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

时间:2022-06-12 03:17:08

农户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

摘 要:依据中国8省份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层面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市场相对封闭、交易半径较小,且主要发生在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农户民间借贷存在不对称现象,可能是资金流入农户、农村的一条渠道。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存在市场交融和区分,相互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应该重视和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间借贷;市场边界;封闭;交融;农户

最近,民间借贷的风险不断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许多人看来,民间借贷的空间正在不断扩展,已经摆脱了熟人社会的传统领域,而民间借贷的风险也在急剧扩大。但实际上,新的案例大多发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参与交易的对象也大多不是农民。真正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特别是农户层面的民间借贷,虽然也在发生转变,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项研究依据中国8省份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层面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发现农户层面民间金融市场仍然相对封闭、交易半径较小,且主要发生在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项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专门为此进行的农户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本。样本省的选择以地区分类为主,尽量让每一种类型的地区都有代表;样本县、样本乡、样本村、样本户的选择主要考虑收入水平分组。收回样本2018份,经过校验、审录及二次补充调研等,最终汇总录入的有效农户样本为1882个。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

调查省份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农村地区的不同类型。其中辽宁代表东北地区,宁夏代表西北地区,河北代表华北地区,湖北、江西代表华中地区,广西代表华南地区,浙江、江苏代表华东地区。调查时间为2006年7月。

二、 农户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

(一)民间金融的市场半径(地理空间圈)

民间金融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社会和人员的流动性较差,民间金融的市场范围一般以社区的地理边界为界,市场半径较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民间金融的市场半径相应扩大,但市场主体仍限于本土社区。

1.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本乡本村

在全部1882户农户中,曾发生过民间借入行为的农户共1375户。在这1375户中,借款对象的居住地的分布如表2:

比较借款人与放款人的居住地,在借出资金的农户中,放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更近,即5公里以内占79.6%,村内的关系占62.2%;而在借入资金的农户中,双方在5公里以内的72.4%,村内的关系占49.5%。

(二)民间借贷双方的关系(社会关系圈)

民间借贷的市场空间小或市场半径小,意味着民间借贷的双方关系与地缘关系有关。但在民间借贷中地缘关系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血缘关系在民间借贷交易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这些数据表明,借贷双方的关系属于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的占57%,尤其是兄弟姐妹关系的占了49%,达近一半的比例。三代以内的亲戚关系占17%,即属于亲密的血缘关系的合计占了74%。另外,属于朋友关系占16%,属于邻居关系的占4%。

调查数据还表明,农户民间借贷绝大多数直接发生在借贷双方之间,很少经由第三方介绍或担保。在1375个借贷交易中,双方直接交易的为1265户占92%,只有110起经过了第三方介绍或担保,只占8%。

对农户的主观意愿性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农户需要借钱时,优先考虑的借款对像仍然是以“自家人”为主。在1882户中,有 953人选择“兄弟姐妹”,占50.6%;有207人次选择了“父母子女”,占20.5%;有207人选择“信用社”,占11%;选择“三代以内的亲戚”有128人,占6.8%;有120人选择“亲密朋友”,占6.4%。也就是说,在需要借钱时,71.1%的人首先选择的是自己的父母儿女和兄弟姐妹,当农户需要资金帮助时,认为最可能和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家人。

借贷双方大多属于较亲密的血缘关系,证明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定性,即主要是互的借贷关系,这与商业化的借贷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也说明农户层面的民间金融市场是相对封闭的,因为血缘关系是边界清晰的,它难以向外连续扩展。相对而言,商业化的借贷关系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地向外扩展。

综上所述,尽管经过市场化的改革,社区开放性和社会流动性都大大增强,但是农户层面民间借贷的市场空间和借贷半径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主要还是局限于社区之中,尤其是村庄之中。农户借贷关系也主要发生在血缘关系中,特别是直系亲属中。这种情况表明,除了社区中的信息对称外,借贷双方的情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农户民间借贷的不对称现象

