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经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1:20:57 版权声明

农户经营论文

农户经营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 现代 化、产业化的必然抉择。而土地规模经营关系农民的生活保障和权益保护,在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 科学 的方法。

一、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

3.有偿原则。

发展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有偿原则。有偿就是通过转包费或者租金的形式保障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过程中的利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了农民土地经营权。通过经营权,农民享有合法的土地收益权,包括直接经营土地的收益,也包括流转土地的收益。依法征收 农村 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利,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仅要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村土地流转一是农民能获得比自己经营更多的利益;二是通过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增产增收。农民只有在得到比转让土地经营权之前更大收益的时候,才能更加主动转让土地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无偿占有或剥夺农民的土地经营权。

三、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农民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损坏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允许农民转包或出租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集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多都是包干到户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地权的分散、细碎保证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又使这种经营权相对稳定,农民得到实惠,是真正的受益者.但这种经营模式,造成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同时严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高效使用。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其一,转包。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的经营权转包出去,收取转包差额费。其二,出租。农民将土地的经营权出租出去,收取租金。其三,转让。农民通过收取一定的转让费,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这样,促使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流转。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到一起,由种田大户、种田能手或农业公司进行统一的规模经营。长期不变的经营权为出租、转包和转让创造了条件。

2一按照民主、自愿的原则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允许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这些形式概括为“农户联合与合作”,“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第一,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技术、资金、劳动工具等人股,成立农村股份合作社。农村股份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户自愿互助的基础_l,是以实现农民共同 经济 利益为前提的.它是农民共同经营土地的有效形式。农户通过人股参与经营和分配,并且可以按股分红。

第二,强化农户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为一r使自己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得到合理的利用,农户之间可在利益共存的原则下,进行联合与合作,保证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潜能都得到发挥,形成合作优势。通过合作发展规模经营,既能发挥土地的最大能力,也能为农业 现代 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户经营论文篇2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与有效配置,是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因此,希望通过创建科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以西畴县农村承包地流转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真正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发挥农村土地的效益,更有利于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况

西畴县土地的流向都是流入农户之间,全县有承包耕地面积172546.5亩,其中:田46044.8亩,地126501.7亩,从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土地流转涉及1782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00%,流转农户有4554户,占总承包户的8.4%,流转面积148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8.6%。以上调查仅仅只是对西畴县地区,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窄的,但是凸现的问题却并不少,这其中固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实践层面由于执行者本身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也有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习惯带来的问题,然而更根本的一个方面还是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中不完善、不健全而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全面分析考察西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是很低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地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流转比例)基本保持在1%~8%之间,发达地区一般保持较高的水平,有的甚至达30%以上,内地则较低。”[1]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自发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保持在l%-3%之间,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的比例稍高一些”。从西畴县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看,土地流转涉及1782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00%,流转农户有4554户,占总承包户的8.4%,流转面积148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8.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性的不平衡。在离县城近的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非常活跃,而在离县城远的地区,流转程度却非常低,流转具有封闭性,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流转相对困难。二是事先须经发包方同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转。三是流转还不规范,农户间的流转大多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很少采用书面形式,有些地方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流转。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够规范。目前,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完备流转手续、规范流转程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四是土地流转方式还存在问题,对是否应允许抵押、继承等实践中存在争议。五是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流转市场发育不良,中介组织匮乏,信息不灵,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完善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策略

(一)规范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运作程序

为了避免在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出现土地纠纷,建议必须规范运作程序:

第一,民主议定。凡是由集体统一组织流转的,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流转期限、租金的确定,必须经当事人的同意方可进行,决不准少数人说了算。第二,逐级审批。凡向本村以外流转承包经营权的,须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土地流转申请,经审议同意后方可实施。如涉及利益关系复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向乡(镇)政府请示,由乡(镇)政府把关。第三,签定合同。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一定要有较清楚的流转意愿表达、有效的实现方式,转包、互换、出租的期限,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价款及支付方式、双方应履行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第四,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立法模式。所谓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登记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生效的要件,如不经登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生效、不受法律保护。(二)完善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体系

第一,培育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确立土地流转上的经济利益关系。加快培育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市场决定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价格机制。政府应在市场准入、交易程序、权利义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缔造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发展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是推进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建议建立诸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流转中介组织要调查、收集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资料,并通过一定的渠道甚至媒体公开,使供需双方能够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沟通供需双方的联系,为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双方提供信息引导、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为实现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

(三)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加快土地的流转,就必须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根据我国国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三种保障项目。

四、结论

本文是建立在对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现状的分析,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我们仍无法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所在,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却为何又在很多方面打上了债权的烙印?法律规定有欠完善,实际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各级政府以行政手段强制土地流转;再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又指给予过低的补偿甚至不予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用益物权范畴,用益物权的权能主要表现为使用和收益,包括权利人自己使用土地并收益和权利人将土地让与他人使用而从中获得利益。”[3]针对当前西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现实中,本文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制度的些许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够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产生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难点和建议,傅晓,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7-18.

[2]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现状与完善,魏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17-21.

