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经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2:10:01

农户经营论文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农户联合经营可以更大程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力

农村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才能化解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而农户联合经营是改善家庭经营中诸多矛盾的有效方法"农户联合经营是专业化生产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经营的发展,是把农户、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经营,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力,一方面延长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链,另一方面使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经营得以全面发展"这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补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一是联合经营使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联合生产,更重要的是实现小规模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协和经营,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单一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经营规模小、经营实力弱,通过联合经营实现横向一体化,可以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促进市场营销渠道的开拓和产业链条的延伸,降低交易不确定性,并通过减少中间购销环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共同投资,促进纵向一体化经营,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中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化链条中各主体、各环节更紧密地合作发展,通过成员生产行为一致化,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开展品牌化建设,在有效整合各成员资源、形成合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合作组织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能力提升转型,向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方向迈进"二是联合经营是小农户适应大市场的客观必然,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联合经营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国农业大面积规范化经营,是克服我国目前农业投资不足的最佳选择"联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为农业生产者拓宽融资渠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必须是大农业"推动农户家庭经营向联合经营转变,农户通过横向联合发展规模化经营、纵向合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户联合经营,能够克服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弊端,把农业家庭经营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有机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联合经营可以优化劳动组织,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联合经营可以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优化劳动组合,增强农民群体凝聚力,使劳动组织群体心理及行为有效达到组织目标,更好地实现劳动价值的创造,科学配置生产力要素,同时也使劳动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合理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协作,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挖掘农业农民内部潜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客观需要"。

推动农户家庭经营向联合经营转变的建议

农户家庭经营向联合经营转变,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要通过政策逐渐引导,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支持范围逐步扩大的方式方法,实现这种转变,逐渐使这种农户联合经营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经济组织,以适应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一是充分认识发展农户联合经营的现实意义"农户联合经营不仅仅是将农民简单地联合起来,而且是将现有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起来"目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基本是小规模或专项松散的联合,只有通过这种较大规模、多项的紧密联合,所形成的联合体才能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而满足农业生产力稳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多目标约束下,农户联合经营是有效组织我国农业家庭经营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它不仅弥补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缺陷和不足,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流动组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了农村微观组织的制度发展;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化解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加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户联合经营的支持"农户联合经营体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在财政方面,要对目前已经运营农户联合经营体给予补助,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农户联合经营体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将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财政专项和投资建设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户联合经营体实施"同时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能力、技术服务水平、质量检验检测水平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0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提高经营品牌化水平"在税收方面,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6的基础上,继续扶持农户联合经营体,减免经营初期税费,并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农户联合经营体的发展方向"在信贷方面,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户联合经营体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体健康发展的助推器作用"首先,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体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在政策规定上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及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社(会)建设的途径"第三,政府协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联合体,解除联合体成员间/搭便车0的负激励和信息不对称的双重障碍,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体改善资金、土地、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发挥公共平台作用"三是允许大资本大企业进人农村组建联合经营体"从我国联合发展工商业中得到启示,农业发展中也可以大胆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兴办/三资0农业企业;借鉴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的成功经验,组建专业性农业生产公司;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组建各种联合企业的可取经验,按专业化协作原则,建立跨地区、跨省市、跨行业、跨部门联合公司或联合企业,也可以突破不同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组建各种综合性的以开发农业为主体的实业性、股份制公司,充分发挥各种不同联合经营形式的特点和优势,调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切潜力,把一切可利用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调动起来,变成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力量"四是不拘一格,联合经营发展农村"可以根据国情采取具有自己特点的联合经营形式,淡化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央企业与地方农村经济横向联合,把中央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办成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抓好农村经济结构总体调整前提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和农业用地规模经营,并把乡镇企业发展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建好农村城镇;把国营农场办成大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地;构建以农业资源、市场需求为基本约束的多目标、非线性、动态性产业路径选择模型,有效提高农户联合经营的资源利用率、劳动产出率、投资回报率和生态循环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向农业集聚,使农户联合经营沿着现代农业方向科学发展;通过教育培训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普及农民的市场经济、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知识,增强农户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提高农户参与联合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基础"。

本文作者:张磊工作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012-06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社会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时期同样的发展滞后问题,尤其是在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本及劳动力各要素的流动呈现出结构性扭曲:稀缺的土地与资本要素快速外流,众多的农业人口及劳动力要素缓慢外流。这种结构性扭曲现象表明我国人地紧张关系的基本国情不仅没有通过持续稳定的国民经济增长得到缓解,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态势。这种负面效应提示我们:靠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步履维艰,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具有互动作用:即农民收入增加会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加速农地使用权流转会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在坚持土地公有权和稳定土地承包权前提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动农户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从而催生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又一基本内容:“搞活土地使用权”,促进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现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增收效应

从农户户均经营规模来看,我国农户户均经营耕地规模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这种下降趋势是同耕地经营规模扩大趋势交替进行的。由表1可以看出,从1986―2003年,农户户均经营规模有四个时期呈现下降趋势,它们分别是1986―1987年、1988―1990年、1991―1997年以及1999―2000年;另外四个户均经营规模扩大交替时期分别是1987―1988年、1990―1991年、1997―1999年以及2000―2003年。农户户均经营耕地规模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长导致户均经营耕地规模的减小;二是耕地占用导致户均经营规模的减小;三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流转导致户均经营规模的扩大。

笔者2006年所获得的样本户抽样调查表明,2005年浙江省全部样本农户平均的农地经营规模为2.43亩/户,人均0.67亩/人;湖北省全部样本农户平均的农地经营规模为6.84亩/户,人均1.72亩/人;四川省全部样本农户平均的农地经营规模为4.61亩/户,人均1.22亩/人。从样本户的人均经营规模来看浙江省仅为0.67亩/人,明显小于湖北省的1.72亩/人和四川省的1.22亩/人。[1]