许多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农户民间借贷借款与放款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一般来说,民间借贷的借入规模远大于借出规模。我们这次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同样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借款人的数量远高于放款人(1375人对953人),户均借款额也远高于户均放款额(9905元对5197元)。民间资金流动呈现净流入的状态。

从理论上讲,由于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边界清楚、相对封闭的市场,借款人与放款人在户数、借款额度上应该是基本对称的,即借款人与放款人在人数和金额上误差不应很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户借入多借出少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存在外部“支援者”。调查资料表明,民间资金的外部“支援者”基本上是城里的亲戚和朋友。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居住在城镇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有能力也有意愿向还在农村的亲戚提供帮助。

调查数据为这种解释提供了支持。首先,借入资金的农户与放款人的平均地理距离要远高于借出资金的农户与借款人的地理距离。前者的平均距离是12.7公里,后者平均距离是8.5公里。前者比后者多了4.2公里。前面已经介绍过,借贷双方地理距离超过50公里以外的占了2.2%,这2.2%比例的借贷双方关系均是直系亲属。

其次,借入户样本中放款人居住在本村的明显少于借出户样本中借款人居住在本村的比例,少了12.7个百分点;而放款人居住在外乡的比例明显多于借款人居住在外乡的比例,多了5.5个百分点。

第三,从借贷双方的关系看,农户借入时双方是亲密的血缘关系的比例明显多于农户借出时的同一比例。借入时双方的关系属于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的占57%,尤其是兄弟姐妹关系的占了49%,占近一半的比例;加上三代以内的亲戚关系占17%,合计属于亲密血缘关系的占了74%。而在农户借出时,双方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只有35.8%,比前者低21.2个百分点;加上“其他三代以内亲戚”等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占53.8%,比前者低20.2个百分点。

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么,在正规金融如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从农村不断抽血的同时,民间金融则通过亲缘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从城镇向农村输血的功能。

事实也确实如此,样本数据表明,农户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户均8057.4元(2006年6月底),同时得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户均只有3166.3元,户均从正规金融渠道净流出资金4891元。而在民间金融市场,农户民间借贷借出余额户均2828.6元,民间借贷借入余额户均5148.6元,户均从民间金融市场净流入资金2320元(见图1)。

存款和货币资金理财市场上,正规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民间金融。1882个样本农户中,有44.87%的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存款,户均存款余额为8057.4元;有46.71%的农户购买了保险,户均保险余额为496.9元;有18.97%的农户拥有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户均股份余额为176.8元。相比之下,将资金借出给民间借贷的农户占比为28.48%,户均借出款余额为2828.6元。

贷款市场上,民间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正规金融。1882个样本农户中,有18.54%的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未还贷款,户均贷款余额为3166.3元;而与此同时,有未还民间借贷的农户占比为27.68%,户均借款余额为5148.6元。就已经发生的贷款现实来看,不论比率还是余额,民间金融都远远大于正规金融。从农户的主观选择来看,全部样本(1882户)中,农户需要借钱时首先考虑的借款对象,50.6%选择兄弟姐妹,排在第一位;20.5%选择父母子女,排在第二位;11%选择农村信用社,排在第三位;而选择其他银行的只有0.2%,排在十位以外。这说明农户借款时对民间金融的依赖更大。

即使在同样的贷款市场中,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也提供了不同的产品。正规金融借贷条件相对严格、利率相对较高。在仍有贷款余额的农户中,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50.88%需要抵押担保,从其他银行贷款的农户82.35%需要抵押担保,相比之下,从民间金融市场贷款的农户只有3.07%需要抵押担保;农村信用社的平均贷款利率为8.9%,其他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为8%,而民间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只有1.7% ;正规金融机构贷款100%会有明确的贷款期限,而民间金融贷款中只有15%商定了明确的期限。在确定了期限的贷款中,平均的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为1.4年,其他银行3.5年,而民间金融为1.8年。总的来说,民间金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民间金融利率不均衡,不排除个别地区利率较高的情况),更多属于没有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期限也相对灵活。