农户经营论文篇3

关键词 农户;经营行为;农村生态环境;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 F323.22: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2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5

着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不断关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侯俊东等[1]采用实证研究发现农户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归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五类。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学者开始探讨农村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除了城市污染转移是外来因素,乡镇工业污染是以企业为基本单位产生之外,以上所提到的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都或多或少的与农户的经济行为有关[2]。为此,从农户的经营行为动机出发,分析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热点问题[3]。农户作为农村生产中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位,其生产经营行为关系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整个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Hu[5]指出农户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传统农村经济中,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力低下。农户在选择生产项目和生产规模时,主要考虑的是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且,重经验轻技术,生产中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肥料多以有机肥料为主,因而生产经营中造成的污染较少,生态系统保护较好。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来,农产品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户生产经营目标逐渐变化为利润最大化目标,农户生产经营方式也转变为现代集约生产类型,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加上我国特有的农户生产禀赋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特有的农户生产经营形态。可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到了息息相关的地步。因此,从农户入手,研究并优化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模式对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两型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利用一般计量模型建构了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及其五种表现形式(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的数理模型,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分析,给出合理政策建议。

1 文献评述

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更多的是以农业污染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此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工程技术措施、理论角度、经济管理措施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角度探讨如何防止农业污染,而对导致农业污染的原因分析不足,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是防治农业污染的主体[6] 。

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研究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如陈利顶、马岩[3]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户的经营行为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李海鹏[4]研究了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面源污染效应。宋建辉[6]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户经营行为与农业污染的关系及防治农业污染的对策。赫晓霞、栾胜基[7]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农民在不同的行为方式下的所面临的农村环境问题。邱长溶、郝爱民[8]分析指出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关键是优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洪音[9]以土地沙漠化发生的三个典型区域类型为例,采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户的生态经济行为进行了调查,揭示了农户生态经济行为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大多是以农业污染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虽然,农业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但是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与日俱增。为此,本研究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依托侯俊东等[1]实证研究得到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五种表现形式,深入揭示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拓展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体系。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农户经营行为是指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做出的农业投入与管理的反应或决策,主要包括农户生产投资行为、消费行为、择业行为和储蓄行为等[10-11]。在此定义基础上,学者们通常认为应从农户的角度把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而,通过访谈发现,农户的经营行为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土地有强烈的依赖关系,一般将土地作为生活的重要保障。再加上,农户处在社会较低阶层,其行为的选择往往被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性,农户总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等外部条件的约束下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实现该目标所采取得手段。于是,受利益驱使,一般会通过经营行为,追求短期的增产,忽略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选取表1所示变量来衡量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将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五个方面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分别用Y1、Y2、Y3、Y4、Y5表示)及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Y)作为衡量农村生态环境的指标,参考已有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农户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环境及其具体表现的效应。模型的一般形式:

y=α+β1x1+β2x2+…+βpxp+ε(1)

其中:y表示农村生态环境变量,Xi(i=1,2,…,p)表示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变量,ε表示机扰动项。

2.2 数据来源

基于方便回收的考虑,采用实地调查法。为了使调查

地点具有代表性,课题组在地点选择上采取了分层抽样方法,共选择了8个城市,如表2。

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便利性,以及抽取城市的地形、通达性、土地类型和经济水平4个类型选取的现实情况,选取了新洲等8县市的22个村作为调查村,对村里的农户再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0份,基本信息如表3。

3 研究结果

首先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标准化并对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但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介于1.033至1.558之间,明显小于2.5,故不会导致多重共线性。进而将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

不同农户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规避这一差异,故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时,将农户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从整体上看,模型2、4、6、8、10、12通过显著性检验(p

(1)劳动力投入行为。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常住人口、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等农户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工业转嫁污染的影响不显著;大部分变量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的影响也不显著,这与侯俊东等[1]实证结论一致。不过,研究还发现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242,Sig.=0000;β=-0160,Sig.=0000),这说明农户越是依赖农业,收入就越低,农业面源就越高;家庭常住人口对生活垃圾污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β=0089,Sig.=0018),家庭人均收入对生活垃圾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106,Sig.=00009),这说明家庭常住人口越多,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越多,而人均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越高,所造成的生活污染也就越低。

(2)农户文化程度。

农户的文化程度对生态环境总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β=0105,Sig.=0015),并且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

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转嫁污染均有显著影响(β=0151,Sig.=0000;β=0115,Sig.=0007;β=0168,Sig.=0000;β=0143,Sig.=0001;β=0157,Sig.=0000)。由此可知,文化程度越高,他们越能意识和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3)经营规模。

农户经营规模主要由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指标来体现,经分析发现,农户经营规模除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正面影响外(β=0111,Sig.=0006);对生态环境总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均没有显著影响。

(4)农业投资行为。

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自用比例指标上,自用比例越低,则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农户的农业投资行为对生态环境总体、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均无显著影响,而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135,Sig.=0001;β=-0098,Sig.=0016),即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为了提高产量而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的情况就会越严重。

(5)经营组织行为。

农户的经营组织行为主要由有机肥施用情况、有机肥每亩平均施用量以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三个指标来体现。从总体上来看,有机肥施用情况、有机肥每亩平均施用量以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均对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从个别指标来看,有机肥施用情况对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β=0125,Sig.=0002;β=0088,Sig.=0029)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对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音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不施用有机肥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且这些没有施用的有机肥也加剧了生活垃圾污染;有机肥每亩平均施用量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质污染有显著的负面影响(β=-0159,Sig.=0000;β=-0085,Sig.=0036),而对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均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有机肥使用越多,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情况也就弱;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则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质污染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β=0076,Sig.=0058;β=0121,Sig.=0003),而对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则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水质污染。

(6)农户环境关注度。

通过分析发现,农户环境关注度对生态环境总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质污染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β=0138,Sig.=0001;β=0115,Sig.=0003;β=0073,Sig.=0063),对空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转嫁污染则没有显著影响。

