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

时间:2022-06-12 05:40:01

从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

摘要:福利国家的兴起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动阶级相互妥协的产物,也是福利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福利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福利国家的弊端日益凸显,福利社会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明白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政策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发展脉络对于我们研究福利体系大有裨益。

关键字:福利 福利国家 福利社会

福利是一个拥有多重涵义的概念,它的界定常常引出有关哲学、伦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议题。而一般的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旨在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国家给予的补助与服务制度。社会福利对于经济社会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高福利甚至成为一种身份与幸福的象征。在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中,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既是两种重要的理论思辨,同时也是某些国家的福利体系的建构依据。明晰两者的政策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体系。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

肇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欧洲轰轰烈烈的开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促进了西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欧洲各国迅速积累起了庞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迅速激化,社会两级分化现象明显,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病也很快暴露出来。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工人运动持续高涨,工人组织也发展壮大。此时的理论界也在反思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的经济社会学家威廉•汤普森就以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为依据,开始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正。为了稳定工人阶级的反抗情绪,也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国陆续颁布了一些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以后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西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震荡,这次经济危机成了西欧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催化剂。40年代初“贝弗里奇报告”诞生,提出了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社会祸害为目标,制定了一整套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二战的结束,西欧国家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先后建起了福利国家,实现了社会化保障,使老、幼、病、残、孤等皆有所养。

二、福利国家的内涵

“福利国家”一词最早由英国约克大主教威廉•坦普尔在二战前提出。二战后,刚刚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英国在1948年宣布自己建成了福利国家。而后,北欧及西欧的一些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了福利国家。但是如何定义福利国家,西方理论界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如英国社会经济学家弗朗西斯•卡斯尔斯在《社会的社会观》中指出:政府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重,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婴儿死亡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个指标是衡量福利国家的标准。而另一位英国学者威廉•罗布森在《福利国家和福利政策》中说,“其公共政策主要为国民福利而设的国家”就是福利国家。其他一些学者阿萨•布里格斯,道格拉斯•爱希福德,克罗斯兰等等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最形象的概括莫过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的“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这套制度以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为主加上各种社会救济和津贴,如单亲补助、儿童津贴、住房津贴、无收入和低收入者救济等,保障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福利国家的衰落与福利社会的兴起

欧洲国家这套“福利国家制度”,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西欧在二战后得已迅速地恢复与发展。但是随着西欧国家人口老龄化与失业的增加,以及7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普遍遭遇的经济衰退,负担沉重的福利国家已无法支付高昂的福利开支。1979-1981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占政府开支的41.2%,瑞典是48.4%,联邦德国竟然达到了68.8%。此时的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政治危机使福利国家陷入了步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的地步。

198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了一场名为“80年代的社会政策”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与会各方均对福利国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批评并献计献策,福利社会的概念随即被提出。

四、福利社会的理念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的E•范来内普提出“福利社会”,用它来代替陷入危机的“福利国家”。90年代,经过社会人的极力推崇和重新表述,福利社会开始在西欧流行起来。福利社会并不是简单的对福利国家的取代,而是对福利国家种种弊病进行改良和完善,因此各国提出了许多方案和政策,如去机构化、去科层化、市场化、商品化、契约外包、民营化、及社区化等等。

福利社会与福利国家不同,当福利国家的视野涉及公共财政,政府政策制定进程这些话题时,福利社会的视野则更关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它更强调对市民社会组织形态的关注,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视野来看待福利体系。福利社会还可以反映有一个社会总体的幸福状态,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一个所有人都能获得良好生活状况的社会。福利社会也可以是一种政策模式或发展战略,其目标在于如何通过调动非政府组织、社会、家庭等机构来实现自我运作、自我依靠、自我保障的能力上,福利社会即意味着分权(分散)以及参与。此时,政府已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福利的责任开始由政府、市场、家庭、社区等共同承担,即一个从单一目标到多目标,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福利社会的多元主义是介于传统农业社会时代的“补缺型”和现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制度行”福利之间的中间路线,这种多元模式,减轻了财政负担,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加大了社会对福利的支持力度,同时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福利需求,也是福利国家在面临福利危机时的必要选择。另外,福利社会还有社会投资趋向/社会质量取向等等不同的发展方向。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福利制度,即便是现在备受推崇的福利社会制度也有不同的发展取向,在中国社会福利建设的进程中的道路也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之路。正如国内某位知名学者所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远景目标甚至中国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即使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参考文献:

[1]林闽刚.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J]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林卡.“福利社会”:社会理念还是政策模式?[J].学术月刊,2010年4月.

[3]黄晨熹.《社会福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 彭华民.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7月.

[5] 景天魁,毕天云.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意义[J].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9期.

[6] 王彩波,李艳霞.论西欧福利国家及其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5月.

[7] 李纪才.从传统的福利国家到积极的福利社会[J].中国信息报,2002年4月.

作者简介:

张小伟,男,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教师。

董林,滨州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08级本科生。

上一篇:农村非法行医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议东莞小微企业赊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