尽管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业不是一个具有显著规模效益的产业。如世界银行对肯尼亚小农场和大农场的对比研究发现,规模在0.5公顷以下的农场的每公顷单产是规模在8公顷以上农场的19倍,前者的劳动用量也是后者的30倍。在印度,规模在2公顷以下的农场的每公顷土地收入比规模在10公顷以上的农场高出1倍多;在巴西,每公顷土地的纯收入随着农场规模的增加而递减,规模不到1公顷的农场每公顷土地纯收入比规模在1到10公顷的农场高出几乎2倍,比规模在200到2 000公顷的农场则高出30倍。科尼亚对15个发展中国家不同规模农场中各种农业投入、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农场规模与农业投入和每公顷单产呈反比;普罗斯特曼和里丁格使用117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每公顷谷物产量最高的14个国家中有11个是小规模农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山东农业大学1995年对山东358个农户的调查表明,规模经营农户与小农户的单产之间也没有什么差别。万广华等(1996)根据农业部与澳大利亚阿德雷得大学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谷物生产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玉米的规模经济指数为1.169,晚籼稻为0.967、;冬小麦为1.107、早籼稻为0.985、薯类为0.904。金和辉等人(1989)基于1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表明,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呈相反关系。但也有少数学者的调查研究结论刚好相反,如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领导小组(1994)基于典型地区的分析认为,规模经营农户的单产比一般农户高。瑞定杰、康赛优(2003)的研究表明总体上小型农田的面积在逐步增加到4公顷的时候生产率保持上升态势,但非常小的农田尤其是面积小于0.5公顷的农田的生产率是很低的,而且不会高于套种农田的生产率,当种植面积超过4公顷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梅建明认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农地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2]。

以上的统计和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人均经营耕地规模还是户均经营耕地规模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经营面积太低,这说明我国农户的农地经营规模具有超小规模经营的特性[3],而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为1.4公倾,韩国为1.2公倾。与此同时,我国农户的经营地块比较分散。可见,我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是严重偏小并分散,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农地流转使农地适度集中,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地制度的必然选择。

笔者的调查样本中[1],东部地区的浙江省,虽然人均耕地只有0.67亩,但人均农业收入水平却是3 631元,高于湖北省的2 782元,这就是说样本户浙江省的土地收益明显高于湖北省的土地收益。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浙江省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大部分农户都从事非农业生产,农地流转规模大,使一部分农户租入大量的土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配置效率。但从我国的总体上看,我国农户的农地经营收益明显偏低,而且耕地的投资收益率低于非耕地的投资收益率,严重影响了农户的农地经营投入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居民的农地经营规模小且分散,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户的农地经营投资积极性,而且对于吸收社会资金以提高农地的投入水平具有抑制作用,并严重影响了农地市场化流转的实现,进而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这一农地流转制度目标产生负面影响[4]。偏低的农地经营收益水平既与农业生产的技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水平有关,也与严重偏小的农地经营规模相关。农地经营收益与农地经营规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超小的农地经营规模与严重偏低的农地经营收益的互相作用,使我国的农地经营趋向恶性循环,农地经营规模进一步缩小,农地经营收益进一步下降。由此,从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角度考虑,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农地(特别是耕地)经营收益的提高显得至关重要,国家在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方针,进一步降低土地承包费用的同时,必须通过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销售补贴和加快农地使用权流转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农地经营收益的根本性转变。

二、农户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农户从事非农职业提供了制度基础,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户从事非农职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为农户进行农地流转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使之成为现实。农户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农户从事的职业、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的差异,进而导致农户不同的农地流转行为。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收入水平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第二,来自于农业的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第三,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本节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全国不同收入水平影响农户租入与租出农地的行为进行分析,第二和第三部分是从样本户的角度即样本户的收入来源情况对农户租入与租出农地行为进行分析。

1.不同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本部分从全国总体情况出发,以历年来农户经营耕地规模为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耕地流转行为。

第一,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转入和转出土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转入农地的行为与农户的收入水平正相关,即收入水平越高转入的土地数量越多,收入水平越低转入的土地量就越少。这或许是因为,处于高收入群体的农户,也处在具有较发达的土地市场地区,并且经营土地能够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所需要的土地能够通过土地市场等各种渠道得到满足。而相反,处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收入水平也较低,经营土地的比较效益低,使低收入者既无能力也无吸引力转入土地,所以转入土地的数量也较少。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转包出土地不象转包入土地那样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转包出耕地中,次高收入的农户变化最大,尤其是在1993年,这可能是由于1993年粮价下跌,使从事农业生产几乎无利可图,所以不同收入组均表现出强烈的转出土地的愿望,而在其他年份,则转出土地的农户与收入水平的相关性不大,表现出比较平稳的变化,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农民转出土地的愿望有所增加。

第二,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经营耕地面积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收入水平与农户经营农地面积负相关,即经营的土地越多,农户的收入水平越低,而相反,经营的土地越少,则收入水平越高。这可能是由于在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虽然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农户经营土地的面积大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农户经营农地的面积大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农地使用权流转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户农地的经营规模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从整体上看,在现有的生产状况看,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经营农业并不能使农户致富,在现有农地经营规模的条件下,经营农地的规模越大,农户却越贫穷。[4]同时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依靠农业,而现有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高,使经营农业的利益非常少。

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低收入农户还是高收入农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户耕地转包入和转包出面积都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以1996年为基期,1999年低收入农户耕地转包入速度和转包出速度分别为214.29%和122.22%,中等收入农户耕地转包入速度和转包出速度分别为233.33%和176.92%,高收入农户耕地转包入速度和转包出速度分别为129.03%和147.37%。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农户耕地转包入速度明显快于转包出速度。根据表1和表2相关数据计算,80年代末农户耕地转包出规模略大于转包入规模,1987―1989年3年农户平均转包出耕地规模为0.41亩,而转包入规模为0.34亩。但是到了90年代,农户平均转包入耕地规模明显大于转包出规模,1997―1999年3年农户平均转包入耕地规模为0.27亩,而转包出规模为0.19亩。

2.农业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文中所称的样本是笔者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全国22个省市就“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与价格体系”所做的抽样调查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笔者非常感谢挚友邓大才同志对本论文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及充分的详实的第一手调查数据,我的论文能够利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与他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笔者从500多份样本中经过加工整理,精心筛选了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块的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51户、43户和48户共计142个样本户来进行研究。由于预计研究的目的决定了所调查的样本是参加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户,也就是说,大部分样本户均有租入或租出农地的行为。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以浙江省的51个样本户为例进行说明。

农业收入水平主要指农户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水平,这里主要包括农户从农、林、牧、副、渔等所获得的收入水平。农户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动机,他会在有限的资源上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求得效益最大化。当农户从事农业获得较高的收入时,农户具有扩大经营规模的冲动,这时农户就有意愿转入土地。相反,当农户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较小甚至是亏本时,农户就有转出土地的意愿。典型调查样本农户的农业收入水平与农地流转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定理一 农户从农业获得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越有意愿转入土地;农户从农业获得的收入水平越低,农户越有意愿转出土地。