4 结论与启示

基于调研数据以及构建的模型,通过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农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户生产目标、行为特征等内部因素以及市场机制、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均会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作用于外在环境,最终导致环境恶化。然而,实证结果表明,除农户文化程度及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关系外,农户经营行为的其它变量与其对农村总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显然,现实与理论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可能是由于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初期,农户对其长期从事的农业经营行为会造成污染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改变。为此,政府、非营利组织,乃至于市场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户的生态意识。

(2)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自主经营权在农户,在现有利用模式和政策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周边环境维护提供了大量环境功能,却无法对农户产生经济利益,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下,农户在生产中主要考虑自身经济利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

(3)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的劳动力投入行为、文化程度、经营规模、投资行为以及经营组织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水质污染影响较大,这进而说明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自身在追求经济利益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自身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的负外部性最终还是需要大众来买单。

(4)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恰当的农产品自给率,可以减轻过量施肥或者其他过度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也是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为理想的经济方式。生态农业的应用与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有利于污染的有效控制。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且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同样有利于控制污染。调整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的方向,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合理施肥信息,加强农民专业组织的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侯俊东, 吕军, 刘杨.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及启示[J]. 生态经济, 2011, (6): 27-30. [Hou Jundong, Lv Jun, Liu Yang.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ousehold under “Twooriented Society”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 (6): 27-30.]

[2]赫晓霞,栾胜基. 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C] //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5: 2305-2311. [He Xiaoxia, Luan Shengji.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Rural Environment Change [C] // Proceeding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Beijing: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5:2305-2311.]

[3]陈利顶,马岩.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7,16(2):691-697. [Chen Liding, Ma Yan. Farm HouseholdsBehaviors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7, 16(2):691-697.]

[4]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Li Haipeng.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Studies [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viersity, 2007.]

[5]Hu W. Household Land Tenure Reform in China: Its Impact on Farming LandUse and Agroenvironment [J].Land Use Policy, 1997, (14): 175-186.

[6]宋建辉. 农户经营行为与农业污染关系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Song Jianhui.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armer 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D]. Bao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8.

[7]赫晓霞, 栾胜基. 农户经济行为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6, 15(2): 377-380. [He Xiaoxia, Luan Shengji. Impact of Rural Household Economic Behavior Types on R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2): 377-380.]

[8]邱长溶, 郝爱民.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我国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影响[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 59-62. [Qiu Changrong, Hao Aimin.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n Chinas Building a Savingoriented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 (3): 59-62.]

[9]洪音. 沙漠化典型地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研究[J]. 生态经济, 2008, (10): 146-149. [Hong Yin. Research 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co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and Protecting Ecoenvironment in Desertification Representative Area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8, (10): 146-149. ]

[10]马鸿运.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第一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Ma Hongyun.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in China (1st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 1993.]

[11]赵石.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农业, 2003, (6):21-22. [Zhao Shi.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J].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2003, (6): 21-22. ]

Effects of Farmer Household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HOU Jundong LV Jun YIN Wei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concern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affect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650 respondents of farmer households from Wuhan Urban Circle and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valid sample, this paper, by means of econometric model,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the farmer households on rural ecoenvironment and their five representation fo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come source and per capita income per family in labor force input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family 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per family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respectively; (2)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the farmers, the better they realize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3)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operation, the more serious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meanwhile, they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other four forms; (4) the more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the more serious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rural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increase in yield; (5) in the op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s will result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these unapplied organic fertilizers aggravate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The more the organic fertilizers applied, the worse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the rural water pollution.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tion in agrotechnical training will reduce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farmer households mainly affec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and domestic garbage pollution while in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airnoise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erred pollution.

Key words farmer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 rural ecoenvironment; twooriented society

收稿日期:2011-10-31

通讯作者:侯俊东,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农户经营论文篇4

二是存在急于求成、行政干预的情况。

许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政府或职能部门创办,由行政领导担任会长,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管理、能凝聚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人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1如何认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农村一直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国家对农村的组织较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对农民的组织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进程,这一阶段农民组织从农户过渡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直至高级合作社,到1958年起开始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被高度组织起来。

但由于这种组织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基础之上,缺乏农民的主动参与,农民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生产效率低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广大农村在改革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包产到户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商品化的加强,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与日益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于承包责任制确立后的农村组织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学者作了概括:在政治方面,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在下降;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异化;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关系不顺;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村民自治组织服务能力低下;农民和基层干部矛盾重重等等。

在经济方面,乡级和村级正式组织经济管理和经济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荒废、科技更新进展缓慢;非正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缺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更是使分散的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合作经济组织的缺乏还使得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困难重重;同时,农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大部分农民成为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农村社会重新陷入一种低度组织化状态[1]。

在这一背景下,在农村中出现了新型组织化的趋势,即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合作,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成员收入。这种合作组织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不触及农民的财产关系,其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劳动者个人产权私有基础上的契约经济,它实现了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结合,适应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这种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产生并稳步发展。

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超过15万个。

对于农业合作经营的趋势,国家政策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2]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清晰地指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大以及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三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均明确指出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已经在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正在实践着邓小平同志的“第二个飞跃”理论。

2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行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动了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并为第二个飞跃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如何相适应,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一矛盾如得不到有效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将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无法进行。为解决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因此,今后农业改革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个飞跃。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农民已自发的或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组织创新,如成立协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专业性的用水协会等等。

这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联合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现状也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好地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化、个体化、小规模经营的弊端,解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又很好地保障了农户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上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有效途径。

