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协会+农户

时间:2022-10-30 07:14:12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环境问题的凸显,农技推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农技推广体系已出现诸多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是无法对大多数相对贫困的种粮农民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由此出现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在以简阳市东溪镇为核心区示范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等稻田高产高效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探索成功了针对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模式“专家+协会+农户”,使新技术的人户率和到位率显著提高。

一、“专家+协会+农户”的背景和主要做法

1 改革的紧迫性和滞后性的矛盾呼唤机制创新 在农业科研、政府、农技推广与农民的技术供需脱节,国家层面的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盲区的情况下,要尽快从根本上改变农技推广现状,切实提升农技服务效果,确保多数被边缘化的种粮农民获得有效的技术服务,须立足实际、针对问题进行推广体系和机制的创新。2003年开始,国家“948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和“863节水农业项目”相继在简阳市东溪镇实施,以“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为关键技术的稻田高产高效技术在该镇体现出了显著的抗逆增产效果,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为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粮增收,我们没有采取常规依靠补贴的办法,而是针对农技推广的问题和农民实际,在技术推广的机制和推广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组建成立了“东溪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化协会”,探索出了“专家+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我们以协会为平台,以农民为中心,以镇农技人员和村社能人为基础,以专家为依托,以培养农民、服务“三农”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全程技术指导、农民技能培训、素质培养和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技术推广和农民增粮增收。

2 “专家+协会+农户”的主要做法

(1)组织机构及管理整个组织以协会为纽带,将农民、科研院校的专家、镇农技员、村社干部和村社能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会采取开放、自愿的原则,只要承认协会章程,每户每年交10元会费,即可人会;退会自由,如对协会不满意,可随时退会。

我们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总会,管理人员包括协会内部的村社能人、镇农技站人员、科研院校专家。特增设了技术总监,由科研院校的专家担任,负责提供会员所需和专家推荐的技术、信息,培训和指导总会技术人员。为便于管理,再根据会员数量,以村为单位设立分会。总会负责对各分会协调和指导,负责培训和指导分会技术人员,监督分会财务。分会再对每一个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处理协会具体事务。

(2)协会对会员的服务 及时向会员提供其需要的、全方位的、优质的、有效的技术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以多媒体培训和现场示范为主;技术指导则采取从种到收的全程、全员田间指导,指导到每一户会员、每一个田块、每一个环节。在生产关键季节,协会技术员随时在会员的田间地头巡查,一发现问题就会立即通知会员进行现场指导,以确保技术落实和效果。

统一向会员提供生产所需的农资。在自愿的前提下,协会统一给会员优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薄膜等生产资料。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会员,保证会员能得到优质、优价的农资,减小了一家一户购买农资的风险和成本,避免了肥料、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及时组织会员进行各种经验交流活动。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及时找出会员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会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会员在此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协会还充分利用组织的优势,组建专业队伍对会员进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在会员中规模推广频振杀虫灯、柑橘捕食螨等节本、省工、生态的植保技术;带领会员闯市场,努力将会员产品转化为商品,增加会员收入;根据会员需求,发展特色产业。

二、“专家+协会+农户”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简阳市东溪镇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化协会”自2004年2月成立以来,在不到三年时间,会员就由20多户猛增到2000多户,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1 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实现了会员增粮增收。旱育秧作为一项节本、省工、高效的技术在我省推广20多年,实际推广面积仍不如人意,即使在一些干旱地区也是如此。2003年简阳市东溪镇推广面积不足50亩,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6%。2004年开始在协会的推动下,仅仅3年后,全镇8000余亩水稻95%左右都采用了旱育秧。同样,以前推广缓慢的耕制改革、春玉米等种植模式和新技术,均在2~3年内就在协会得到全面推广。协会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极大解放了会员劳动力,增强了抗灾减灾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显著提高了单产,会员人均年增收400元以上。

2 对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影响 协会从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统一提供农资人手,从源头上控制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解决了农民不合理施肥、不科学用药的问题,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如协会推广的3000余亩高压频振杀虫灯、柑橘捕食螨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每年减少农药使用量40%以上;会员3000余亩稻田近年来一直实行免耕和秸秆还田,这样既培肥了土壤,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3 对当地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影响协会对会员的服务始终体现以人为本,在搞好技术传输和指导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提高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会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一批农民“土专家”,更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效果。另外,通过协会这个纽带,农民与基层政府的联系、沟通得到加强。基层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专家+协会+农户”的创新