从调查的样本户中,农户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水平高低与农户的土地租赁行为可以证明这一点。

3.非农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经济行为必然是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优势对农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般来说,农户参与非农就业机会越多,家庭非农收入越高,则农户可能倾向于将人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到非农产业,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家庭小规模土地耕种效益低,对其吸引力减弱。[5]因此,那些劳动力不富余、非农收入又能够维持当地体面生活的农户,往往会把部分或全部土地转让出去。反之,参与非农活动机会少,非农收入比例小的农户,为了提高家庭劳动生产率,则有转入土地的意愿。而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自然、经济条件差,家庭小规模耕种土地收益非常低,相比较外出打工收入高于种田收入,因此,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普遍,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也较强,流转数量也较多。由此可见,非农收入无论对土地转入还是转出都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农户参与非农活动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动力之一。典型样本农户非农收入与土地流转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定理二 来自于非农收入的水平越高,农户越有意愿转出土地;来自于非农收入的水平越低,农户越有意愿转入土地。

从浙江省样本户的非农收入水平与农户租入和租出土地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基本上符合定理二。首先,从农户租入土地与非农收入的变化趋势看,农户的非农收入水平越高,农户租入农地的可能性越小,即二者存在着负相关。随着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单位农户租入农地数量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少。表6的第2、3、4、6和7行的变化情况是符合上述定理的。但第5行和第8行的变化与上述定理不符。这是因为笔者所计算的是样本数的平均数,不否认个别农户租入行为的变化对总数及平均数的影响。在收入为20 000―30 000元组中共有4个样本户,其中有一个农户的年非农收入为21 500元,而农业收入为19 800元(同上注),该农户采取兼业的形式,既可以从农业中取得将近总收入一半的收入,又可以从非农收入中取得多余总收入一半的收入。而经营农业对于他来说,也是有效益的,所以他租入农地45亩,从而使该组的单位农户租入农地的平均数增加了。在收入为50 000元以上的样本户中的变化情况与上述相同,这里不再累述。其次,从农户租出土地与非农收入的变化趋势看,农户的非农收入水平越高,租出农地的可能性越大,即二者存在着正相关。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是符合上述定理的,但由于浙江省经济比较发达,人均耕地少,在总人数越多的组,单位农户的耕地数量就越小,由于样本户的户均耕地数量为2.43亩/户,租出土地的数量小,所得的单位劳动力租出土地的数量必然会小,在第2行和第8行(同上注)就是这种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总体的变化趋势。

以上笔者探讨的出发点是考虑到总样本收入水平变化对农户租入和租出农地行为的影响,从上述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从总收入的变化中探讨问题并没有完全说明单个样本户的情况,在单个样本户的收入构成中,他的非农收入水平和农业收入水平都很高,这时他租入或租出农地的行为就与总体变化存在着差异,即他的租入或租出土地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该农户从农业或非农业获取收入的绝对水平的高低,即从农业获得的收入高,他不一定选择租入土地的行为,从非农业获得的收入水平高,他不一定选择租出土地的行为。而是取决于该农户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的优势能力、投资偏好和过去的经验等,如果从事农业生产更有利于增加收入,他就会选择多租入农地,相反,他就会选择租出农地的行为。这里作为定理一和定理二的补充可以得到如下推理:

推理 农户的投资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从农业或非农业获得收入水平的高低,他的优势能力、投资偏好和过去的经验等对农户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农户从农业和非农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很高时,从农业得到的收入越容易,农户越愿意租入农地;从非农业得到的收入越容易,农户越愿意租出土地。

例如浙江省的第19个样本户(同上注),在他的总收入构成中,来自于农业的收入为60 000元,来自于非农业的收入为60 440元,即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水平基本上相等,并且无论是单个的非农收入水平和单个的农业收入水平都已经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户的总体收入水平,他选择租入或者租出农地的投资行为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投资偏好、特长和能力等,如果说经营农业对于他来说更有利于他增收,他会选择租入更多的土地,相反,经商对于他增加收入更有利,他就会选择租出土地,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商业中去,从而获取更高的收入。在该样本户中,该农户选择了租入更多的土地为15亩,从事农业生产作为进一步增加收入的手段。

三、结 论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农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增收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要加速农地使用权流转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而要增加农民收入当务之急必须加速农地使用权流转。增加农民收入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艳.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济――兼论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J].中国农村经济,2002,(9).

[3] 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刘艳.产权制度:农民增收的深层瓶颈[J].财经问题研究,2002,(11).

[5]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 赵新龙.权利扶贫:农村扶贫突围的一个法治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7]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S].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与有效配置,是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因此,希望通过创建科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以西畴县农村承包地流转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真正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发挥农村土地的效益,更有利于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况

西畴县土地的流向都是流入农户之间,全县有承包耕地面积172546.5亩,其中:田46044.8亩,地126501.7亩,从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土地流转涉及1782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00%,流转农户有4554户,占总承包户的8.4%,流转面积148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8.6%。以上调查仅仅只是对西畴县地区,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窄的,但是凸现的问题却并不少,这其中固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实践层面由于执行者本身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也有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习惯带来的问题,然而更根本的一个方面还是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中不完善、不健全而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全面分析考察西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是很低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地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流转比例)基本保持在1%~8%之间,发达地区一般保持较高的水平,有的甚至达30%以上,内地则较低。”[1]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自发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保持在l%-3%之间,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的比例稍高一些”。从西畴县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看,土地流转涉及1782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00%,流转农户有4554户,占总承包户的8.4%,流转面积148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8.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性的不平衡。在离县城近的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非常活跃,而在离县城远的地区,流转程度却非常低,流转具有封闭性,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流转相对困难。二是事先须经发包方同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转。三是流转还不规范,农户间的流转大多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很少采用书面形式,有些地方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流转。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够规范。目前,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完备流转手续、规范流转程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四是土地流转方式还存在问题,对是否应允许抵押、继承等实践中存在争议。五是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流转市场发育不良,中介组织匮乏,信息不灵,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完善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策略

(一)规范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运作程序

为了避免在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出现土地纠纷,建议必须规范运作程序:

第一,民主议定。凡是由集体统一组织流转的,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流转期限、租金的确定,必须经当事人的同意方可进行,决不准少数人说了算。第二,逐级审批。凡向本村以外流转承包经营权的,须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土地流转申请,经审议同意后方可实施。如涉及利益关系复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向乡(镇)政府请示,由乡(镇)政府把关。第三,签定合同。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一定要有较清楚的流转意愿表达、有效的实现方式,转包、互换、出租的期限,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价款及支付方式、双方应履行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第四,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立法模式。所谓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登记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生效的要件,如不经登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生效、不受法律保护。

(二)完善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体系

第一,培育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确立土地流转上的经济利益关系。加快培育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市场决定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价格机制。政府应在市场准入、交易程序、权利义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缔造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发展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是推进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建议建立诸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流转中介组织要调查、收集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资料,并通过一定的渠道甚至媒体公开,使供需双方能够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沟通供需双方的联系,为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双方提供信息引导、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为实现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

(三)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加快土地的流转,就必须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根据我国国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三种保障项目。

四、结论

本文是建立在对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现状的分析,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我们仍无法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所在,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却为何又在很多方面打上了债权的烙印?法律规定有欠完善,实际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各级政府以行政手段强制土地流转;再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又指给予过低的补偿甚至不予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用益物权范畴,用益物权的权能主要表现为使用和收益,包括权利人自己使用土地并收益和权利人将土地让与他人使用而从中获得利益。”[3]针对当前西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现实中,本文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制度的些许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够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产生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难点和建议,傅晓,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17-18.

[2]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现状与完善,魏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17-21.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 社会保障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探析 浅析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浅析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 浅析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浅析社会保障与就业政策的关系 浅析社会保障中的政府间关系 浅议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现有社会保障的关系 社会保障 农民共享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关系的探讨 农地产权、社会保障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我国农地制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吗 基于土地功能偏好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模式探索 浅析社会保障税的性质 浅析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 浅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浅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浅析 社会保障的新理念与中国农民扶持性社会保障体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民保障需求的关系 浅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民保障需求的关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林 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土地制度,它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特别是失业保障功能,对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至今难以替代。因此,保持和完善家庭承包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其与农民保障需求的关系,是今后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目标之一。关键词:农地社会保障;农民保障需求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204-01要理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民保障需求的关系,需要深入认识现有农地制度在哪些方面对农民发挥着社会保障的作用。笼统而言,现有农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体现为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这种基本生活保障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情况。对于失业农民工来说,它发挥着类似失业保障的作用;对于老年农民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养老保障的作用;对于温州等地和城郊的富裕农民而言,农地的保障功能事实上趋于弱化,因此,农地保障功能转化为一种福利性收入。可见,从全局看,放松农地的非公益性开发,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那些迫切需要社会保障的大多数农民的保障需求。

要理顺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民保障需求的关系,还必须着眼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动态流动,深入认识这种转型和人员流动与农民保障需求的潜在关系。目前,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就业,然而,他们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完全意义的市民。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农村人口的被动迁移问题,那些偏远山区的一些村落越来越不适合居住,那些进不了城的农民最终不得不放弃耕地被动地向中心村、镇迁移。这些被动移民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三无”农民。

上述分析表明,农民的保障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情况的农民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农民,在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需求。因此,农地制度改革应反映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并有利于理顺农地的生产资料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关系。

首先,应继续坚持将农地经营权长期、稳定地落实给农户,充分发挥其农村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些学者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更倾向于农地随人口的变化定期重新分配。这突出反映了农民对农地保障功能的依赖。然而,农地经营权的频繁变更不利于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发育,不利于农地生产要素功能的发挥和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中央将承包经营权延长到30年是有其必要性的。为此,我们应该在继续坚持和进一步稳定农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需要。对于农户内部自行调整后仍不能按既有标准满足新增人口的农地需要的情况,应通过社会保障的补充来化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既有农地经营权的社会保障功能并不足以补偿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在保持和完善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我们仍然需要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资金投入。

其次,应当建立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向“土地保障基金”的转换机制。这种机制必须能够充分保持和发挥家庭承包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作用,又必须使农地从既有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脱出来,成为农民能够自主转让的生产要素,使农地经营权在市场流转中升值。这样,作为保障资源,农地不仅能够发挥保障性作用,农民还能通过农地经营权市场获得更多的福利性收入,从而间接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农民融入城市的社会保障标准,同时使家庭承包农地能够转化为农民城市化后的社会保障资源,并建立一种转移接续机制。这样,农民在有条件融入城市的情况下,才不至于陷入融入城市和保持农地经营权的两难选择中。从这些思想出发,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土地保障基金”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将农地经营权进一步长期而稳定地落实给农户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依法自主地有偿转让农地经营权。与此同时,应该通过制度性规定和政策性鼓励,使农户将农地转让收益存入专门的帐户,并限定其使用范围。此外,还应当考虑从征购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一部分,设立一种“农村发展援助基金”,并将这笔资金比照现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按一定比例用于“土地保障基金”的配套。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跨区县项目如何拆分填报统计报表?

答:为满足分区县核算需要,从2009年定报起严格执行跨区县项目拆分填报的规定。拆分时按以下办法处理:

(1)将跨区县项目拆分到涉及的各区县。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情况》(201-6表)中“项目建设地址代码”填写投资额所占比重较大的居(村)委会。

(3)其他指标数据按比重分劈。

2.具有多个审批文号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如何填报审批文号?

答:若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有多个审批文号,只需填报一个文号。按照优先选择的顺序依次为发改委、建委、规委、国土局、环保局等相关审批文号。

3.农村合作建房是否应计入经济适用房统计?

答: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中关于经济适用房统计的定义,农村居民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利用自有土地合作建房,因未纳入政府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无法拿到市建委核发的经济适用房产权证明,所以不应计入经济适用房。

4.如何划分农户建造经营性用房的投资性质?

答:若农户建造经营性用房(如旅游景区内建造住宿用房),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有营业执照即具有工商部门登记的注册类型;(2)不利用自有宅基地;(3)计划总投资超过50万元时,可计入农村非农户投资,否则计入农户投资。

■ 科技及中关村统计

1.科技项目表填报的项目是否需要正式的项目立项书?

答:严格意义上,科技项目表填报的项目均应有项目(课题)立项书,如果没有正规的项目(课题)立项书,但有较为固定的研究人员和财务上相对独立的专门开支和核算,也应填报项目表。

2.关于临时和外聘人员是否计入本单位科技活动人员?