2.2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入世以后的中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还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中国农村经济分散式的发展经营中,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当弱。伴随着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一手连接市场,一手连接农户,有助于改变这种弱势地位,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应对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

在应对国内竞争方面:首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比如农村经纪人作为一种比较专业化的营销组织,能及时、大量地掌握市场产销、价格、运输等方面的信息,在归纳和分析基础上做出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而不至于象单个农民那样盲目地进行产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其次是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

农业合作经济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织以团体形式对外进行谈判,比单个农民更有利于提高对外的竞争力。第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公司与农户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解决了公司+农户之间存在的信誉与合作机制缺乏的问题,构筑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第四是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如中国黄花梨之乡建宁县,通过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果树专用肥、矮化修剪、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提高社员果园单位面积产量,促进果实品质的升级。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入世以后,中国在农业方面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主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大公司企业、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在本国内,他们可以通过农业协会及各种组织形式,来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设置各种障碍,而为其本国优势农产品进入中国打通道路。

因此,单纯地依靠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组织结构是很难适应入世后的冲击和挑战,也难以抵御和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应对国际竞争,根本的出路在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来抗衡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WTO规则对农业进行绿色补贴。

2.3更好的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在经济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维护农民政治上的合法权利,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从目前情况来看,解决农村矛盾的基本方式,还是依靠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和查办方式,而且也是问题出现之后的事后解决方式,结果是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农民上访仍然络绎不绝。

特别是现在农村事情越来越复杂,农民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政府部门效率再高,工作人员办事意识再强,也无法处理越来越多的事件。政府直接调控农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调控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政府调控的效率。因此,更重要的是将社会矛盾化解在事前和农民内部。从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是以村两委为主,作为农民的代表。但有的地方村民自治成为了形式或者甚至侵犯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了代言人,对政府的不满缺乏途径,则只能采取上访等激进的方式表达其意愿,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很容易出现过激的行动,特别是在群体上访的情况下。

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使得国家与分散的农民之间,有了新的联系方式与渠道,可以在政府和农民及企业间架起畅通的沟通桥梁。这种较为稳固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制度化的方式与基层政权展开互动,农民日常的不满也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渠道、以非常低的成本向社会和政府表达,也可以对基层政权实施监督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农村再组织建设是农村公民真正行使公民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也促进了农村稳定。

2.4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是对农民再教育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精神文明,最终是要落实在农民素质上。而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也是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要靠农民去掌握运用新的生产技术,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观等,这实际上就是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有很多途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最有效、最方便的载体。西方各国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很重视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除了政府的相关机构提供这类服务外,西方各国往往是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直接进行的。如法国政府向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近2000名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把发展农业的技术直接带给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给了农户。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

农业部的农业合作社处和推广处负责这一工作的实施。它们与其他相关机构紧密合作,推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教育计划。日本对农民的教育工作,主要由农民组织农协负责,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及提供各类信息[3]。从合作经济组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com/">织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成员的素质可以说是办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要求。

合作经济组织运用多种方式对成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也提高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过程中,农民也逐渐学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知识,提高政治素质,这是在乡村民主中所不可缺少的。

2.5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农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效地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2.5.1推动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与政府联系的桥梁,不仅增强了政府指导农村经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将逐步推动政府领导农业的方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依靠行政推动直接指挥农业,向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市场经济手段的转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收集、代表和反映农民的政治和经济诉求,监督和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样使得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政府在制定各项涉农政策时能及时听到农民的声音,而农民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反映。

2.5.2推动乡镇政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改革,降低政府成本当中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后,政府也可以授权、委托其执行一些政府职能。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的改革。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其执行一些政府的职能,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乡镇政府的行政开支,有效降低了政府的调查、研究、管理和组织成本,而且可以使中国的支农政策得到更有效的执行,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服务,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成为农民与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有“建莲之乡”美誉的建宁县,该县莲科所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高产优质莲种“建选17号”,新莲种品质好、粒大洁白、抗病高产,在莲子协会的大力推广下,得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莲农的推广种植。目前,“建选17号”已成为该县莲子种植的主要品种。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因而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走向市场。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支持随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不少省份都先后文件,对这一形式予以肯定,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还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还积极推动省人大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但是,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地位,目前中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其法律地位和性质不太明确,导致合作经济组织在成立和运营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方式上,或者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团法人,但不能从事经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活动;或者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但登记手续繁琐、要缴纳相应税费,农民不愿办理。即使成立后,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如农民财产权益如何保障、如何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如何获取信贷支持等都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带来种种不便,也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3.2规范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还较低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运作还不太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首先,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制订章程,许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对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要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会员的加入与退出手续不够完备,盈余分配办法有待完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经营机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够灵活;其次,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几乎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履行职能;第三,内部制度不健全,日常经营管理主要由会长一人决策,会员参与意识太差,大部分会员头脑中没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概念,也缺乏监督意识;第四,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吸收的成员不多,专业化与服务水平低,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力也不强;第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其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信息反馈滞后,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3.3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中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居住分散,组织不易,即使组织起来以后,还要面临一个对内加强监督、控制成本、民主管理,对外加强经营管理、统筹协调的问题。

因此,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实中农民带头人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低,且缺乏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人才问题得不到解决,要么就是合作经济组织软弱涣散,最终沦为形式,要么就是依附政府,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素质不高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问题。4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当发挥引导扶持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不能以行政手段去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发展就无所作为。其实,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在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各国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普遍通过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法和政策扶植给予支持,在法国,农业合作社享受国家政策支持和免税待遇,从成立起就在农业流通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美国合作经济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并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来保障合作社的利益,如1922年,国会通过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Capper—VolsteadAct),使合作经济组织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1926年,国会又通过了合作销售法[3]。借鉴外国做法,各级政府可以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信贷扶持、税费优惠等方面制定扶植政策,引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1在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典型示范引导,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1.1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通过互助合作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