“专家+协会+农户”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各级干群和相关专家的好评和媒体的关注,被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写进2005~2007年的3个“一号文件”,关键在于这种模式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和农民、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了创新。

1 组织创新 把科研、推广、农民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科研与推广的零距离、推广与农民的零距离。我国的“农、科、教”分离问题由来已久,传统的推广体系不但自身问题严重,还无法和

科研、教学单位正常沟通,甚至会因部门利益相互阻碍。“专家+协会+农户”模式正是把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以民间的形式直接、有机、灵活的结合在了一起,整合和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解决了以前技术资源和推广脱节的问题,减少了技术推广的环节,避免了技术失真,使专家的最新成果能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专家直接参与推广,缩短了信息反馈时间,有利于专家及时获取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实信息,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的改进、完善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科研(教学)――生产――科研(教学)――生产”的良性循环。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在一起,提高了推广效率。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面临的是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这就注定了推广效率的低下。不仅如此,农民的从众心里,还会因别人对新技术的顾虑造成消极影响,进一步阻碍对新技术的采用。协会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后,专家和技术人员面对的是一个集体,专家只需对少数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而大量的面对一家一户的工作就分解给协会技术人员来做。同时,以前农民的个人行动变成了集体的统一行动,会员之间还会相互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不但解放了专家,还提高了推广效率,保证了推广效果。

团结和充实了村级力量,真正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协会吸收了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村社干部和村社能人,他们是协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农民技术员作为农民的“自己人”,具有和农民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更了解当地的实情和农民的需求,更容易和农民交流沟通,取得农民信任。和乡镇农技人员相比,农民技术员又是最稳定、最直接和农民接触的最佳人选,特别是在农技人员数量不足、工作繁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村社技术员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对农民指导、服务的时间和效果。

协会服务的市场化,协会组织的民间性,保证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农民交费人会,实质就是购买协会的服务,维系买卖双方关系的是市场规律而不是行政强迫,这就使得协会必须想方设法向会员提供其需要、满意的服务,否则,协会就会因失去顾客而解体。另外,协会是民间组织,其管理人员都是经过农户和协会双向选择而来,而不是行政安排,避免了行政因素造成的人员内耗,保证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协会的各成员互相依托,组成了一个利益共生体,并各得其所。农民采用了专家提供的新技术,得到了协会优质的服务和信息,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素质提高了;村社带头人通过协会这个平台,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加上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其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得到巩固。村社干部也因此增加了继任或提拔的可能性;镇农技人员通过专家的培训、借助专家的力量,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工作得到认可,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基层政府因专家的影响和协会的工作使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专家则依靠协会的力量,能很快使其成果得到转化,项目得以满完成。

2 服务方法创新 协会的“两全”保姆式服务真正解决了传统农技服务效果差的问题。传统的农技推广由于体制、资金等原因,往往只能采取发放资料、开培训会、建设“以点‘代’面”的示范点的方式,而无法顾及最终效果。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农民怕担风险而不敢采用新技术,甚至不相信技术人员,即使采用了也大多因缺乏后续指导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造成损失。协会对会员则是从种到收的“全员”、“全程”跟踪指导,不但把会员“扶上马”,还要“送到家”。尤其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前2~3年,只有采取这种“保姆式”服务才能保证大多数会员户完全掌握和运用,才能确保新技术的效果,才能获得会员的信任,解除会员的后颐之忧。特别是随着留守农民的老龄化、妇女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这种“两全”服务实为科学的“笨”办法,如旱育秧、覆膜水稻等新技术之所以短短两三年就在协会全面推广,和协会的保姆式服务是分不开的。

科学的参与式服务促进了协会各方共同发展。协会强调参与式推广,注重和会员平等互动,引导会员共同解决问题。在推广每一项新技术前后,都会举办以会员为主体的技术研讨会。并一改以往政府定调子、专家开方子,农民交卷子的自上而下、农民被动参加的形式,变为会员主动参与、专家科学指导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科学参与式活动,让会员相互交流应用新技术的经验、教训,从而消除会员对新技术的顾虑,让其走出新技术运用的误区,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也能从农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里。获得来自生产一线的宝贵信息,为新技术创新研究储备第一手资料。

综上所述,“专家+协会+农户”模式实现了科研、教学、推广、农民“四位一体”,促进了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了农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一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新模式。该模式因其特有的合作性、乡上性、参与性,无疑,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多元化农技推广的重要方面。为促进这一模式的健康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扶持,以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三农”。

(通联:①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 641403 ②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③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上一篇:如何抓好当前水稻生产的备耕工作 下一篇: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对我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