答:临时和外聘人员如果是直接从事或参与本单位科技活动,包括参加本单位科技项目(课题),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且全年累计从事科技活动时间超过制度工作时间10%以上,同时其劳务费(含工资)是由本单位发放,则应计入本单位的科技活动人员,其劳务费(含工资)应计入本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3.如何计算“发表科技论文篇数”?

答:发表科技论文是指在学术刊物上以书面形式发表的最初的科学研究成果。具体包括在全国性学报或学术刊物上、省部属大专院校对外正式发行的学报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向国外发表的论文。科技论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首次发表的研究成果;(2)作者的结论和试验能被同行重复并验证;(3)发表后科技界能引用。注意:只统计本单位科技人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4.产品销售收入中的系统集成收入如何界定?

答:系统集成收入以系统集成商与项目委托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时所涉及的合同金额为准。例如,某生产手机的企业从外单位购入的手机配件200元,整台手机卖1000元。那么系统集成收入就应填1000元。

■ 房地产价格统计

1.非正常销售的房屋如何填报?

答:非正常销售房屋是指未按照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如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关系户和以成本价格销售给内部员工等。

样本单位存在非正常销售房屋时按以下方法处理:

(1)非正常销售房屋“规划住宅面积”分类与正常销售房屋分类一致时,从正常销售房屋中选择样本;“上期交易面积”和“上期交易金额”包括非正常销售房屋部分。

(2)非正常销售房屋“规划住宅面积”分类与正常销售房屋分类不一致时,分别从正常销售房屋和非正常销售房屋中选择样本;分别计算、填报正常销售房屋和非正常销售房屋“上期交易面积”和“上期交易金额”。

2.房屋销售中既不属于高档住宅又不符合普通住宅标准,但建委批准用途为住宅的房屋如何填报房屋类别?

答:对于房屋销售中既不属于高档住宅又不符合普通住宅标准,但建委批准用途为住宅的房屋中140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计入“其他住宅”;属于普通住宅标准的按照层数分为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

3.实际建设房屋用途与批准用途不一致时如何填报房屋类别?

答:按照房屋实际建设用途填报。

4.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中“上期交易金额”是按合同金额填报还是按业主实际缴纳的金额填报?

答: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均按照合同签订的金额填报。

5.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中样本交易单价月租金标准如何确定?

答:如果合同中有月租金额,则按照三个月的平均数填报;如果合同中没有月租金额,则将合同中的租赁金额总计按照租赁时间平均分配至各月,计算平均月租金填报样本交易单价。

6.跨年度项目的项目编码如何确定?

答:分三种情况处理。

(1)上年项目11月份销售完毕,次年该项目不再填报,其编码可为其他项目使用。

(2)上年项目12月份仍有销售,次年该项目继续填报,项目编码与上年一致。

(3)本年项目年度中销售完毕,项目编码本年度保持不变,次年其编码可为其他项目使用。

■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主营业务统计

1.外贸企业经营的未进入我国境内流通的商品是否计入企业的商品的购进或销售?

答:外贸企业在转口贸易中,从境外购进的商品,仅在免税区停留或未进入我国境内就直接被销往境外,尽管未在我国境内流通,但由于这部分商品的购销金额已纳入企业财务核算,其商品购进或销售应包括这部分商品的购销金额,分别计为进口或出口。

2.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统计指标“商品库存总额”与财务指标“存货”的区别?

答:“商品库存总额”指企业取得所有权的库存商品金额。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即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库存商品主要指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后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财务指标“存货”反映企业期末在库、在途和加工中的各种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核算范围大于“商品库存总额”的统计范围。

3.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否填报财务表(E103-2表、E603表)中的增值税?

答:如果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在进行住宿或餐饮经营活动的同时,也进行商品销售或其他产生增值税的经营活动,财务核算中设立了增值税账目,则应填报“增值税”,否则,不填。

■ 财务状况报表

1.如何填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营业务应付工资”?

答:“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指报告期内企业应付给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人员的工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根据会计科目“应付工资”中本期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归纳填列。

2.怎样理解调整后的“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指标?

答:2007年财政部调整部门决算编审口径,取消原“基本建设类收入支出总表”,将行政事业类收入支出总表和基本建设类收支表总表合并,形成“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为了便于单位填报,调整F103-2表、F603-2表、F203-2表、J103-4表和J203-4表中“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的指标解释,取消其中的“不包括行政事业收支之外在发改委立项的基本建设性支出”。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土地积零为整;背景;措施;成效;云南石屏;坝心镇新海资村

新海资村位于坝心镇西南部,距坝心镇政府所在地9 km,海拔1 440 m。最高气温39.5 ℃,年平均20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23 mm。距鸡石路、323国道线3 km。新海资村现有农户325户,人口1 215人,居住着汉、傣、彝等民族。该村土地肥沃,全村土地面积66.85 hm2,人均耕地0.067 hm2,林地300 hm2,主要种植水稻、大枇杷、杨梅等。2007年,人均纯收入1 556元。

1土地积零为整的背景

新海资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但随着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一家20多块田地的生产模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由于水利设施、田间交通条件较差,全村土地按自然条件分为水田、干田、旱地等3个级别,集体根据田块的自然条件把田、地分为12个片区,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田地,造成很多困难。一是一户人家至少有20块田,田地过于零星分散,增加投入,不便于管理,农户间容易产生矛盾,影响村内和谐。二是水利设施、交通闭塞,致使农田耕作困难,延误种植节令,农作物得不到良好的生长,生产效益低下。三是田地分散较大,不能合理利用,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规模化经营投资,不利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四是原二轮土地承包时,集体的田地全部承包给农户,集体没有预留机动田地,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致使公益事业建设没有经费保证[1]。

2措施

2.1创新思想,更新观念

在种种困难条件下,新海资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村委会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集中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根据中央关于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期30年不变的政策,在农户土地承包面积不变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积零为整”的新观念、新思路,从大处着眼,从大局出发,从根本上解决田地过于分散、无法经营的问题[2]。

2.2领导重视,组织坚强

在新海资村提出积零为整的土地承包新思想后,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组织成立由镇长任主任,副镇长、村总支书记任副主任,小组长、村民代表和部分群众为成员的积零为整的土地承包工作办事机构,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为推动积零为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3宣传先行,层层发动,营造浓厚的调整氛围