4.1.2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农民自愿民主原则,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中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事实证明,由国家强制性推行的农民合作化运动总体上是失败的[4]。因此,可以说农民自愿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要坚持以依法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依法在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通过合作经营和服务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增加成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这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4.1.3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说是与原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不同的一项新生事物,其发展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个让农民逐渐接受的过程。要让农民自觉自愿接受而不是靠政府的强制命令,必须通过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因此,政府部门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指导上要坚持引导而不强迫,支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确引导和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做好组织培训工作,既要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自身的技术等培训,又要组织指导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竞争力。

4.1.4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需要出发,尊重农民的创造,鼓励多种形式发展,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搞统一模式。积极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成立经济实体,也可以采取协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在本地、本行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努力使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

4.2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于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4.2.1地位上予以明确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既是农业合作经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组织自身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参与者的需要,是对交易双方利益的保护。

应当说,在法律上予以承认本身就是对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没有这种法律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就不能持久。目前尽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但在实际中很多地方已经予以确认,如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5年4月8日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允许合作社按企业法人进行登记,并规定了办理登记条件和经营范围及名称规范。现在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是对于符合法人登记条件的到工商部门按企业法人给予登记,符合社团法人登记条件的到民政部门登记,并降低登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支持了合作经济组织对外开展正常经营活动。

4.2.2政策上予以扶持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但有关部门和许多省份已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据农业部的统计,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

2004年3月17日,农业部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业合作组织资金扶持进行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规定,2004年11月浙江省人大通过了地方性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等。这些政策从规范登记、税费减免、绿色通道、信贷扶持、资金补助、农资供应、用地、用电、运输等多方面为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税费减免和资金补助方面,由于农业的脆弱性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有必要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业经营者同等优惠待遇,予以免除其税收;在资金资助上,可以在WTO的框架下,给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补贴,以加大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4.2.3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应强求其一开始就很完善,而应当实行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不搞统一模式,合作程度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但合作经济组织一旦建立起来,政府应当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后,应设置哪些机构?其主要职能职责有哪些?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这都是在引导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说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通常设有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这是同其他经营性组织相似的。

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不改变成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其生产环节的活动主要由成员自主完成,自我负责,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符合约定的统一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合作经济组织不干涉成员的具体生产活动,这又是同其他经济组织不同的地方。因此,政府要通过自愿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内部管理、监督和激励制度,来提高效益和避免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行家参与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生命力。

4.2.4成立上进行引导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不能一刀切,而应鼓励农民按自愿的原则,以多种方式进行。从目前各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成立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结合中国农村改革实际,除上述方法外,还应当考虑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的作用。目前,在农村的组织资源有国家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有经济组织如供销社、信用社;有国家在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有为农民共同所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农村组织资源,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这些组织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可以对其中合适的组织进行改制,使他们转制为以农民为主体的民办、民管的经济组织,吸引农民积极参加,组织自身的优势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些组织资源中,应当说供销社的条件最为优越,供销社在全国已形成一个分布到城乡各地的完整网络,物质条件也最为完备,有房屋、仓库、场地等各种设施,也有强大的经营人才队伍,这都是其他部门单位所不及的。因此,供销社最有条件利用本部门的营销网络、资产、技术等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则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共同参股,形成功能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此,供销社的转制可以结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进行。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说,基层组织的带动不是在现有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基础上的改良,而是要建立起能使农民自己代表自己,并以区域性合作社或者区域性农民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组织化模式,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4.3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要妥善处本论文由

理好几种关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涉及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革,它必然牵涉到农村方方面面关系,比如村两委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专业合作与家庭经营的关系,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3.1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基层组织的关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乡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而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其契约化的联结方式,也培养了农民民主意识,这就必然对乡村基层组织的运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层组织要顺应改革潮流,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加快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职能转换,积极支持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只要开展得好,合作经济组织完全可以成为基层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得力助手。

因此,政府应当从政治方面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从一开始就使其成为体制内的有机组成,在党的领导范围内,形成一种有利于农民与市场对接,同时有利于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权力架构。4.3.2要正确处理专业合作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而不能放弃。而专业合作经营则是解决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必要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在推进农村合作中,确保家庭经营自主权不受侵犯,并进而把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超越客观条件发展合作经营,以致侵害农户家庭经营自主权。

4.3.3要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合作经济组织一样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两者是平等主体,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一起配合,共同合作。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关系或互相参股、互为成员,实现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共同发展,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型的利益共同体。在与龙头企业的交往中,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两者运作方式不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会与龙头企业之间发生一些竞争,甚至出现价格之争与利益矛盾,这是正常的,只要不存在欺诈、违法行为,都应当属于正常市场经营活动范畴。因此,政府应注意协调好两者关系,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把两方面力量凝聚成组织农民的合力,即注重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注意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主动对接龙头企业的辐射,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农村再组织的政治学解读.兰州学刊,2005,(5):2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3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90~94,276