(三)正规金融贷款难仍然存在

有过民间借入资金行为的1375户农户中,曾经有213户是先向信用社和银行多次求贷而不得的,占15.9%。这些农户愿意从正规机构借贷而不是民间借贷,只是从正规机构贷不到才转而求助民间金融。

信用社和银行不给贷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担保:63人,占29.5%;2.无关系:58人,占27.2%;3.超过了贷款额度:44人,占20.7%;4.无抵押:39人,占18.3%;5.没送礼:9人,占4.2%。

这些情况表明,目前信用社的贷款额度控制、抵押担保制度以及垄断是农户得不到贷款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户贷款难很大程度上与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和产品设计有关。

(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

对借入民间资金的样本农户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选择从民间借款而没有从银行信用社贷款的主要原因依次分别是:银行要求抵押、担保;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不方便不及时;民间借贷很容易很方便;银行利息较高等。另一方面,对那些把钱借给他人而不存在银行信用社的农户来说,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依次分别是:为了维持亲情、友情;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借款请求;对方曾经帮过自己;以后自己需要的话也可以向对方借钱;银行信用社存款利息太低、借给私人利息较高等。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互补,比如有关利率价格的考虑明显暗示了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而超出银行信用社贷款额度这样的原因明显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更多的因素,比如有关借贷条件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考虑则既有可能属于竞争关系、也有可能属于互补关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许多学者指出分散化、小规模的农村信贷特点,以及正规金融体制的不适应,导致了农村非公有经济主要依赖内源融资或求助民间金融的现象等认为不发达国家金融抑制现象导致了二元金融体系的广泛存在。国外金融中介理论在强调金融中介机构信息优势的同时,也关注到民间金融在制度与技术层面与正规金融的差别所在,一些文献讨论了民间金融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合约履行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普遍认为民间金融能够以社区为依托,低成本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能够通过非抵押担保的形式来保障贷款的安全。因此民间金融能够满足小型客户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同时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半径(地理空间圈)相对较小,民间借贷双方的关系(社会网络)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本乡本村,近距离的借贷关系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借贷的市场半径小和空间的局限性,证明了民间借贷对借贷双方信息对称的高要求,只有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发生在熟人社会,民间借贷才得以成立和发展。民间借贷双方大多属于较亲密的血缘关系,证明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定性,即主要是互的借贷关系,这也说明民间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因为血缘关系是边界清晰的,难以向外连续扩展。

分析表明,我国农户民间借贷存在不对称现象,可能是资金流入农户、农村的一条渠道。调查数据中,借款人的数量远高于放款人,户均借款额也远高于户均放款额,农户民间资金呈现净流入的状态。除了调查和统计误差外,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借款人的借款对象有一部分是城镇人口。换句话说,在正规金融如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从农村不断抽血的同时,民间金融则通过亲缘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从城镇向农村输血的功能。

目前,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市场交融和区分。虽然在贷款市场上,民间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正规金融,但在存款和货币资金理财市场上,正规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民间金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肯定和重视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对不同的民间金融可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农户层面,互借贷仍占主流,真正高利贷、高风险的民间金融很少,并不需要很多强制性的监管,不过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测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张元红. 农民的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观察,1999(1).

[2]温铁军. 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EB/OL].[2001-06-07].中经网50人论坛.

[3]何广文,等. 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研究[R].农业部软科学课题报告,1999.

[4]郭沛.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25.

[5]曹力群. 目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J].中国农村研究,2001(6).

[6]Wolz, Axel.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inance System in Vietnam[R]. http://www.rzuser.uni-heidelberg.de,1998.

[7]Montiel, Petter, etc.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Macroeconomics Analysis[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3.

[8]Atieno, Rosemary.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Lending Policies and Access to Credit by Small Enterprises in Kenya[R].AERC Research Paper, 2001(111).

[9]林毅夫,李永军.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R].北大中国经济中心讨论稿,2000.

[10]爱德华·S·肖.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防治玉米病虫害 提高玉米亩产量 下一篇:长途客运安全需部委协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