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6-12 07:19:24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的潮流。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数学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一、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许多学者把课堂教学效率界定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完成的教学量。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意味着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衡量课堂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的指标一般有两项:一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二是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能力如何。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思想性挖掘不深,导致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强。2.多数教师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有些课堂教学形式主义比较严重。3.有些教师将启发式等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把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很少出现“学生问,教师答”的做法,师生地位明显不平等。而面对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成果。

二、创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平等、和谐、互重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头戴“传道、授业、解惑”的光环,课堂上往往是“一言堂”,教师成了真理的代言人。课堂上违反纪律的、作业没完成的、考试不及格的……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惩罚。而学生变得处处小心,诚惶诚恐,不敢说,不敢想,对老师“敬而远之”或“反抗顶牛”。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应该在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处处自觉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相待,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老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老师的见解,对学生持宽容的态度,不歧视,不放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不压抑、不嘲讽。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a/b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 a、b 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 b<a 时,b/a为真分数;当 b≥a 时,b/a为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 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营造创新教学的课堂心理环境

(1)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有时需要幽默风趣,甚至适当的游玩、嬉戏。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严肃的气氛中,才能办好事情,产生好的构想,而把一切游玩、嬉戏都当成无意义的活动。殊不知幽默和嬉戏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产生创新思维的起点。

(2)要注意和欣赏富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这点看似简单易做,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都难以胜任。

(3)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

(4)鼓励独创与多样性。 创造是独创性与多样性的表现。 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重视与众不同的见解与观点,鼓励以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

(5)鼓励学生幻想。 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前奏。 列宁就十分赞同“有益的幻想是工作的推动力”。然而在鼓励学生大胆新奇地幻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现实认识结合,还应要求他们在理想、梦想、幻想的基础上,付诸行动。不仅要使学生敢想,而且要使他们敢做,否则就是空想。

2、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

没有怀疑就没有批判,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所突破,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创新。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又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然而,我国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是相当不够的。

3、利用数学中的美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其中包括严谨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等。 可以说,数学美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而“发明就是选择! 选择是被科学的美感所控制的! ”并且美的意识力越强,发现和辨认隐蔽的和谐关系的直觉也就越强。因此,数学是一种审美追求,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熏陶和教育,引导他们从数学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点燃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当然,在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美的四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二要深入挖掘那些从表面上看似不美,但又充满内在美的“内秀型”的数学美。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励自主探索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造性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妨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浅谈艺术创造力的启示 下一篇:自建小型语料库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