农户经营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义;形式

1978年通过农村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确立了农户的市场主导地位。1984年土地承包期确立为15年,1993年陆续到期,第2轮土地承包期确定为30年。1997年全国全面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工作,到2000年第2轮延包基本完成,确立了新一轮土地承包关系。农民普遍获得了30年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现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及形式总结如下。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我国总体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税全面减免,国家实行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地价值提升,农业投资开发机遇增多,各类农业经营组织的农地需求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机会和就业环境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承包农户的农地供给增加,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生产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1-2]。

1.1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过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技术科技含量低,农业机械化成本高。通过土地流转,在保证流出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有利于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发展规模经营,有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有利于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使用和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有利于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2有利于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农民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防止承包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抛荒,减少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利于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农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

1.3有利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巩固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谁、谁有权流转、采取什么方式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土地确权与登记颁证,落实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力,赋于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而保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2]。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2.1转包

转包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转包是人民群众自发创造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这种形式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运作简便,方式灵活,是农户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对稳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防止耕地撂荒、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

2.2出租

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出租是农户将承包土地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单位、个人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通称。

2.3入股

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发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土地入股可以使农户与土地实际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获得土地经营的增值收益,但入股农户也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会带动土地入股形式的发展。土地入股只能用于从事农业合作生产,不能组建公司法人。这是因为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和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所承包的土地仍是农户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如果允许承包地入股组建股份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出现经营风险需要债务清偿时,可能导致农民失去承包地和生活保障,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也没有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公司法人的规定[4]。

2.4其他方式

除以上3种形式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还有转让、互换等。

3结语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和出租这2种形式是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对农户来说,既保留了承包土地的权利,又无需直接经营土地就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也不承担风险,因此农户积极性高。其不利之处在于租金收益相对较低,也不能得到承租方土地经营的长期红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设立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用益物权,其流转形式是由法律规定的。流转双方采用何种方式、流转期限如何确定等都要符合法律规定。一些地方探索创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有的违反法律规定,要予以规范。总的来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受到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现代化农业组织方式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制约。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方法,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就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林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56-59.

农户经营论文篇6

[论文摘要] 吉林安华公司在 发展 农业保险是在体制与机制、产品开发、营销渠道、服务方式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为我国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于2004年12月30日在长春正式开业的国内首家商业化经营的、股份制、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它是东北地区第一家中资保险公司,也是

2.产品种类多样化。安华公司将创新产品和销售模式结合起来,借鉴国外经验,为农业、 农村 、农民提供包括种养两业险、农村家财险、短期健康险与人身意外险等在内的全方位、“一揽子”保险保障,既方便了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投保不同保险产品,同时也为公司的可持续 发展 打下了良好基础。

3.营销渠道多元化。安华公司积极探索“政府组织推动型”、“龙头 企业 带动型”和“合作 经济 组织发动型”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办方法。先后与舒兰、桦甸市政府,吉林省烟叶公司、广泽乳业、山东诸城外贸、蒙牛集团签订了玉米、烟叶、奶牛、养貂等方面的保险合作协议,迅速在保险业界树立起了安华农保的服务形象。

4.公司发展规范化。安华公司的发展有别于其他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与上海安信、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等公司具有十多年的经营基础不同,安华的发展完全是从零做起,没有 历史 包袱。安华公司可以按照《公司法》和保监会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运营。

5.产业化组织作用全程化。为降低农业保险开办成本,安华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所带动的种植业、养殖业为承保对象,为其提供综合保险服务。安华公司在其展业过程中,把产业化组织作为投保人,产业化组织带动的农户为被保险人,与其签订开展保险合作的协议。一些龙头企业为鼓励基地农户投保,积极进行保费补贴,有些企业甚至为农户代垫保费,等回收产品时扣回。在保险合作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防灾防损、现场查勘、赔款发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降低了保户损失、提高了理赔效率,又有效规避了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参考 文献 :

[1]张文武: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障碍及对策.商场 现代 化,2007(10):204~205

农户经营论文篇7

【关键词】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规模化;奶农决策行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乳制品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原料奶需求量上涨迅速,顺应发展潮流,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应运而生。然而,对于西部经济落后的农村而言,养殖小区推广的宽度和深度都还有待加强,奶牛养殖户的入托率仍然较低。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规模化的养殖小区的发展完善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华鹤良、丛晓娣、吴聚生等不少学者都对此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对我国规模化的养殖小区模式及其完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鹤良认为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应该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面向市场,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影响农户加入养殖小区的影响因素[1];丛晓娣认为建立从配种、饲养、防疫、治病、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综合服务体系,是不断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和全面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成功方法,建立奶牛养殖小区综合服务体系,对于全面提高奶牛科学饲养的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2];吴聚生认为奶牛养殖小区作为新兴的产业是实现政府倡导、乳品企业培育、金融保险扶植、小区投资者受益、奶户发展等多方共赢的一种举措,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奶业建设资金相对短缺等诸多问题的必要和有益选择[3];而冷晓明认为在农业生产领域之内,农户家庭经营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合二为一,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经营主体,但我国家庭经营模式规模小,不利于生产力提高,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而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改善购销关系[4]。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的研究重点多在思考现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模式的不足及相应的完善措施的提出等领域,而从微观经济主体出发研究参加养殖小区的影响因素却相对较少,此外,已有的研究尺度也多为全国范围内,鲜有针对某个特定区域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中西部落后农村的规模化养殖小区模式的研究就更是不足。因此,我们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县――陕西省泾阳县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结合文献和对该地区农民参加规模化养殖小区的观察和推测,运用深入访谈形式,于2011年7月对陕西省泾阳县兴隆镇的近2万名农户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20份。剔除信息缺损及奇异数据的样本后,进入模型的有208个有效样本,样本有效率为95%。研究角度主要是从西部关中地区的落后农村出发,分析奶农参加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影响因素。