在积零为整的宣传工作中,新海资村充分利用广播、墙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在全村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营造出浓厚的积零为整土地调整氛围。短短1个月中,该村召开积零为整土地调整工作部署会议共6次、村民大会24次,板报宣传16期,宣传标语56条幅,通过大量的工作,积零为整土地调整工作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使广大农民意识到积零为整是生产的大事,为积零为整土地调整工作夯实了群众基础。

2.4坚持六个原则,规范有序推进积零为整土地调整

一是坚持“一事一议”群众自愿的原则;二是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积零为整土地调整工作;三是坚持各户积零为整土地调整后的土地总面积与原二轮土地承包总面积不变动的原则;四是坚持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五是坚持一切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六是坚持集体预留机动地不超过5%的原则[2-3]。在坚持以上6个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村民大会、举手表决的方式,把土地分为好、中、差3个级别,按田块的上下顺序抽签丈量,保持各户第二轮土地承办面积不变动,集体机动地预留3.33 hm2,稳妥推进土地积零为整土地调整工作。

2.5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权益

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二轮延包30年不变政策,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集合的双重经营责任制。全村共积零为整调整56.67 hm2土地,2006年下半年,新海资村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2007年全村基本完成了积零为整后新土地面积、四至界线等调查摸底和信息数据录入核实工作,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基本权益,让农民群众长期拥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2.6实施多措并举,巩固调整成果

一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产条件,通过一事一议,自筹资金30万元,兴建了蓄水量55万m3的红塘子大坝塘,贯通南北的灌溉沟3 452 m,全面改善生产条件。二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全村规模化种植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大枇杷、杨梅,大枇杷种植面积达到89.33 hm2,杨梅种植面积达到272 hm2,全面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三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成立枇杷专业协会,为农户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成员,牵动生产发展,通过专业协会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协会联合体,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4]。在没有协会时,各农户为自己个人利益,枇杷销售价格相互压低价,导致枇杷增产,农户减收,经销商得利;通过协会统一销售价格以后,农户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目前全村农民专业合作协会组织成员达到200户。

3取得的成效

新海资村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零为整的土地调整方式,提高了农业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于2005年8—11月完成该村土地积零为整工作,主要坚持原二轮土地承包总面积不变动的原则,积零为整,把每户20多块土地调整为每户1~2块。到2008年已初步取得土地规模经营实效,规划种植了26.67 hm2水稻、89.33 hm2大枇杷、272.00 hm2杨梅,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生活状况大有改善,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50元增加至现在的1 556元。

4结语

在集零为整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个别群众在涉及私人利益时,不能以大局为重;二是个别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处于被动,抱有观望思想。因此,应克服工作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村在集零为整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程源,覃永晖,吴晓.循环经济理念下常德市革命老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38-239,250.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象日益盛行、农村面临杨俊养老保障问题的形势下,我们可以探索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来为转让农户养老提供部分养老保障资金,本文在分析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和建议;通过某种制度安排让某一中介组织介入,代替那些转让经营权的农户做好长远的养老准备。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在养老保障问题上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至2004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985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6%。”同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80%以上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这个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与城市老年群体最大的差异就是他们有劳动能力时没有工薪,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到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据统计,2000年只有5. 5%农村老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生活与服务保障,还有90%以上的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传统的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深人发展、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巨大转变,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无法再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要彻底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要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在我国农村面临严峻养老问题时,我们不能全部寄望于无法预期的经济发展,而应该努力寻找既有的资源和力量以应对眼前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经济财政资源一般比较贫乏,但这并不表明广大农村就没有任何资源优势,我们不应该忽视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最宝贵的资源—土地。所以,笔者认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以农民这份最宝贵的资源为切人点,做好“土地”这篇文章。

一、关注已经兴起并正在逐步盛行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现象,利用好“土地”这份农村最宝资源,以应对日益紧迫的农村养老问题

所谓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就是拥有对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始于1985年,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主要包括自由流转、租赁倒包、股份合作、抵押、托管、拍卖等等。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以各种形式流转经营权的耕地已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8%,发达地区流转的耕地占承包地的比例最高县市达到20%—30%,一般超过10%;内地流转的耕地占承包地的比例最高县市达到10%—20%左右,一般在5%左右。如至2001年底,浙江省流转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 500;福建省为10. 7%;安徽约为5%。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低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土地经营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土地的商业运动和市场价值才能显现出来,表现在土地经营者有扩张规模的需求,土地拥有者有转让土地的愿望,二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土地的集中效应。以此为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不难预料,土地流转的现象在今后将更加盛行。所以,在农村面临严峻养老问题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功能进行挖掘。

二、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筹措模式

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理论界在最近几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对待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义上,大部分人只是把目光投放在它对巩固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等方面,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完善和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的可能性这一块还缺乏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虽然现实中许多地方在实践上有所探索和尝试,但对这个问题缺乏理论上的关注有可能会使我们失去为农村养老保障筹措资金的契机。

从现实看,绝大部分地方对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补偿”方式过于简单,过于关注短期收益。无论是土地的流转采用租赁倒包、股份合作、抵押、托管、拍卖中的哪一种形式,经营权发生流转时,作为转让方的农户只是简单地一次或多次从经营权接受方那儿拿到相应的货币或实物补偿(包括租金、分红、拍卖所得等等),而缺乏中间组织对这份补偿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大部分农户在拿到这份补偿时,由于“短期行为”,头脑中大都还没有“养老防老”这根弦,缺乏更长远的考虑。因此,我们在此做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了农民长远的“养老防老”利益的需要,非常有必要通过某种制度安排让某一中间组织(政府的相关部门、社会上某些特定的机构,如保险公司等,都是这种中间组织的潜在扮演者)介人,代替那些转让经营权的农户做好长远的养老准备。具体做法就是:经营权接受方把原来直接交给经营权转让方农户的全部补偿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全部补偿的10%一20%)缴纳给这一中间组织作为转让经营权农户的养老保障资金,并由这个组织代为运营和分配,最终也由该中间组织向这些农户提供相应程度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资金虽从经营权接受方直接缴纳,但它属于全部补偿的一部分,所以缴纳养老资金的主体仍然应该是经营权转让方农户。因此,建议设立土地流转农户养老帐户,除了把经营权转让户缴纳的养老保障资金全部充人这个帐户,同时为了檄发农户缴费的积极性,更是为了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注人相应比例(比如说:全部补偿的5%一10%)的财政补贴;甚至可以设立成匹配基金形式,即经营权转让户向这个帐户每缴纳一元钱,国家就要对等地为他再存人一元钱。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每个农户帐户的基金有限,因此可以规定农户在一定期限内(如:5—10年)不能动用这个帐户基金。因为当前就面临生活困难的转让经营权的老年农民在一定的时期内除了其它与原有的保障方式外,他们起码可以使用扣除了养老资金后的补偿来保障他们的养老问题。同时,每个帐户的有限的基金只能满足经营权转让户有限时间内养老保障之需,很难多代际延续。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农民将会离开土地,成为被雇佣者和自雇佣者,只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把他们纳人保障范围,他们今后的养老就可以不依赖这个帐户了。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对失去土地经营权农户的补偿方式肯定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转让经营权农户对其缴纳的养老保障资金的方式以及中间组织对这份补偿的管理和分配方式也理所当然应该多样化。为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中间组织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适合性原则。一方面,各地之间实际情况的差异,中间组织本身存在的形式以及其所采用的管理、分配经营权转让户所缴保障金的方式应当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合;另一方面,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不同,涉及到的农户缴纳资金的方式应当与经营权的流转方式相适合,比如:流转采取租赁方式的适合缴纳他们获得的部分租金,采用股份合作形式的较适合采取多次提取农户的部分分红,等等。

