础教育中我们又实行重点中小学政策,到1986年7月才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又规定只免学费而不免杂费,这样客观上使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之间,差距拉大,造成儿童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使儿童学权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间经济差距拉大,这种差距愈来愈明显。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吃饱饭和能上学仍是他们对生活最大的希望。

3、教育标准的城市取向是又一不平等因素。课程设置、教材、统一考试以城市学校为标准,城市中又以重点学校为中心,较少考虑我国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材往往对农村学生难度太大,从升学为目的,不符合当地经济建设需要。加上前述的几种原因,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高,他们应有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4、流动儿童少年的“上学难”等问题突出。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跟随打工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少年“上学难”问题比较突出。如果不给予妥善解决,从其自身看,会影响他们的素质提高、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从受教育权平等性上看,也严重破坏了受教育权的均等。

(二) 从学校方面看

1、教育领域中收费管理的非规范化、乱收费、高收费之风盛行。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可有的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乱收费、高收费的直接后果有二:一是将家境贫困而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拒之学校门外;二是使这些学校教职工的收入大大高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教职工的收入,形成另一种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许多家庭为了子女上学苦苦支撑,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由于交不起学习费用,只好挥泪离开校园。

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表现为学校拒绝接收应该入该校学习的学生。

3、侵犯学生的上课权。表现为有些教师把上课违纪生尤其是学习落后的违纪生撵出课堂,或者学校为赢利或出于其他原因而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商业庆典活动或其他活动等。

4、侵犯学生个人充分发展权。我国教育法规定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要求教师应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可能和充分的发展,但现实中,由于我国教育政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自身对教育民主缺乏认识,对不同学业成绩、不同表现、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往往不能平等对待,尤其是对差生歧视,对学生中不同于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思想及行为不能宽容,往往造成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5、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受教育的选择权,而有的学校出于私利而擅自剥夺学生的这种权利。

(三)从家庭方面看

在我国农村,还有不少家长把子女作为传宗接代和进行简单体力劳动的工具,认为学文化抵不上耕作和放牧,有意无意地在落后的传统观念的驱使下剥夺了儿童的受教育权。儿童不知求学的心态源于其长辈没有文化的现实。另外,有一些家长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很浓重,无情地剥夺着女童的受教育权,形成农村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状。在我国城乡有一部分人以急功近利的观念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认为其子女读书学文化没有多大用场,只要会做生意,能赚钱比什么都强,进而对子女求学的要求采取消极应付的办法,不予积极的经济和精神支持,使部分学龄儿童在矛盾的心理中逐渐淡化了学习上进的念头,放弃了受教育的权利。

三 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实现的措施及对策

(一)国家承担义务教育费用,实行全额免费政策。

办好义务教育不单是对儿童人权的保障,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从义务教育的定义看,“义务”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国家、公民、儿童均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其中首先是国家的义务:国家应提供儿童受教育的机构、场所、设施、师资等。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状况最差的是农村,农民实际上承担着全部义务教育费用,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农村教育集资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重要来源,它用于学校基建及教师工资。即使如此,农民的孩子上学仍要交杂费以补充学校办公费用。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投资的全部资金,实行全额免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建议核定中小学基建、设施、生均费用最低标准,无论城乡,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缩小儿童间因出生地带来的基本受教育权的差异,使城乡儿童均能入学读书,体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体现社会的公正、平等。今年1月1日我国已在农村地区实施此政策。

另外,扶持“打工子弟校”是解决流动儿童入学的有效途径。“打工子弟校”是应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由于其有收费低廉、管理灵活、基本上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等优点,受到了流动人口家长的欢迎。应该认识到,允许流动人口自身开办“打工子弟校”是在城市和城镇现有教育资源不足以完全吸收流动儿童少年条件下的一种合理而必然的选择[3]。当然,新开办的“打工子弟校”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城市和城镇的办学标准。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开办“打工子弟校”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二)学校应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学校保护,是指有关的学校,幼儿园及其教育机构都依法对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实施的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规定:学校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的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学校保护的实现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可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未成年人学生及儿童实施“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适时进行社会生活指导,法制教育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保护他们的受教育权、人身权、人格尊严等权益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表现在:

(1)依法应当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青少年以及符合入学条件的应当招收,接受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必须按有关规定接纳他们入学,不得无理非法的将他们拒之于校门之外。

(2)对于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不得违反有关规定,随意开除其学籍或者勒令退学;不得无故禁止学生到校上课;不得非法剥夺或者侵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3)学校不得违反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对未成年的学生滥收费用,如赞助费等,损害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4)学校应在其职责范围内改善办学条件,不得随意将校舍场地、设施,出租、出售或者挪作他用,不得妨碍学校教育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学校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违法行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三)家庭应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家庭方面的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规定:父母和其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因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方面履行以下两个方面的义务:

(1)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一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的重要资源,发展教育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也是每个家庭的任务。但是教育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完成教育,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大多数家庭还不一定能保证其未成年子女都能接受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阶段的教育,但是,家庭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2)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家庭及监护人必须切实地履行义务,保证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1、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可见,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一项法定义务,而要使未成年人真正实现这项权利,就必须严禁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的行为。违反该项义务的,可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由相应的政府机构对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政府机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2、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不仅需要做好自身的职责,而且要为子女提供受教育的良好的条件和机会。适龄儿童,都享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一位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职责。因此,作为父母,都必须按时送子女到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并为子女实现受教育的权利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协助国家和社会,顺利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目标,不能以家庭经济好坏状况为理由剥夺子女的受教育权。父母不能自行决定未成年人的子女不上学或退学,也不能使已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子女失学、辍学。

3、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是其应尽的职责,是法律的要求,决不能因为离婚或者其他原因,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9条规定: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义务。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不能因父母的离婚而解除。否则,子女有权诉诸法律,要求父母履行。

总之,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真正把《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为了我们民族的将来。

注:

[1] 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5.

[2]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3] 段成荣.应及早注意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J】.人口学刊.2001.(1).

参考资料

李小鹰.浅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受教育权.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9).

刘岚.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陈建萍,秦鹏.受教育权刍议.新疆大学学报.1996.(1).

蓝常高.公民受教育权要得到保障.社会.1997.(6).

张俊.对侵犯学生受教育权行为的法律分析.教学与管理.2000.(4).

上一篇:构造企业、专业、综合核算的三级核算体系势在... 下一篇: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的监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