二、Logistic 模型的构建

1.研究假设和理论分析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深入访谈的情况,结合陕西关中地区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农户自身的基本状况、养殖小区模式在规模化经营中的优势、外界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农户对奶牛养殖小区的参与行为。

假设中提到的各个因素属于潜变量,需通过一些显变量即测量指标来考察,这些潜在变量及其指标分别是:

1)农户自身的基本状况。其测量指标是:户主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户从事奶牛养殖的时间。

2)养殖小区模式在规模化经营中的优势。其测量指标是:农户对合养殖小区模式的了解程度、农户与养殖小区合作中对利润分配的满意度、养殖小区相对于散养模式的优势、奶农入托后的收益。

3)外界环境。其测量指标是:销售渠道、外界对养殖小区的评价。

2.模型的选择与解释变量说明

Logistic 回归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有效工具之一。模型中因变量只有两种选择,事件发生与否分别用1或0表示。在本文中,农户参与养殖小区时用1 表示,未参与用0 表示。由于因变量为农户“是否”参与养殖小区是一个二分变量,因此选择二项模型即Logistic 回归模型最为理想。考虑到关中地区农民参加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设计模型为:

Ln[ p/ (1 - p) ]= B0 + Bi ×Xi (1)

其中Xi 为第i个影响因素,p为参加养殖小区的农户数数占总调查的百分比,B0 为常数项,Bi 为第i 个影响因素的系数。模型引入了11个解释变量,如表1 所示。

在此基础上构造以下模型并对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的调研数据进行回归:

L = B0 + ΣBi×Xi ( i = 1 ,2 ⋯11) (2)

其中:L = Ln[ p/ (1 - p) ] 。

三、Logistic 模型分析

1.Logistic 模型回归结果

将上述11个可能影响因素赋值后,根据(2)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择“向后条件”回归。模型中所选取的变量较多,筛选过程较复杂,为综合评析各因素对农户参与养殖小区意愿的影响,控制混杂效应,可以进一步截取一部分分析,结果见表2。由于所有的变量都进入方程中,按显著性0.1检验,很多变量不显著,所以按“向后条件”规则逐步剔除,最后留在方程中的变量见表3。

根据表3 的回归结果,得到模型如下:

L=-5.646+0.609X5+0.505X7+0.393X8+0.402X9 (3)

a在步骤1中输入的变量: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性别、养殖成本、家庭收入、对养殖小区的了解程度、对合同中利润分配的满意度、销售渠道、养殖小区模式的优点、对奶牛养殖小区的评价、从事奶牛养殖的时间。

2.回归结果分析

按照0.1的显著性水平,得出上述影响农户参与养殖小区的Logistic回归方程。进入总体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户人均家庭收入、农户对合作中利润分配的满意度、销售渠道、养殖小区模式的优点等方面。

(1)农户的人均家庭收入

从模型看出,农户的人均家庭收入对农民参与养殖小区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收入决定了农户的经济承受力,养殖奶牛平均投入要达到每头牛12000元以上,一般经济实力的农户只能养殖几头奶牛。而一个规模在200-300头奶牛的中小型奶牛养殖小区却要求入托头数在十头以上。

以农户目前的平均经济实力很少有农户能达到入托的水平。奶农收入无法承担如此高的风险和投入,可见,农户家庭收入对农户的参与养殖小区行为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一般说来,家庭人均收入高者更愿意参与养殖小区。

(2)农户对合作中利润分配的满意的度

从模型以及数据分析可以得知,有大约34%的养殖户对养殖小区的利润分配抱有“不满意”或“一般”的态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养殖小区在经营管理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存在,如:养殖小区往往只负责入托奶牛的看管和挤奶、对寄养场所进行管理和清洁,对于奶牛的饲养、病牛的照看、饲料的储运等都不予管理,这大大增加入托农户的负担,一些居住距养殖小区远的农户会因此放弃入托。

此外,合作中养殖小区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奶农对养殖小区的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技术因素对奶业的健康发展、农户的决策影响非常明显。如果养殖小区能够给予技术指导和完善的管理,提供完善的服务必然吸引奶农加入。

(3)销售渠道

目前的市场运作中,在原料奶的销售中企业是原料奶价格的制定者,在产业链范围内享有垄断利润,奶牛养殖小区是原料奶价格的谈判者,而奶农只能被动的接受价格,成为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再加之,散养农户产量低品质难以保证,在原料奶销售时,可选择的销售渠道非常狭窄,这严重制约奶农经济效益的实现。而奶牛养殖小区进行规模化经营,能与大型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多样的销售渠道,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吸引了散养农户的加入。

(4)养殖小区的优势

规模化的养殖小区相对于家庭散养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提供技术支持、节约养殖成本、保障销路、管理方便、可以进行有效的疾病防控等等。从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来看,农户因为养殖小区的销路保障加入养殖小区的占44%、因为节约养殖成本加入养殖小区的占28%、因为小区提供技术支持的占到16%、因为小区的疾病防疫加入的占12%。养殖小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奶农有效解决在养殖销售方面的存在的难题,吸引奶农加入养殖小区,这也正是影响奶农加入养殖小区最重要的因素。

四、对策建议

规模化的养殖小区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利益分配的矛盾,其良性发展有赖于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合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完善工作,关键在于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养殖小区模式的本地化、特色化。