2.规范性原则。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或规则对中间组织本身以及它对农户缴纳的养老资金的经营和管理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农户因经营权流转方式不同而造成他们养老金缴纳方式不同,为避免缴纳的无序和混乱,也就更需要规范。比如,不同流转方式所应采用的养老金具体缴费方式、缴纳的数额或比例等等,都需要明确的规范。

3.强制性原则。发生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缴纳一定比例的补偿金,而不能采取自愿性原则。这主要是为了克服某些农户因他们的“短视”而拒绝缴纳进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养老保障。因此,只要发生土地流转,中间组织就应当及时收取农户应当缴纳的养老保障资金。

4.专用性原则。农户把部分补偿金缴纳给中间组织,是希望中间组织代替他们管理好、经营好他们的养老资金,以至于在他们需要时能得到与他们缴纳额相适合的保障。因此,中间组织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不得挪为他用,以免损害缴费农户的合法权益。对于没有发生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因为他们没有向组织缴纳资金,所以他们无权享受由发生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户提供的保障资金。

三、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而为流转经营权的农民筹集部分养老保障基金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它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养老保障。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的补偿可能会较低,因此,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基金筹集方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实行的意义。所谓农村养老保障保障的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城里人是不同的,农村生活保障标准是比较低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相当于贫困线)每人每月300元,有的达到400元。在农村,国家人口计生委在部分农村给那些当年带头搞计划生育而后来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每年发放600元生活补贴,每月仅50元就可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所以,只要农户帐户能为经营权转让户的老年农民每月提供几十元钱就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2.它明确了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筹措上的责任。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筹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这种基金筹集模式突出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原则,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然而,农村老年人本身属于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依靠他们缴费筹资恐怕很难;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和解体使得大部分农民得不到集体的资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障仅仅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实际上是推却应负的责任,其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如果在我们所设想的农村养老资金筹集模式中,政府通过向农户养老帐户注人相应的财政支持,实际上是政府用实际行动明确了在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的责任。

3.它无疑也是一条可以为农村养老保障筹集部分资金的路子。农村老龄化人口数是如此的庞大,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种途径都无法单独担当为其提供养老保障的重任,因而,养老保障资金来源应当也必须多元化。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渠道为养老保障融资,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偿”原则,可以为经营权流转户农民提供部分养老保障资金。因此,忽视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养老保障筹资的可能性意义,也就可能使我们失去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

4.它向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利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来获取农村养老保障资金在目前还无法让全部农民都享受到这份保障,甚至没能完全满足经营权转让户农民的养老要求,但至少它有利于扩展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只有拥有了保障资金,农村养老保障才不会仅仅停留于口号上。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启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刘建华:立足闽东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福建经济》2000.8。

11.邓大才:浅论农业政策的非农偏好及矫正思路,《福建论坛(经社版)》2001.1。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寒地黑土;品牌;营销

我国自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国外农产品及其著名品牌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农业步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及时调整农业内部的结构外,建立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势在必行,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对增强农民收益将开辟新的路径。

一、“寒地黑土”是黄金品牌

寒地黑土品牌,是十分稀缺的生态资源文化的标志,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宝中之宝.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三块黑色宝石般的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的黑土地由于多年的掠夺性的开发,黑土土层产出能力已经较小,只能更多地采用催生剂。据有关资料记载,寒地黑土每积累1厘米,需要200到400年,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的黑土层一般在60一100厘米之间,这60—-100厘米厚的黑士形成时间;大约在1万2千年一4万年之间.这稀缺的国宝是天地用了几万年的时间,付出了无法估量的辛勤与汗水,才养育出来这一块黑油油的可以供养人类健康茁壮成长的黑土地。据有关资料记载,黑土中有利植物成长的营养成分高出黄土和红壤的5—10倍所以有:人说黑土地油汪汪,不一朋巴也长粮.这正是黑土价值的真实写照。

21世纪的品牌,唯有名牌赢天下.寒地黑土品牌,孕育于知识经济兴起之初,诞生于21世纪的刚刚开妗天时,地利,人和为寒地黑土品牌创造了成长,成名的良机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系的形成,传统产业的急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汹涌澎湃.西方经济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货币资本优势,而且还有诸多的全球驰名的超级品牌优势;他们占领着大量的市场而西方经济缺少的,也就是他们的弱势,缺少资源,特别是缺少像寒地黑土商标所标识的生态资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走的路,用名牌战略,打绿色品牌,走特色路.这不仅是我们的战略和策略,它更是当今世界消费的大趋势。

二、寒地黑土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1.“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绥化市应清楚地看到现代市场竞争已从农产品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已成为农业企业之间、农业生产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特征。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商品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带动农户,围绕某种农产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具有巨大的市场获利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

2.“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潜在要求

据预测,我国城镇化逐步增大,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将有利于农产品总需求的扩大和名优品牌农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且城镇居民的消费知识较多,对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卫生外观等特别注重,而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确认农产品的品牌,使消费者通过确认品牌而信任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为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绥化优质农产品交易避免市场交易失败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产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是普通农产品,劣质农产品与优质农产品并存的形式,农产品的品质和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掌握,而销售者则不然,这种市场主体对优质农产品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本能愿意接受以市场平均价格购买优质农产品,销售者为了增大销量往往降价销售普通或劣质农产品,相比艺下消费者则以更低的市场平均价格估价优质农产品。因此这种选择使得优质农产品受到错误的市场导向,导致优质农产品被普通和劣质农产品排挤出局。“寒地黑土”品牌经营则会一改常态,它会将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传递给消费者,使其积极购买,认识到物有所值。因此“寒地黑土”品牌化经营将避免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而失败。

4.“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优化配置绥化地区农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资金、劳动力、能源、机械设备等有形资源来说,“寒地黑土”品牌是无形资源。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大量资金、设备投人为主,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依托支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无形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农业两种资源皆浪费严重,生态遭受破坏,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运用农产品品牌这一无形资源使农产品价值增值,从而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有形资源成本,在名优品牌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有形资源。这样才能使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三、“寒地黑土"品牌营销战略的对策

1.政府应在“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寒地黑土”品牌是绥化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时度势而创造出来的特色农业品牌。那么绥化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1)府应做好“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王婆卖瓜,就是要夸’,这—观念应予以接受,优质的产品需要广告的有力宣传,那么绥化市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做好宣传工作,把“寒地黑’这一品牌打出去。(2)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及时把各项政策传递给农民和企业手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地方封锁,促进全国统—市场的形成。

(3)联合农业推广部门,及时把新产品的种植技术和有关知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操作信息传递给农户。

(4)帮助企业、农户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例如:由于农产品必须达到_定检测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特别是现在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要求的标准更加严格。因此政府应在一定的区域里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让农户能够吸时了解到农产品的相应标准,及时组织生产。

2.给予“寒地黑土”品牌财力、人力、科技的有力支持

(1)实施‘地黑土”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否则是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例如:江西的崇江的红羽麻鸡产业项目共需投资1.84亿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9155万人民币,流动资金为9245万人民币。这么庞大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多元化筹资来解决,包括财政部门用于农业的专项资金、农业政策性贷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及资金入股,劳动力人股、技术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的社会筹资,并应积极吸引外资。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产品品牌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寒地黑土’,农产品应增大科技投入,不断改革老产品,开发新品种。品牌之争,归根到底也就是科技的竞争。因为品牌依靠优质,优质来源技术。因此应强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增加“寒地黑土”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尤其是龙头企业更要增加名牌开发投资力度;二要大力推广运用农业高新科技,注重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促使农产品升级升值。同时可以借省内各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的帮助,与其结成科技网络,为发展“寒地黑土,名牌农产品服务。三要注重从基础环节抓起,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搦歌民整体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户"的联合性生产体系

“公司+农户”是以公司、工厂、协会等经济实体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由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结成的地位平等、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其经营体制是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农户与公司资源签订合同,公司向农户有偿提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品销售服务;农户按公司制定的生产计划、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数量、规格或品质交给公司,公司负责产品销售。“风险共担,利益共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增值的良性循环。这种“公司+农户”的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寒地黑土’’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队伍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是基础,但市场销售是关键。我市的“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创立起来了,能否把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主要靠营销。那么具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只管重要。我市原来从事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营销观念的局限,使得这支营销队耐匿适应全国甚至全球体化的需要。因此,需要造就一直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绥化学院作为绥化地区唯——所高校,应该立足本地,成为培养营销精英的摇篮。

六、用法律武器保护“寒地黑土”品牌的产权,保障其权威性

农户经营论文范文第10篇

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为“三农”的办学方向,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旧县乡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努力服务本乡经济建设。现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提出今年的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目标与任务

(一)扫盲工作

全乡文盲人数104人,计划今年青壮年脱盲人数25人,使全乡文盲率由原来的1.01%下降为0.7%。

(二)技术培训

1、完成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00人(次),使9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科技。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个和“科技兴农”重点村2个。

2、建立完善办学基地。乡文技校按省定“八有”标准努力创建,争取申报县级示范文技校。

措施与要求

(一)扫盲工作

1、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2012年继续巩固“对县督导”成果,进一步做好“控流堵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特别是未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辍学,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把“控流堵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村、乡妇联、共青团组织应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建全扫盲责任制度,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落实到人。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消除滋生文盲的土壤。

2、各村分管教育的干部对本地扫盲工作负主要责任,相应制定扫盲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负责制定本地扫盲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筹措和管理本地教育经费,组织力量开展扫盲。各村要组织动员本村的扫盲对象接受扫盲教育,为扫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各村要根据文盲人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机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定点定人包教包学的教学方法,保证脱盲。扫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每年不定期进行教案、教学进度、学员出勤、学员作业、学员测试等项目的检查,以保证学员的脱盲质量。

4、各村要根文件规定,依法保证成教经费到位,用于我乡的扫盲与成人教育工作和改善文技校的办学条件,扫盲经费实行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二)技术培训

1、要明确技术培训的责任性与紧迫性。分管领导与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配合政府协调各站、办、所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培训规划,配好专业技术讲师;乡科技副乡长和科特派工作站具体实施培训计划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乡文技校档案管理负责人及时妥善做好管理和资料建档工作。

2、村级文技点应根据调查摸底项目制定当年的培训计划,根据项目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3、培训内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课堂教学和现场结合为主,辅之以巡回讲座、科技影、像,科技专栏和科技咨询等形式,以农副业新科技、小企业生产经营为主要培训内容,在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农户排忧解难,让劳动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利脱贫致富。

4、培训以家长和回村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按调查项目人数落实到户到人,每期培训保证人员齐全,师资到位,资料丰富,整体效益高。加强“归口”培训办学工作,协调各乡办站、所,无偿地为培训技术班提供师资,确保培训质量。

5、为保证“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在“科技兴农工程”中发挥整体效益,乡文技校积极及时地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举办相应的专业培训班,尽力尽早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各村要加强对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重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重点联系,做好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文技+农户”致富典型。

(三)文技校工作

1、按省定“八有”标准建立完善乡文技校建设,并纳入乡政府年度考评。

2、加强文技校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编制按国家要求比例配备,选拔素质好、高学历、懂管理、懂技术的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乐于从事成教工作的教师充实成教教师队伍。

3、建立乡文技校独立的实验基地,力争把学校办成人才培养、生产示范、科技推广、咨询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成教培训中心。

上一篇:生产经营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幕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