(1)加强政策干预,降低准入门槛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奶农自身有参与养殖小区的意愿,但是由于入托有一定的资格限制,要求每户的入托头数达到一定标准,且农户自身经济实力有限,这就让很多有入托意愿的农户被拒于门外。不难发现,在短期内,提高奶农的家庭收入,可行性不大;而限于农户自身的风险承担意识和承担能力,农户自主自愿接受政府低息信贷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或者将信贷风险由养殖小区与入托农户分担,可以有效吸引奶农入托,实现规模化经营。

(2)改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奶牛养殖风险应由奶农、养殖小区、乳品企业共同分担,改变奶农传统的弱势地位,实现收益与风险对等。养殖小区为入托奶牛提供完善管理和成套的服务体系;同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互利双赢,引导和激发奶农加入养殖小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与大型乳企的有效合作

打破传统的偶然性合作,采用法律承认的订单式、合约式合作,促进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保证原料奶销售渠道长期稳定。一方面,养殖小区作为该企业的奶源基地,以合理价格向乳制品企业长期、定时、定量提供优质鲜奶,乳制品企业向养殖小区提供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型养殖小区应合并差、劣中小奶牛养殖小区,淘汰生产效率低的企业。

(4)突出规模化养殖小区的优势,引导奶农加入养殖小区

强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模式的宣传工作。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知,农民的参与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规模化的养殖小区优势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切实激发农民的主动参合意识和积极性。

(5)实行绿色化生态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有机物集中管理使用,变废为宝,在牛棚内建立节水型排污水管网等。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同时也便于节约长期成本,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长期收益,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综合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华鹤良.奶业产业化经营中影响农民决策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2]丛晓娣.奶牛养殖小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

[3]王正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V01.11(12):5-6.

[4]王加启.现代奶牛养殖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59.

[5]冷晓明.关于中国奶牛养殖的研究.农业产业化概论[J].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吴聚生.奶牛养殖小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初步探索[J].中国奶牛,2006(01).

[7]刘洋,刘惠君.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地流转农户意愿影响因素探究[J].安徽农业,2011.

[8]张居农,张春礼.2008中国牛业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80-385.

[9]阮桂梅.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江波涛,王聘等.中国乳业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P220,2003,8.

[11]田玉静.国外奶牛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6.

[12]张佩华,贺建华,王加启.我国奶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中国奶牛,2006.6,53-56.

[13]张树川.“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4]张伟.中国奶牛养殖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

[15]TammingaS.[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2,(75):345-357.

[16]缪建平.奶牛合作社与奶业经营体制创新[J].农村经营管理,2003,V01.(11):28―31.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及优化研究)的资助。

作者简介:

王秀娟(1969-),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农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

王斐(1990-),女,现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农户经营论文篇8

四、结合给定材料内容,以“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为副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主标题,观点明确,分析深入,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备注:09年9月13日的福建、重庆及辽宁省申论话题都是“土地流转问题”,大作文部分的题目是一致的。

申论范文一:(策论文的写作模式)

浅谈如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此时,我国土地流转开始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兴起,而其动因在于我国地少人多,人均耕地的相对较少,单靠经营承包的土地,种田的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农民迫切需要新的就业出路。但由于我国农村中的土地流转大多缺乏有力规范和监督。因此,如何“规范”土地流转成为“当务之急”。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一些地区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缺乏自愿性。(二)部分地区存在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倾向。(三)大多数农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约了土地流转。(四)土地流转价格过低。(五)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六)土地流转范围窄,农民即得利益常受损失。(七)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引发矛盾纠纷(八)部分地区由于户均耕地较少,难于形成规范经营。来源:考试大

针对以上存在诸多问题,广州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全方位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流转体系。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根据信息库流转存量和农户的流转愿望定期和不定期在新闻媒介和公告牌上进行信息,及时促成农民实现土地流转愿望。

二、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的重要措施,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中作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协调、帮助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协议,流出与流入双方的权益就可得以保障,避免土地流转纠纷。

四、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土地流转加快。

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除了常规流转模式外,还可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经营者和农民实现双赢,为推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七、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八、构建责任机制,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政绩考核指标,落实乡村干部工作责任。

申论范文二:(探究式申论文体的写作模式)

处理好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行政化”的矛盾

——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想到的

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实质就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展开的。自从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以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冲破农民公社的束缚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已经大致经历了三十年左右,这三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不断突出,与此共生的“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始在我们身边日益频繁的发生。

但今天的我们,在看待“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依然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和政策的惯性,在涉及九亿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即土地问题上,我们一直贯彻行政主导的模式,而非市场经济模式。因为保持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惯性,所以表现出过多的行政思维及行政干预,而背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于是,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就出现了“土地剪刀差”,农村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只能由政府买,由政府定价。政府征用土地后,再将使用权出让给企业,政府从中获得了巨额“剪刀差”,投入到城市建设等方面。企业则在出让、开发等行为中赚取巨额利益。城市居民通过购买房地产,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有的还随着土地升值,获得了财富的增长。这一套路,被一些地方政府称之为“经营城市”,但农民的利益却受到很大损害。

农民无法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实际获益,这便成为了许多农民不愿“放手”土地的重要原因。因此,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土地作为稀缺性资源,将土地流转价格“市场化”,取消“政府单方定价”。而对于土地流转,一方面,政府应具有顺势而为、推动现代农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应有防止“一哄而上”造成农民失地的“义务”。政府的放与收,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政府应巧妙运用“有为之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努力做到把“市场的归市场,政策的归政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建筑幕墙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产经营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